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无皂苯丙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少量甲基丙烯酸钠盐的存在下,成功合成了具有高稳定性、高透明性的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P(St/BA)无皂共聚乳液。同时.本文还对不同配方的乳液及其涂膜的综合性能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着重讨论了单体组成与乳液表面能、乳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单体配比中St含量的增加。乳液接触角和乳胶粒粒径减小。乳胶粒具有均一的尺寸,并显示出明显的核壳结构。本文通过对苯丙无皂乳液组成与性能关系的研究,积累了一定量的理论数据,为无皂乳液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4.
苯丙乳液在制备过程中,内部反应极其复杂,影响乳液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是笔者的一点探讨,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以苯乙烯(St)、丙烯酸异辛酯(2-EHA)为主要单体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苯丙乳液。用激光粒度仪测试了乳胶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用流变仪测量了乳液的流变性能, 研究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以及乳化剂用量对乳胶粒粒径、乳液的稳定性、流变性、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合成的苯丙乳液为假塑型流体; 乳液的粘度随着2-EHA/St配比、交联剂用量和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升高; 乳液的稳定性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大而提高, 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大而降低; 乳液胶膜的粘结性随着交联剂用量以及2-EHA/St配比的增大而增强; 乳胶粒的粒径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小, 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7.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SDS/O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单体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苯丙乳液。采用FT-IR、DSC、GPC、Nano-ZS90等对聚合物乳液进行了表征,系统研究了单体配比、复合乳化剂、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因素对乳液成膜性、耐水性、稳定性等常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胶粒粒径受复合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引发剂用量有关;单体配比是乳液玻璃化温度(Tg)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乳液可改善浆体新拌状态,提高透水混凝土强度,本工作采用苯丙乳液(SAE)、聚丙烯酸酯乳液(PAE)对透水混凝土进行改性,研究两者对透水混凝土浆体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SAE会降低浆体塑性黏度,对新拌浆体流动度影响不显著,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其掺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聚灰比为1.5%时,浆体的28 d抗压强度相比于对照组R-0提高了8.2%,透水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最高为35.5 MPa,相比对照组高了4.1%;掺入PAE会提高浆体的塑性黏度,新拌浆体流动度逐渐减小,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先提高后降低,透水系数降低,PAE聚灰比为6%时,浆体28 d抗压强度相比于对照组R-0提高了9.6%,透水混凝土28 d强度达到36.8 MPa,相比于对照组R-0提高了7.9%,透水系数达到2.47 mm/s。 相似文献
9.
制备了贮存稳定、高无机硅含量(≥21.0%)的聚(苯乙烯-丙烯酸酯)/SiO2杂化乳液(PSE/Si),考察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含量对杂化乳液微观形态的影响,探讨了成膜过程中Si-O-Si键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PSE/Si杂化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系数随着HEM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透射电镜分析显示,m(HEMA... 相似文献
11.
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处理,采用适当的聚合工艺制备了纳米TiO2/聚苯乙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对由复合乳液制得的薄膜进行耐磨性测试发现,纳米TiO2含量小于3%时,涂膜的耐磨性随纳米TiO2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强.该乳液的热重分析表明,在纳米TiO2存在下,苯丙乳液的聚合度有所下降.应用该复合乳液得到自制涂料,纳米TiO2... 相似文献
12.
13.
提出了一种制备连续纳米纤维包芯纱的方法,利用接地平行铝片作为接收装置,使得纳米纤维平行地搭接在2块铝片之间,处于2块铝片中央的芯纱通过绕自身纱轴旋转,将取向的纳米纤维卷绕在其表面。研究了平行铝片间距、纺丝电压、纺丝距离以及溶液流量对纳米纤维包芯纱包覆率及耐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包芯纱包覆较为均匀,无露芯现象,并且芯纱表面纳米纤维直径分布均匀,排列整齐且具有良好的取向度。当平行铝片间距为2 cm,电压为17 k V,纺丝距离为14 cm,流量为1.0 m L/h时,电纺过程较稳定,包覆效果较好,包覆率最高可达41.9%,并且所得纳米纤维包芯纱的耐磨性与其包覆率成正相关关系,增磨率最大可达142.3%,同时其力学性能较原纱也有略微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聚乳酸为原料,使用实验室自制的熔体静电纺丝装置制备了聚乳酸超细纤维。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了纺丝关键工艺参数———喷丝头孔径、电压、纺丝距离、熔体温度对纤维成型的影响。借助高速摄影装置记录了射流运动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纺情况下射流运动几乎没有鞭动;喷丝头孔径对纤维直径有显著影响,纺丝距离次之,温度和电压的影响相对较小;设定合适的熔体温度和电压、使用较小孔径的喷丝头或在一定范围内减小纺丝距离,均可缩小纤维直径;射流路径空间温度显著影响纤维之间的粘接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酸性条件下开环反应合成端羟基聚硅氧烷,改变封端剂的种类获得不同端官能团的聚硅氧烷。将其与苯乙烯、丙烯酸酯单体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反应,制备了含硅苯丙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仪、接触角测量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乳液组成、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不同类型及用量的聚硅氧烷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乳液进行抑菌测试。结果表明,用聚硅氧烷改性的苯丙乳液粒径分布均一、疏水性提高、表面自由能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17.
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静电纺丝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静电纺丝方法,从再生蚕丝素蛋白水溶液中制得了念珠状的、圆形的或扁平状的超细再生丝,纤维的直径在100~900nm之间,平均为700nm.溶液浓度和电压强度对静电纺丝性能的影响很大,当纺丝液浓度为28%(质量分数),电压为20kV,喷射距离为 11cm时,可制得具有光滑表面的圆形再生丝.大角X衍射(WAXD)测试结果认为,静电纺再生丝中含有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但其结构既不同于无定型丝素膜,也不同于天然蚕丝纤维,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