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压水堆上腔室模拟体三维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秦山核电厂压水堆为例,对其上腔室模拟体内的紊流强迫流动进行了三维稳态研究。采用Launder和Spalding提出的K-ε两方程模型,并结合壁面函数法,对模拟体内的紊流强迫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三维流速分布以及最大横向流速所在区域。在上腔室模拟体上,以水为介质进行了流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采用激光测速仪测得了纵向流速分布,并用流线显示了流场,数值计算与流场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压水堆上腔室流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WR作为核电发展的主要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我国的主要发展堆型。但是对关系到反应堆安全运行的、直接作用在控制棒导向筒上的上腔室流场的分析研究,长期以来由于紊流流动机制的复杂性和上腔室中控制棒导向筒组件布置的密集性,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深入下去。在压水堆运行期间,作用在上腔室构件上的作用力与冷却剂的流动特性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模拟实验弄清上腔室的流速分布,对了解作用在控制棒上的水力载荷,以及控制棒能否按指令在导向筒内自由升降和快速下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300MWe核电站PWR上腔室1:4可视化模拟体中,以水为介质进行了上腔室流场的可视化实验研究。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和N-J型应变片式测速仪测得了上腔室模拟体中的流速,并用归一化的数据处理方法,显示了整个流场的流速分布规律,找出了整个流速的最大区和最大值。从而为控制棒导向筒的结构力学分析和PWR上腔室的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压水堆上腔室芯部结构改进的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对控制棒导向筒的横向水力载荷,确保控制棒能按指令在导向筒中自由升降和快速下插,结合服役中控制棒导向筒的结构,对上腔室芯部作了如下2种情况的改进:1对原PWR靠近上腔室出口管嘴附近的控制棒导向筒组件(对称的4组:0226,0325,1129,1228)加设了保护套。2改用33组控制棒导向筒组件的芯部,且对全部33组控制棒导向筒组件分别加设保护套。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以上2种改进情况的实验结果与原上腔室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分析,得到了这2种改进结构均能缓解流场对控制棒导向筒的水力载荷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使用STAR-CCM+软件对三环路压水堆压力容器上腔室流场进行了大规模、精细化三维数值模拟,并采用组分跟踪方法分别对157个燃料组件出口冷却剂流动进行计算,构造了一个具有3×157个元素的“上腔室交混矩阵”,用该矩阵即可定量、精确地描述冷却剂从堆芯流出后,经上腔室内交混并再分配到各热管道的复杂流动过程。研究发现堆芯流出的冷却剂在压力容器上腔室内的交混是并不充分的,径向上不同位置燃料组件流出的冷却剂会在上腔室同热管道的接口区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而燃料组件径向功率分布的差异必然导致热管道中冷却剂热分层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压水堆下腔室流量分布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压水堆下腔室流场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不同环腔厚度和环腔内冷却剂速度条件下,下腔室内冷却剂的流场,分析了环腔厚度和环腔内冷却剂速度对下腔室流向堆芯的流量分布的影响。入口速度不同或环腔厚度不同,在下腔内冷却剂流动形成漩涡的位置、大小和流动速度均会发生改变,导致通过流量孔板通孔的流量分布不同。入口速度较低时,流量孔板上所有通孔的流量分布比较均匀,在平均值附近波动,流量最高的通孔小组出现在边缘处;入口速度较高时,流量明显地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特点。通孔小组的流量最大值随着环腔厚度增加由孔板的中心向边缘移动。 相似文献
7.
8.
9.
压水堆堆内进口环腔及下腔室中冷却剂三维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压水堆堆内进口环腔及下腔室内流动现象异常复杂,深入了解该现象对于进行可靠的反应堆堆内构件的设计及安全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下腔内流动机理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环腔内流动特性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采用求解全三维N-S方程的有限体积法和两方程RNGK-ε湍流模式对压水堆环腔及下腔内三维冷却剂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从环腔进口到堆芯内壳之间间隙减小,但压力剧升;在环腔水平面内存在着沿整个圆周的系列涡流;在环腔轴向,则存在系列涡柱,这些涡柱到达下腔室后慢慢混合均匀。这些现象的发现对于压水堆的结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