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具工业》2017,(11):64-68
针对汽车覆盖件铸铁模具焊接修复时易产生裂纹、气孔等缺陷,介绍了铸铁模具零件的母材特性及焊接性能。以某车型拉深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采用Z308与YJGT-3的焊材组合、焊前预热、焊中温控与焊后缓冷等修复工艺与流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焊接工艺进行模具修复,焊缝质量良好,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模具修复周期由3万冲次提升至15万冲次,且制件成形质量提高,可为汽车覆盖件铸铁模具的焊接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模具工业》2021,47(8)
结合模具制造及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模具零件抛光、通气孔布置、凸凹模淬火等方面考虑,针对压料面、拉深筋的研配着色、成形制件前后两端凹陷与角部开裂等情况,阐述了汽车覆盖件拉深模顶盖的调试方法,减少了模具生产过程中的重复工作,缩短了制造周期,为顶盖类拉深模制件的调试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汽车前底板冲压工艺分析与拉深模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汽车前底板结构和工艺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零件的成形工序,应用AUTOFORM V3.22软件对工艺方案进行了优化,以UG为辅助工具,设计出拉深成形所需的凸模、凹模以及压边圈,对于模具零部件装配,得到拉深模具的装配体三维数模.同时,介绍了覆盖件拉深模结构设计要点.通过实践验证,设计的拉深模工艺性良好、结构合理、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4.
模具硬度对高强度钢板拉毛缺陷的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度钢板的使用减轻了车身重量,但也引起了大面积的车身覆盖件拉毛缺陷。为提高汽车覆盖件的表面质量,文章在冲压现场调研及模拟实验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拉深模具表面硬度对车身覆盖件表面拉毛缺陷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覆盖件冲压中,板料拉毛缺陷主要起源于凹模圆角及拉深筋附近处,出现在冲压件的外壁;随着冲压次数的增加,零件拉毛越来越严重,拉毛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凹模圆角是磨损最严重的区域,模具法兰的表面粗糙度在冲压成形中变化不大;模具表面硬度越高,零件表面越不易产生拉毛缺陷。  相似文献   

5.
针对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过程的回弹问题,介绍了汽车覆盖件回弹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某车型翼子板为例,针对翼子板回弹问题提出了拉深过程采用变压边力的方法,在成形初期采用小压边力而在成形后期采用大压边力的拉深工艺,使板料由弹塑性变形转变为纯塑性变形;同时利用AutoForm预测制件的回弹量并在拉深模特征拐角处分别进行3°与1°的模具零件型面补偿。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翼子板回弹现象消除,制件合格率由88.2%提升至92.6%,该方法可为汽车覆盖件冲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值模拟技术在汽车覆盖件成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13  
赵侠  傅建  余玲  万长东 《锻压技术》2006,31(1):15-17,21
金属薄板成形的数值模拟技术在汽车覆盖件生产及其模具设计制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值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模具设计人员显著地减少模具开发时间、试模周期和费用。为此,详细介绍了应用Dynaform软件模拟覆盖件成形过程的一般步骤,并以某汽车覆盖件的拉深为例,对其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对模具零件的运动、板料的成形,以及板料厚度的变化,应力应变分布,成形极限预测等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弄清了板料形状,压料筋布置以及压边力大小等工艺参数对汽车覆盖件质量的影响。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覆盖件坯料拉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起皱现象,给出了相应的拉深工艺优化和模具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7.
《模具工业》2019,(11):62-67
基于主机厂模具运行状态的系统管理与质量跟踪,阐述了钣金拉伤与开裂的形成机理,并从模具零件材质、硬度及表面粗糙度3个方面解析其产生拉伤与开裂的影响因素,并指出改善汽车覆盖件成形过程中表面拉伤与开裂缺陷的控制方向,可为冲模零件表面状态参数设计及主机厂生产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汽车后车门内板成形过程中易产生缺陷且零件精度难以保证,通过分析汽车车身覆盖件中轿车后门内板冲压工艺,介绍了一种采用先拉深成形、后反拉深整形的工艺方案。结合整形工序双腔压料芯、复合型整形刀块模具结构设计,有效地避免了零件直接拉深成形造成的开裂等无法解决的问题,降低了模具调试难度。通过对后门内板零件应用立壁部位的修边、整形同序加工工艺方案,有效地减少了模具工序、提升了生产节拍。试验所得的零件质量稳定、精度合格,零件法兰边部分与外板包边配合良好,证明该冲压工艺排布方案有效、可行,为类似零件工艺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汽车覆盖件拉深模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模具结构的优化方案,降低了模具成本,使模具结构更紧凑、可靠性更好,成形的零件质量更稳定。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阐述了模具符型概念、符型目的、符型方法、符型标准。分析符型与回弹的关系,详细介绍CH孔设计布置原则,符型前期设计和操作方法,以提升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模面工程、模具制造工艺和模具调试工作与其他类型零件相比都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侧围外板因自身产品结构特征形状复杂、材料薄、外形尺寸大、表面质量要求高、成形难度大等特点,拉深及后序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内部应力变化复杂,伴随制件脱模过程出现不同程度的零件软回弹,最终影响尺寸精度变差及面品质量缺陷。  相似文献   

