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博 《国际纺织导报》2013,(10):23-24,26-28
为纺制性能良好的珍珠纤维/负离子细旦丙纶纤维/棉混纺纱,提高负离子细旦丙纶纤维的可纺性,通过对负离子细旦丙纶纤维进行预处理,采用混条工艺,并在各工序采取了一系列工艺技术措施,提高了纤维的可纺性,改善了半制品和成纱质量,生产的珍珠纤维/负离子细旦丙纶纤维/棉混纺纱满足了产品质量的要求。根据工艺试验和测试,就3种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珍珠纤维/负离子细旦丙纶纤维/棉混纺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毛纺科技》2021,49(9)
为探讨纺纱工艺对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纱线中最佳不锈钢纤维含量,采用环锭纺纱工艺与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不同不锈钢纤维含量的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纱线,并利用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指标表征成纱质量。测试表明:2种纺纱工艺制纱的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性能随着混纺纱线中不锈钢纤维含量升高而下降,且在同等不锈钢纤维含量条件下,采用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性能优于环锭纺纱工艺。认为:采用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不锈钢纤维含量12%的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能够保证纱线的质量与可织性。  相似文献   

3.
棉汉麻竹浆纤维混纺纱的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纺制棉汉麻竹浆纤维混纺纱,对汉麻纤维进行养生及预分梳处理;选用原料混和工艺改善可纺性;合理控制原料投料比例并控制开清棉与梳棉落棉率,保证成纱混纺比;并条工序合理调整工艺,提高熟条条干;细纱工序使用小钳口隔距,使用新型上销,缩短浮游区,以提高成纱质量;络筒工序选择适当的电清参数和络纱张力,以保证成形良好,结果顺利纺制出棉/汉麻/竹浆50/25/25 29.2 tex混纺纱。指出:只有针对汉麻纤维特点调整各工序纺纱技术措施,方能纺制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棉汉麻竹浆纤维混纺纱。  相似文献   

4.
探讨Sunlite/木棉55/45 14.6 tex针织用纱的纺纱工艺要点。通过分析Sunlite纤维及木棉纤维的特点,制定了纺纱工艺流程,研究了工艺设计原则,优化并实施了纤维材料预处理、开松、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系列工艺措施,解决了纺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条干均匀度、粗节、细节及棉结,顺利研制出功能性保暖休闲针织面料用纱,并对所开发纱线进行了成纱质量指标和抗菌、保暖、透气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Sunlite/木棉纱成纱质量达到使用要求,所研制的混纺纱抗菌、保暖、透气等性能良好,达到了功能性保暖休闲针织面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讨特细号竹浆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根据成纱质量要求,选择纤维细度较细的原料,针对竹浆纤维的性能特点,制定纺纱工艺,优选纺专器材。各工序采取低速工艺,合理选择粗纱定量及捻系数、适宜的钢丝圈质量及更换周期,络筒工序控制好长细节参数等,最终成功纺制出竹浆纤维/棉60/40 4.9 tex赛络纱,其质量满足了喷气织造用纱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探讨棉与负离子涤纶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介绍了负离子涤纶纤维的性能特点及其纺织品的功能;介绍了棉/负离子涤纶纤维60/40 14.5tex混纺纱的工艺流程、所采取的工艺技术及管理措施,并与常规涤棉混纺纱进行了对比。通过工艺优化和采取相关管理措施,顺利生产出棉/负离子涤纶纤维60/40 14.5tex混纺纱。认为:生产该混纺纱,应避免错纤维纱和错号纱;根据纤维性能特点优化工艺,采取适当降低纺纱速度、提高细纱捻度、减少并条和粗纱卷装长度等措施,可以保证成纱质量和生产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探讨铜氨纤维竹浆纤维混纺纱较佳的工艺配置。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铜氨纤维/竹浆纤维混纺纱的粗纱捻系数、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和细纱捻系数等3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并测试分析了成纱性能指标。分析了影响成纱强度、成纱毛羽、纱线条干均匀度等指标的主要因素。试验分析表明:粗纱捻系数98、细纱捻系数380和细纱后区牵伸1.2倍时,纺纱质量较佳。认为:试验的3项工艺参数对铜氨纤维竹浆纤维混纺纱成纱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为提高成纱质量,粗纱和细纱捻系数应偏大掌握,细纱后区牵伸倍数适中设置。  相似文献   

