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矿安全》2019,(9):61-65
为对鄂尔多斯北部营盘壕井田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矿井水防治工作,发现研究区沉积相与砂体展布以及富水规律的内在联系,在引入INPEFA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将研究区直罗组划分为了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6个短期旋回。认为其主要经历了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的沉积体系演化,识别出河道、心滩、边滩、天然堤、河漫滩、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沙坝等沉积微相。认为直罗组下段发育的辫状河河道沉积微相形成的砂体为主要含水层;直罗组中段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上段的曲流河河道砂体也为地下水的储存提供了空间。此外,心滩、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在纵向上也具有较好的储水能力。  相似文献   

2.
侏罗系煤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开采的煤田之一,上覆萨拉乌苏组、洛河组、直罗组砂岩体是地下水的主要蓄水层,研究清楚煤层与含水层的空间关系是实现采煤保水和水害防治的前提。煤层与地下水的空间关系受砂岩体的沉积作用和剥蚀作用控制,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搜集等手段分析了萨拉乌苏组、洛河组、直罗组的沉积和剥蚀作用,揭示了不同地层砂岩体的展布规律。结果表明,萨拉乌苏组砂体分布受古地形控制,呈“鸡窝”状分布;洛河组砂岩体受风积作用控制,侧向连续性强,上段渗透性优于下段;直罗组的砂岩体主要受辫状河沉积作用控制,河道砂体区域上呈定向条带状的透镜体展布,侧向不连续,地下水整体沿砂体定向渗流。根据不同地层砂体的展布规律,从区域水文地质角度提出的地下水防控措施,对区域煤炭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地下水,实现安全采煤具有重要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红庆河煤矿3-1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采用沉积学原理,对矿区地层的沉积相和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地层砂地比和砂岩厚度为主控因素,运用AHP和GIS方法,对其顶板砂岩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红庆河煤矿3-1煤顶板综合富水性相对较强的区域位于井田直罗组一段古河流水动力条件较好的西北局部范围;富水性相对中等区域广泛发育于直罗组一段古河流的河漫滩及下游水动力条件较差的位置;其余区域富水性相对较弱,基本位于非古河流地区。  相似文献   

4.
徐圣集  刘洋  方刚 《煤矿安全》2020,51(7):221-227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横北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但区内矿井普遍受到顶板水害影响。为了区内矿井后期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巴拉素井田先期开采地段为例,通过对矿井未来首采的2号煤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进行沉积环境分析,以此掌握其赋存特征。结果表明:2号煤顶板的侏罗系直罗组和延安组第四段含水层主要形成于弱还原-还原沉积环境,具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过渡性层理、冲刷面等沉积构造;直罗组沉积由河道砂坝和河漫滩构成,古河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延安组第四段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为主,分流河道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  相似文献   

