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区域研究、综合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渭河盆地地热形成的地热地质条件,探索控制地热资源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渭河盆地地热地质条件优越:具有多个热源,包括地幔热源、壳源放射性热源以及生物质降解作用生热;具有多个水源,包括大气降水以及冰川水成因的沉积原生水;隔热层发育,巨厚泥岩发育的张家坡组是地热保存的重要区域隔热层,蓝田-灞河组、高陵群等地热储层内发育的不等厚直接隔热层对地热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沉积相和断层是盆地内地热资源分布的关键因素,沉积相控制了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地热资源赋集条件差异较大,断层是沟通深层与浅层地热传导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对盆地构造、沉积分析基础上,借鉴地热常规分类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地热成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以及水样、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新生代断陷盆地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对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地热资源可分为断陷盆地型热水型/地压型地热资源,同时根据温度的不同,可细分为分为高、中、低温热水型,高、中、低温地压型,其中盆地内高温热水型地热资源较为匮乏,高温地压型地热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作了总结、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是一个四周被活动断裂或深大断裂围限的块体,其内部还存在大量规模不等的基底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盆地内基底断裂带可分成4组:几乎贯穿整个盆地的华池—米脂—大同北东向断裂带;盆地北部的多条东西向断裂带和中部的定边—绥德、南部的庆阳—富县—宜川等东西向断裂带;中部发育的定边—吴起、乌审旗—榆林北西向断裂带与盆地东西两侧的近南北向巨型断裂带。鄂尔多斯盆地内存在的现代构造地貌以及普遍发育的雁行状、X共轭状节理等现象,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盆地内存在的深部流体活动信息、现代地球化学景观特征以及众多的小地震、微地震活动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这些断裂的现代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关中盆地属于陕西省境内的大型断陷盆地,主要由渭河及其南北两岸的阶地和若干支流组成,也称渭河盆地。通过收集和整理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并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关中地貌类型进行了分类,主要有断块山地、黄土台塬、河流阶地、洪积平原等;同时根据其分布的特征和构造活动的响应,并结合新构造运动对断块山地、黄土台塬、河流阶地的控制作用,说明了关中盆地地貌形成与新构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运用卫星影像,对临汾—运城盆地中主要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状况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利用天然地震震源点的三维生标,探索性地研究与确定了各条断层的深部延伸性状,建立起了盆地内断裂构造的三维格架。主要结论有:(1)边缘断裂多数是深达莫霍面的(38km)伸展性铲形断裂;(2)霍山西麓山前大断裂的深部延伸为直立状,深度达莫霍面(38km)。(3)盆地内的其它断层多数是铲形断层的对偶断层,产状为倾斜状,与铲形断层相遇后而终止,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30km;(4)区内存在4个水平滑脱面(或层),其深度分别为4.5~5.5km,9.5~10.5km,18.5~20.5km,35.5~37.5km,这些面(或层上)震源点分布较密集;(5)区内北部、中部、南部,断层组合形式稍有差别,并控制、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不整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受控于幕式岩石圈整体拉张作用,主要经历了3个沉降阶段:初始裂陷、主裂陷、及裂陷衰减阶段,控制盆地内断裂系统发育及阶段性活动,形成了以半地堑为主的构造样式.依据主控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位置关系,将半地堑分为3大类:简单型,缓坡断阶型及陡坡断阶型;同时,根据地震相的外部形状与内部反射特征,对盆地内地震相进行划分,识别出5种地震相类型: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楔状地震相、充填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及乱岗形滩状地震相.通过分析各种地震相的垂向分布规律和指相意义,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单井资料,将地震相转变为沉积相,建立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各类半地堑充填模式,划分出三角洲、扇三角洲、深水扇等沉积相,明确了不同类型半地堑沉积充填模式的区别,为生储组合分析及勘探前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断陷盆地构造活动与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搞清同沉积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砂体分布规律,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为例,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录井等资料,探讨了沉积充填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的砂体与油气藏富集的关系,指出洼槽边缘断裂坡折带是最为有利的勘探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盆地的充填演化受构造演化控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演化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不同.依据古地貌的形态特点,划分出5种断裂坡折带,不同类型断裂坡折带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有所差异.同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组合样式,识别出帚状、叉状、平行断阶状、雁列状、梳状、调节型等6种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特征,进而控制着砂体的分布和展布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厘清走滑作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和影响,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地层年代学资料,通过对断裂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局部应力特征分析,对盆地内以往认为具有走滑成因的马尾状构造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该马尾状构造为区域应力场旋转背景下不同期次断裂叠...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备受重视。为了探查吉安断陷盆地的热储资源,分析该区域的地热特征,为地热开发工作提供依据,以吉安断陷盆地东缘电性及热储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s)方法,对盆地东缘研究区内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进行解释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以及地热条件,依照地热系统划分依据,讨论了研究区内的拥有热储的可能性。