8.
为了纺制草珊瑚纤维/棉纤维混纺纱,根据草珊瑚纤维和棉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改进和优化工艺参数,选择合理的纺纱方案,采用新型纺纱器材专件以及保持车间温湿度稳定等措施,实现了两种原料混合均匀,混纺比准确,成纱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影响纱线质量的因素,研究了改善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探讨凯司林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根据产品开发要求,通过合理选配纤维组分,进行原料预处理,针对各组分纤维的性能特点,正确选择混和工艺,合理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及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结果成功纺制出阳离子改性涤纶/毛/粘胶/凯司林60/15/15/10 16 tex纱,质量达到了较好水平。认为:用凯司林纤维替代部分毛纤维,可收到改善纺纱质量、提升织物服用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的良好效果。抓好原料选配和预处理,合理配置纺纱工艺参数几个关键环节,可以生产出质量满足使用要求的凯司林纤维混纺纱。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采用纳米银抗菌整理剂处理衣物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问题,设计以1.67 dtex×38 mm聚酰亚胺纤维和1.22 dtex×38 mm新丽赛纤维,按照10/90,20/80,30/70,50/50混纺比进行纺纱的工艺,对其成纱质量指标以及混纺面料的抑菌性能进行测试。指出:聚酰亚胺纤维强伸性能优异、回潮率低、质量比电阻大,纺纱前需进行防静电处理,新丽赛纤维回潮率高、可纺性好,二者混纺可优势互补;4种混纺纱成纱指标测试发现,随着聚酰亚胺纤维比例的增加,混纺纱强度提高、成纱条干和毛羽逐渐恶化,但总体满足针织用纱要求;4种混纺面料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满足标准要求,均超过80%,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棉纤维香蕉纤维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改善棉纤维香蕉纤维混纺纱的性能,针对脱胶香蕉纤维粗、硬及成纱性能较差的特点,对香蕉纤维进行了化学改性处理,并对棉纤维香蕉纤维混纺纱工艺进了调整和改进.结果表明:在纺纱前对香蕉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处理并适当调整纺纱工艺有助于提高棉纤维香蕉纤维混纺纱的可纺性能,提高成纱强力,改善成纱条干和毛羽.  相似文献   

12.
亚麻/牛奶蛋白纤维混纺纱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牛奶蛋白质纤维和亚麻纤维的特点,分析了牛奶纤维和亚麻纤维的性能,以及纤维性能对纺纱工艺和成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牛奶再生蛋白质纤维/亚麻混纺纱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半精纺竹炭纤维混纺纱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竹炭纤维及山羊绒、天丝为原料,利用半精纺技术纺成山羊绒/竹炭纤维/天丝60/30/10混纺纱.对纤维预处理和纺纱工艺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的工艺路线,纺制的纱线性能符合针织用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抗菌纤维Amicor的性能特点,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抗菌纤维混纺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大豆蛋白纤维的特点。通过工艺试验和专题测试,分析了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大豆蛋白纤维/涤纶混纺纱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成纱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X-Static镀银纤维与Coolmax混纺纱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X-Static镀银纤维和Coolmax纤维的性能特征,由X-Static纤维与Coolmax纤维混纺纱加工织成的面料不但具有去除异味、调节身体散热、保健活血抗菌等功效,而且具有感觉美观亮丽、穿着舒适等特性.对14.6 tex 95/5Coolmax/X-Static混纺纱的纺纱工艺和成纱质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负离子丙纶纤维/粘胶/棉混纺纱工艺的可纺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博 《中国纤检》2009,(10):65-67
以负离子丙纶纤维混纺纱为例,根据工艺试验和测试,就负离子丙纶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负离子丙纶纤维、细旦粘胶纤维和棉纤维混纺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介绍了丽赛纤维/长绒棉混纺纱的生产工艺,讨论了丽赛纤维/长绒棉混纺纱在纺纱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设备及原纱特点,确定了合理的纺纱各工序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9.
Coolmax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保Coolmax与棉混纺纱的成纱质量,针对Coolmax纤维的特性选配工艺参数.介绍了Coolmax纤维的性能特征,Coolmax纤维与棉混纺纱采用Coolmax与棉分别制条,在并条机混和后纺纱的工艺路线,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20.
赵博 《棉纺织技术》2005,33(11):48-51
介绍了多功能负氧离子纤维的性能特点,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纤维性能,纺纱工艺参数对多功能负氧离子纤维纯纺和混纺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