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白色夜光涤纶粗纱和彩色普通涤纶粗纱为原料,分别在改造后的细纱机上纺制夜光竹节纱、普通竹节纱及夜光段彩竹节纱。纺制的夜光段彩竹节纱线具有独特的花式效应:光照下,纱线在轴向上不仅有色彩交替,同时呈现规律的粗细变化;无光时,与普通纱间隔交替的夜光纱缓慢释放光能,夜光效果呈点状分布,使得纱线呈现出斑斓的花式效应。对纺制的3种纱线的断裂强度、毛羽及余辉强度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夜光竹节纱在断裂强度和毛羽性能上与相同工艺参数下由普通粗纱纺制的竹节纱相比存在差距;而夜光段彩竹节纱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此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白色夜光涤纶粗纱和彩色普通涤纶粗纱为原料,在改造后的细纱机上试纺了夜光段彩竹节纱这一新型花式纱线,丰富了花式纱线的种类和夜光纱的应用领域。研究纺制了不同纱线线密度(T)、节长节距比(R)、竹节倍率(X)的夜光段彩竹节纱,并对纱线的断裂强度、余辉强度及纱线毛羽等重要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夜光段彩竹节纱的断裂强度随线密度的增加、竹节倍率的减小和节长节距比的增加而增大;其余辉强度随线密度的增加、竹节倍率的减小和节长节距比的增加而增强;其成纱毛羽随线密度的减少、竹节倍率的降低和节长节距比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顺利生产粘涤赛络纺弹力竹节纱,强调粗纱、细纱工序是重点,并采用赛络纺纱工艺,在细纱机上对牵伸机构进行适当改造,增加氨纶丝主动喂入机构及竹节纱发生装置,通过各工序采取相应的关键措施,纺制的包芯竹节纱氨纶丝包覆均匀,竹节与弹力、雪彩效果均达到设计要求,成纱质量水平较好,设备改造稳定可行,同类产品可投入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4.
《毛纺科技》2021,49(9)
为了明晰半精纺羊毛包芯竹节纱的结构与性能,借助半精纺羊毛包覆涤纶长丝纺制包芯竹节纱。通过图像法和称重法分别测量竹节直径变化规律和竹节质量,并结合竹节与基纱的捻度分布,分析竹节与基纱的强力和耐磨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竹节倍率恒定,所纺竹节长度越长,实际竹节倍率越接近设计竹节倍率;竹节长度与设计一致时,其竹节平均线密度低于设计竹节倍率所对应的线密度;在竹节倍率为1.5和2.0倍时,竹节强力随捻系数增大而增大,相同捻系数下较大的竹节倍率对应的竹节强力也较大,当竹节倍率增大至2.5倍时,竹节强力明显低于竹节倍率为1.5和2.0倍时的竹节强力;纱线耐磨性变化规律与纱线强力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环锭纺细纱机纺制段彩竹节纱,饰纱须条受双区牵伸作用,存在段彩竹节复合片段长度波动较大,彩节形态稳定性差,影响织物产品花式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区牵伸的两通道纺纱装置纺制段彩竹节纱新方法,并解析双区牵伸、单区牵伸纺纱方法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成纱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借助纱线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对段彩竹节纱复合片段的特征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单区牵伸两通道环锭纺的段彩竹节纱,其段彩竹节片段长度稳定性和段彩竹节形态均优于双区牵伸环锭纺段彩竹节纱,20 mm短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30.5%降低至16.3%,80 mm的中长片段段彩竹节的长度变异系数由10.1%降低至6.2%。  相似文献   

6.
探讨后区竹节纱纺制方法.从纺制方法、影响成纱风格机理、工艺参数配置、纺纱技术要点等方面对后区竹节纱纺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后区竹节纱是区别于普通竹节纱的一种新型竹节纱,其特点是采用主、辅双粗纱分区喂入,通过控制后区牵伸倍数使辅粗纱产生竹节效果,然后与主粗纱并合牵伸形成一种新颖的竹节纱.与普通竹节纱相比,其织物具有新颖的模糊风格和色彩变幻特色.通过采用错位纺、合理选择后牵伸形式、遵循后牵伸最小原则以及主辅纱工艺各有侧重点等技术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氨纶包芯竹节纱的纺制原理,对细纱机进行改造,加装氨纶丝装置和竹节装置,同时采用合理的工艺参数,加强操作管理,生产出了成纱质量达到要求的棉氨纶包芯竹节纱产品。  相似文献   