本文依据反演电阻率剖面图推测出2条断裂,有效识别出了区域的沉积岩及变质岩地层;其次,结合低温热水型传导类地热系统的特点,分析了研究区内的热储条件,分别指明了研究区内“热、储、通、源”所对应的构造特征,推测一处重点地热区域;最后,本文认为CSAMT能够有效区分研究区内的电性层及构造展布特征,适用于地热勘查工作;同时吉安断陷盆地拥有深部低温地热资源开发前景,对今后的地热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研究了区内印支运动以前的若干古老的构造体系稍微固结之后又发生的非联合复合构造体系,即是经印支运动对古老体系扭动,位错,旋转所造成的一系列有其成生联系的陆梁,陆槽及其更次级的凹陷沉积盆地,穹隆,莲花状,涡轮状,“S”型,多字型等构造,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岩浆侵入喷出活动,多金属矿化带,矿床矿体等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在统一的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反“歹”字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渭河盆地地壳运动趋势和应变场特征分析,可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采用反距离加权法计算地壳水平应变模型,利用观测点的位移值以及计算点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推导出计算点的位移函数,通过求导计算区域应变场的分布。结合渭河盆地1999年~2002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了该区域地壳水平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渭河盆地的主应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匀的分布现象,盆地、山区的应变性质截然相反,盆地处于明显的拉张状态,山区则处于挤压状态。沿西安—临潼一线两侧剪应变对称分布,盆地内部西起马昭—西安—临潼—渭南一带剪应变都出现负值,汤峪以南,宝鸡北—岐山—泾阳一带的山区的剪应变都出现正值,这说明该区域强剪切应变带来的变形集中区可能与地震的后效相关,且与泾阳和宝鸡相继发生地震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阿尔及利亚东北部Tafna盆地区域地质资料、地震活动规律、震源分布和震源机制分析,详细研究了该盆地的地震构造模式。由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可知Tafna盆主要受到NE—SE的挤压,显示该盆地应力场主要受到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Tafna盆地区域构造格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本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研究了区内印支运动以前的若干古老构造体系稍微固结之后又发生的非联合复合构造体系,即是经印支运动对古老体系扭动,位错、旋转所造成的一系列有其成生联系的陆梁、陆槽及其更次级的凹陷沉积盆地、穹隆、莲花状、涡轮状、“S”型、多字型等构造,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岩浆侵入喷出活动、多金属矿化带、矿床、矿体等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在统一的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反“歹”字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文(1)本征解得到的无阻尼振型函数,用振型迭加法求得了园柱形储液罐垂直地面运动的解析解。计算结果表明,垂直地震载荷在储罐内引起相当的动位移和动应力,其分布形式与由静液压引起的相近。垂直地震载荷和静液压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储罐“象腿”形震害破坏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银川盆地南部位于阿拉善微陆块向鄂尔多斯地块NE向挤压应力作用的前锋区带,为银川平原地震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钻探资料显示,该区发育奥陶系褶皱基底,上覆古近系、新近系与第四系3套地层,表层厚度约1 000 m的第四系河湖相沉积层,基本遮蔽了深部构造的发育行迹,给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成因形成了制约。为此本文以1∶5万区域重力资料为基础,首先结合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与地震反射剖面联合划分了银川盆地南部的构造格架,该区域深部构造呈现典型的“两隆夹一坳”的构造分布格局,以黄河断裂与吴忠断裂为分界,由西向东依次为吴忠隆起带、永宁—灵武坳陷区、横山堡隆褶带。然后运用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分解、边界识别和界面反演技术等,重点对永宁—灵武坳陷区进行研究,明确了内部隐伏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分层梳理了局部构造单元的转化过程,得出银川盆地南部地震分布受边界断裂F1、F2控制,永宁—灵武坳陷区为地震活动的重点聚集区,且具有南北分异的特征。坳陷区地震分布与古近系顶面构造层次级断裂具有显著的相关性,F16、F21断裂展布区带是4.0级以上中强地震的主要分布区。这为今后研究银川盆地南部地震活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相似文献   

17.
山西断陷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活动构造地貌类型.通过分析山西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地震分布规律、构造应力场和深部构造特征,提出了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分3个阶段:第1阶段,挤压破裂;第2阶段,地幔上升、地壳剪切-拉张破裂断陷;第3阶段,断陷盆地形成和发展.地幔上隆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安断陷盆地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盆地型地热资源,其分布主要受断陷区内的盆缘大断裂带及其次级伸展断裂的控制.地热盖层主要为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热储层为第三系中、粗粒砂岩和中、细粒砂岩层.热储层的赋水性和温度与区内活断层构造带的活动性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近年来由于开采的不合理性,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环境负效应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地热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 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 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20.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部位,是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盆地充填都比较独特的地区。本文从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入手,详细探讨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的独特特征及其对本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认为坳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并且对油气的保存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断裂带是渤中坳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