11.
《模具工业》2015,(8):60-65
介绍了传统的汽车覆盖件拉深模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并对该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模具制造中应用了ERP软件以及在线检测技术、高频感应淬火、激光淬火等表面处理技术,优化后的工艺流程缩短了拉深模零件的制造周期,加快了拉深模零件的装配和调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对于拉深模具最大的难度就是要求有合理的工艺、良好的工艺参数,只有确定好方案,才能够冲压出合格的产品.该前围覆盖件拉深模具经过工艺分析,采用一模两件对称压制的方式拉深.经过CAE拉深软件的模拟分析,对于拉深不足的区域采用增加拉深筋的方式,通过试模最终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相似文献   

13.
金龙建  洪慎章 《模具工业》2010,36(11):41-45
叙述圆筒形零件连续拉深的工艺及计算,重点介绍最后一次拉深带挤边的过程及特点,设计了圆筒形件拉深-挤边级进模,分析了模具结构及各参数对零件质量和模具寿命的影响。实践证明:模具质量稳定,生产的零件符合要求,可为类似拉深件的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尾门内板成形工艺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汽车覆盖件中的典型零件尾门内板为例,分析了零件的成形工艺性及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制作冲压工艺的原则。然后利用AutoForm软件对拉深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出了合理的工艺方案,较为准确地预测了整个冲压成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起皱、开裂等缺陷。缩短了模具调试周期,提高了零件成形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车型尾门内板在拉深成形过程中出现的起皱与开裂缺陷,介绍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优化拉深筋参数以加大进料阻力的解决方法,并采用Autoform模拟软件准确预测制件成形缺陷,指导拉深模工艺切口的布局优化,改善局部板料的流动。生产实践表明,基于工艺切口的优化设计可有效控制制件起皱与开裂,可为类似汽车覆盖件冲模设计与冲压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板料冲压成形是汽车覆盖件的关键加工技术,该文主要研究了汽车右后柱加强板的拉深成形过程。该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性能要求决定了局部区域不能出现严重起皱缺陷,为预测和消除起皱缺陷,采用有限元软件Dynaform重点分析了起皱产生的原因,在通过调整压边力、修改凸、凹模圆角半径等都不能消除起皱之后,提出修改零件局部形状和采用双重拉深筋的方法来控制材料的流动变形,从而减轻或消除拉深件的起皱。模拟结果表明,双重拉深筋能有效地改善起皱,提高拉深件的成形质量。  相似文献   

17.
《模具工业》2019,(10):17-23
针对2号锌合金冲模零件的磨损问题,以汽车覆盖件冲模为研究对象,通过Deform-3D模具磨损分析模块获得模具零件型面的各点磨损情况,确定模具零件易发生磨损的区域。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压边力、板料参数及冲压速度等工艺参数对磨损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凸模边缘圆角带磨损明显,底面和侧面磨损量较小;冲压速度、压边力和模具零件磨损量成正比关系,板料参数对模具零件的磨损影响较为显著;采用阶段性节点控制的方式预测模具使用15.5万次冲压后的磨损量与仿真结果误差为1.18%,表明此预测方法精准可行,对成形工艺和模具结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旋盖式油杯底座的成形工艺进行分析和计算其毛坯尺寸,提出了落料、拉深及冲孔等冲压工艺,为满足生产批量的需求,确定采用1模2件排列的连续拉深模的排样方案,并介绍了旋盖式油杯底座的整体模具结构和主要零部件设计,对拉深工艺计算、模具的部分结构设计、部分拉深及整形凸、凹模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经实际生产验证,该零件的排样方案及模具结构合理可行,生产的零件质量合格,生产效率高,为同类零件的连续拉深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薄钼皮零件的工艺制定和工艺计算、退火温度、正反拉深时应力及金属流动状态进行分析,设计了一副正反拉深复合模,阐述了模具关键零件的设计要点,保证了零件尺寸要求,消除了零件球面起皱等缺陷。  相似文献   

20.
采用CAD/CAE数字化技术,基于自顶向下的设计思路,对汽车覆盖件模具进行了数字化设计,提高了覆盖件模具设计的准确性和开发效率。首先通过CAE技术对横梁零件的拉深方向、压料面和工艺补充面进行设计,获得数字化拉深模型面,并进行仿真验证,将拉深模型面导入UG软件中,从总体到局部设计了横梁拉深模结构,最后横梁零件的实际生产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