8.
《毛纺科技》2021,49(6)
为丰富纱线产品种类,满足市场对服装材料多样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高支全毛短竹节纱的生产方法。将环锭细纱机前罗拉胶辊进行异形化设计,以100%澳毛为原料,以20 tex纱线为基纱,竹节长度分别设置为20、25和30 mm,竹节间距分别设置为90、95和100 mm,竹节倍率分别设置为基纱的2.0、2.5和3.0倍,纺制7组不同品种的平均线密度20~30 tex的高支全毛短竹节纱,分析成纱外观特征和性能,优化成纱参数。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纺制的全毛竹节纱可以灵活控制纱线线密度和竹节长度,产品风格优异;一定范围内,高支全毛短竹节纱竹节过渡长度与竹节长度、竹节间距成正比,成纱强度、毛羽数量与竹节长度、倍率成正比,与竹节间距成反比;当高支全毛短竹节纱存在固定位置强力弱节时,竹节参数对成纱强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纱线结构的研究,在细纱机上将段彩纱、竹节纱两种纺纱技术结合在一起,成功开发出半精纺竹节段彩纱。在研发过程中,对各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探讨,经过多次试验,优化了参数配置,解决了生产中影响纱线质量的因素,成功开发出风格独特的半精纺竹节段彩纱。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精毛纺国产细纱机智能化改造后的竹节纱纺制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分析竹节纱的节长、节距、倍数、捻度以及基纱线密度的确定等设计要素;通过实验确定了精纺竹节纱纺制生产过程中总牵伸比、传动比、钢丝圈、隔距块等工艺参数,以及各生产工序技术要点和提高成纱质量的应对措施;在竹节花呢开发和设计方面,根据独特的纱线外观合理选用原料配比、色彩排列及织物组织,同时通过合股等方式提高全毛细特竹节纱线强力。通过实例说明全毛细特竹节花呢的设计以及生产中纺纱、织造、染整工序的工艺参数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周期型段彩竹节纱的纺制原理和纬编织物的编织原理进行研究,根据段彩竹节在纱线上分布的规律,对不同循环周期的段彩竹节纱在确定幅宽条件下的纬编织物图案形成规律进行探讨,发现在幅宽一定的条件下,段彩竹节纱纬编织物的图案形成受周期内段彩竹节的长度、数量影响,同时受基纱段长度影响。通过改变周期内基纱、段彩竹节的长度和数量,可以形成多种图案。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竹节纱捻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布规律,介绍了三通道数码细纱机纺制竹节纱的原理以及数码纺竹节纱的纱线结构。分析了竹节纱的捻度分布机制,借助于竹节纱杆件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竹节纱捻回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基于数码竹节纱的螺旋状结构,测试了不同竹节倍率、不同设定捻度及不同竹节长度与基纱长度比值下的竹节两端每厘米内的捻回数,实验揭示并验证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竹节纱捻回分布的影响规律,即竹节部分的捻回数小于设定捻度,基纱部分某一位置会出现较高捻度,然后趋于设定捻度。实验出发现:基纱部分容易出现过捻现象,因此竹节纱生产时,在保证竹节部分强力条件下,捻度应偏低设置。  相似文献   