5.
金湖凹陷杨家坝油田阜二段、阜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岩芯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和测井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杨家坝油田阜二段(f2)、阜一段(f1)油组的沉积模式。阜二段主要以滨浅湖亚相为主,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有滨浅湖滩砂、滨浅湖砂坝;阜一段主要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绘制了各单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并详细阐述了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环庆区块侏罗系延10段—延8段是高效建产主力层系,目前存在沉积特征不明确问题。基于对其岩芯结构和沉积构造的分析,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开展环庆区块侏罗系延10—延8段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延10段发育北西—南东向河流沉积体系,发育河床和河漫两种亚相,沉积微相包括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心滩;延9—延8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沉积作用控制着砂体分布,侏罗系延安组延10期砂体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砂体厚度在0~85m,垂向上多期砂体叠置出现,砂体在区块内分布广泛,仅局部高地缺少。延9、延8分流河道平面上砂体展布为北东—南西向,总体形态为条带状,不同期河流规模不同,沉积砂体厚度变化大。一般河道砂体宽0.5~5km,沉积砂体厚5~35m。河道横向迁移摆动频繁,纵向上表现为多期河道叠置出现,单砂体厚2~10m,砂体叠加厚度5~35m。该研究成果为环庆区块侏罗系延10—延8段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煤炭学报》2021,46(7)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不限于延安组,其始于富县组沉积末期(Toarcian晚期),终于直罗组沉积早中期(Bathonian期)。关注侏罗纪含煤岩系衰退演化阶段的直罗组聚煤特征与发育演化规律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的地层结构,重塑Bathonian期古气候变化和迁移的细节过程,还有助于从外部还原介质的角度剖析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环境。结合区域露头调查并通过大范围钻孔资料的地层对比发现,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全盆地具有较大范围的聚煤作用,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说明此时的古气候尚处于潮湿环境。但是,聚煤规模却远不如延安组,以发育薄煤层、煤线和碳质泥岩为特征,说明Bathonian期鄂尔多斯盆地总体处于由潮湿向干旱转变的古气候背景中。调查发现,从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全盆地聚煤作用步调不尽一致。此阶段,盆地南部、中部和东部聚煤作用终结,预示古气候已转变为干旱型。而在盆地北部和西部,聚煤作用持续发育,自东向西聚煤层位逐渐抬升,目前见到最高的聚煤层位位于贺兰山二道岭地区的直罗组中上段,煤层最厚可达6.60 m。这预示着,始于Toarcian晚期开始形成的潮湿古气候经由Aalenian-Bajocian期和Bathonian期的演化,最终从贺兰山二道岭地区退出而被干旱古气候所取代,古气候迁移的途径为南东—北西向。近10 a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煤铀兼探"实践证实,直罗组微弱的聚煤作用是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关键制约因素(外部还原介质)。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层位,而且直接参与到了铀成矿的全过程之中。直罗组微弱聚煤作用的产物——煤层或碳质泥岩被认为是东胜铀矿田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传统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岩芯观察和测井相分析,在详细分析古城油田泌123、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短期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Ⅳ砂组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并进行了基准面旋回对比,遵循从点(标准井测井沉积微相分析)到线(全区多井对比)的基本原则,对古城油田泌123、124区核三段Ⅳ砂组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前缘席状砂5种沉积微相类型。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油田的下一步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李洋  王凤刚 《中州煤炭》2021,(12):96-103
博兴洼陷南斜坡带油藏类型主要受构造、构造—岩性、地层控制,为多含油气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区。目前沙河街组地层受剥蚀影响,地层接触关系复杂、沉积特征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多期砂体纵横叠置,勘探程度较低。以沙河街组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层、沉积相、地球物理分析等研究分析出发,开展沉积规律及储层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区内地层厚度由北向南减小,沙一段在南部遭受严重剥蚀;沙河街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鲁西隆起,其中沙三上段水下分流河道发育,砂体沉积厚度大,为主要的有利相带。结合储层预测分析,确定3个有利目标区,其中2个有利区目标层位为沉积及岩性控制的沙三上段,1个有利区为受构造控制的沙二段地层,为下一步勘探目标的部署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绘制大牛地气田山1段单井综合柱状图,并在此综合柱状图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山1段各小层单井测井相—岩相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山1段各小层砂岩厚度的分布情况绘制出山1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图。研究发现山1段山1-1、山1-2、山1-3主要都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决口扇微相。在各小层沉积微相图的基础上利用山1段单井综合柱状图绘制出5条山1段连井剖面图。通过对连井剖面和沉积微相砂体展布进行分析,发现山1-1、山1-2、山1-3小层砂体平面展布特征整体相似,三小层砂体主体部分都发育于研究区西部,砂体类型都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决口扇砂体。三小层中山1-1小层单条河道砂体规模最大,沉积也最厚。山1-2小层砂体分布面积最大,但其砂体厚度也是三小层中最小的。通过详细研究大牛地气田山1段储层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为大牛地气田山1段储层特征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矿物组合、岩芯观察、测井资料及地震属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芳38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物源方向、沉积旋回划分及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位于南北方向物源交汇处,以北部方向物源控制为主;在精细小层细分对比基础上,扶余油层组可划分为3个油层组17个小层35个时间单元;本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分流平原、前缘亚相沉积,分流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河道、分流间泥4种沉积微相,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泥3种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该区致密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荣 《煤炭技术》2018,(4):102-104
为了弄清蒙陕矿区深埋煤层首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防治水目的层,通过地层揭露、抽水试验、涌水量计算等手段,开展了3-1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工作面3-1煤顶板导水裂缝带范围内,主要发育延安组三段和直罗组一段含水层,是3-1煤开采的主要防治水目的层;主要充水含水层补给较弱,易于疏降。  相似文献   

13.
塔北地区石炭系砂泥岩段发育良好,该地区在经历了中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上泥岩段泻湖相-台地相泥岩和灰岩沉积后,在石炭系砂泥岩段沉积期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退,砂岩和砂砾岩沉积物重新出现在塔北地区。塔北地区砂泥岩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沉积旋回,下旋回由砂泥岩段下亚段的S3~S2砂组组成,为海退沉积层序,上旋回由砂泥岩段上亚段的S1砂组组成,为海侵沉积层序。沉积相分析表明塔北地区砂泥岩段主要是在泻湖-潮坪-三角洲区域沉积背景下的沉积物,但不同地区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和砂体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及浅湖亚相,并发育有分流河道、决口扇等为代表的5种沉积微相类型。为了下一步寻找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利用储层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对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各细分层的不同沉积微相类型的储层砂体进行精细的分析对比,详细解剖单井取芯段砂体。通过扶余油层各细分层河道砂体的连通性栅状图、统计各细分层的河道期次、不同成因的河道厚度以及河道宽度,刻画了河道砂体平面分布样式,总结了昌德地区扶余油层各细分层的储层砂体不同成因的物性特征,并预测重点小层的平面物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惠民凹陷曲堤油田馆三段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馆陶组馆三段(Ng3)是曲堤油田的主力油层.本文研究认为曲堤油田馆三段属于近源性的砂质辫状河流沉积,主要发育河床亚相和泛滥平原亚相;在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其相层序及相模式,并讨论了沉积微相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为指导,从地震层序、测井曲线、沉积层序分析入手,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沙四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研究,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并划分出了体系域,确立了地层格架。其中,层序Ⅰ相当于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是一个完整的旋回。层序Ⅱ代表的是沙三段下亚段沉积,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只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层序Ⅲ代表沙三段中亚段沉积,与层序Ⅱ有类似特征。层序Ⅱ、Ⅲ均为T—R旋回的沉积。层序Ⅳ发育三分体系域。  相似文献   

17.
用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把研究区沙二上一东营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不同旋回地层发育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一旋回在凹陷的不同地理位置地层发育特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沙二上亚段层序在缓坡主要发育三角洲一滩坝沉积体系,在陡坡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沙一段层序和东营组层序主要发育湖相泥岩沉积。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的红层沉积。在对钻井岩心进行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红层砂体的沉积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红层沉积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漫湖型三角洲和滨湖滩坝等3种沉积相类型;2沉积受间歇性洪水漫湖控制,洪水活跃期主要发育漫湖三角洲及滩坝沉积,洪水间歇期发育冲积扇沉积,沉积相具有南北分带、继承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深对桩海地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相的认识,根据测井资料、地震剖面资料、等时地层切片资料等,通过古地貌及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分析馆陶组上段物源供应特征和沉积特征,对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刻画,并对储层有利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来自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物源;馆陶组上段早期发育了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不发育,三角洲前缘较发育,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支流间湾等微相为主;有利区位于发育河口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中部和南部区域。  相似文献   

20.
刘洪霞 《西部探矿工程》2015,27(1):67-69,72
利用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长岭凹陷正兰地区青山口组沉积相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其为三角洲相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分流河道、决口扇、分流间湾等微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等微相)。并分析了目的层青二段Ⅲ砂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