13.
总结用于开发段彩纱线的并条段彩技术特点及产品风格。分析了花色并条机、高架简易式花色并条机、高架简易平插式花色并条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指出:花色并条机能够精准控制产品外观风格,适合生产高档段彩产品,高架花色并条机性价比好,投资少、生产效率高,产品风格朦胧、模糊、粗犷、不规则;并条段彩技术适合纺制长片段段彩纱产品,不仅可应用在环锭纺上,还能配套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并条段彩技术与彩点、赛络、竹节等其他花式纺纱技术交叉应用,能够变换纱线色彩与纱体风格。认为:研究并条段彩技术有助于花式纱线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采用环锭包芯纺、赛络包芯纺、赛络菲尔包芯纺等技术纺制抗静电纱的方法及其对成纱性能的影响,对赛络菲尔包芯纺纺制抗静电纱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高压电缆用抗静电纱的纺制技术与工艺。结果表明:在相同原料的条件下,用3种纺纱技术纺制19.6tex抗静电纱时,赛络菲尔包芯纺技术纺出的纱线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Richcel氨纶包芯竹节纱的纺制方法,确定了纺纱工艺流程和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并针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纺制Richcel氨纶包芯竹节纱,其中细纱设备改造的具体措施是在细纱机上加装电磁离合器和超越离合器,由CZ-V型纺竹节装置控制变速.  相似文献   

16.
探讨粗纱段彩纺纱技术。通过对粗纱机喂入机构和牵伸机构进行创新设计改造,使主、辅条分别可控喂入,实现了粗纱段彩,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粗纱段彩技术;通过试纺和工艺优化,较好地解决了粗纱段彩纺纱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色差、拖尾等问题,完善了质量控制措施;应用粗纱段彩新技术,结合细纱赛络集聚纺、竹节纺纱技术,最终开发出新型段彩纱。认为:粗纱段彩纺纱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色纺纱的颜色组合,使纱线风格更加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7.
Sirofil-竹节复合纱的纺制及性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造过的棉纺设备上纺制棉涤Sirofil-竹节复合纱,采用Sirofil(赛络菲尔纺)与竹节纱纺纱技术相融合的纺纱技术,具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文章通过对纺制出的Sirofil-竹节复合纱与普通竹节纱的强伸性能、毛羽指数分析比较,认为Sirofil-竹节复合纱的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8.
针对赛络纺包芯纱纺制过程中,长丝不同喂入位置对纱线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别纺制了涤纶长丝在左侧粗纱须条中心、两粗纱须条中间、右侧粗纱须条中心3种结构的短纤/长丝赛络纺包芯纱。对比分析了纱线截面、成纱质量、耐磨性能、拉伸断裂过程和纱线退捻特征。结果表明:3种包芯纱中涤纶长丝均在纱线中心附近,无明显漏丝,条干均匀,毛羽较少;左侧粗纱须条中心喂入纱线拉伸断裂曲线有多峰特征,两粗纱中间喂入纱线拉伸断裂曲线有密集波动特征;右侧粗纱须条中心喂入纱线初始弹性模量最高,拉伸断裂特征为阶梯性断裂,退捻最困难,且在退捻过程中部分纱段被反向加捻,纱线结构最稳定,耐磨性好,纱线强力最高。  相似文献   

19.
间歇喂入式复合结构纺纱技术可赋予纱线独特的花式效果和外观风格。该技术对粗纱条(S式)由传统欠喂方式转换为周期性或随机性间断喂入;对长丝或细纱(F式)由传统超喂转换为周期性或随机性超喂,实现复合纱表面的竹节和花式效应。S式采用2轴系包芯纺,可克服纱线结构不稳定的弊病,竹节效果更逼真;引入第3轴系的绑定丝,既提高竹节效应,又增加纱线的结构稳定性。F式长丝间歇超喂采用3轴系结构复合纺,既能增加成纱的花式效果,又可使成纱结构稳定。该纺纱技术可获得花式效果、改善纱线结构和增加成纱多样性,可为织物的多样性及新品研发提供更多新型纱线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采用环锭纺纱新技术开发色纺纱新产品。改变传统色纺纱仅仅依靠颜色、原料变化,更多的是色纺纱纱线结构变化、组合。文章分析了色纺AB纱、色纺ab纱、紧密赛络纺技术生产色纺纱、色纺竹节纱、粉尘纱、点子纱、色纺段彩纺、色纺隆纹纱等8种纱生产的原理、纱线风格及应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对色、质量控制等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