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高湿环境下混凝土保护层过薄是导致钢筋锈蚀膨胀而引起梁板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梁板刚度较小、梁板裂缝控制宽度较大以及施工质量低劣 ,都加快了钢筋锈蚀.实际表明,采用梁下增加支座和板下做"板下整体式补强"对澡塘梁板进行加固,方法简单实用且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理论计算模型,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和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计算不同年限的锈蚀钢筋混凝土受弯荷载下的裂缝和挠度,分析混凝土性能衰退、锈蚀钢筋力学性能以及锈蚀黏结滑移本构对裂缝和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性能衰退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不大,锈蚀钢筋力学性能和锈蚀黏结滑移本构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影响较大.当钢筋锈蚀率大于1.5%,梁的挠度和裂缝宽度均随着锈蚀率的提高而增大.引入锈蚀黏结滑移本构影响参数,提出经修正的挠度和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修正后的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解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由于承载力不足使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形过大,裂缝过大,钢筋锈蚀严重等。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梁、板能正常使用,可用增补受拉钢筋来保证梁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4.
钢筋混凝土梁电化学锈蚀及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电化学加速锈蚀试验,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加速退化,并对混凝土梁中钢筋锈蚀程度进行宏观、定量评定. 通过对试验梁锈蚀后的加载试验,研究了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钢筋锈蚀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和受弯承载能力有影响;严重的钢筋锈蚀对梁的刚度有明显的影响;钢筋对弯曲裂缝开展的抑制作用随着锈蚀程度的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设计人工模拟环境,研究酸雾、氯盐及硫酸盐混合盐雾侵蚀以及碳化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模式、锈胀裂缝宽度、受弯承载力、荷载-挠度曲线,重点研究钢筋锈蚀与混凝土劣化耦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筋锈蚀率低于3.27%时,试验梁基本没有锈胀开裂,受弯破坏模式主要为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极限承载力随锈胀裂缝宽度增加快速减小;锈胀裂缝产生后,破坏形式逐渐转变为受拉钢筋屈服破坏,且承载力随钢筋锈蚀率大幅增加而缓慢减小.荷载-挠度曲线的峰值和斜率随劣化程度增加而减小.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劣化降低对钢筋的约束,两者耦合加速黏结性能退化,从而导致梁构件力学性能退化.理论分析了试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研究了锈蚀混凝土梁承载力的退化.试验中,共浇铸和试验了58个梁以调查钢筋锈蚀程度、锈蚀电流密度、水灰比和保护层厚度对梁承载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纵向裂缝宽度小于0.01mm时,梁承载力有较小程度的提高,但当纵向裂缝宽度大于0.01mm时,梁承载力随着纵向裂缝宽度的增大而减小.梁承载力退化速率随着锈蚀电流密度和保护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短梁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10根模型短梁的电化学加速锈蚀试验和对锈蚀后梁的加载试验,研究了钢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短梁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筋锈蚀对于短梁的破坏形式和抗弯抗剪承载力能力并无明显影响;严重的钢筋锈蚀对梁的刚度有明显的影响;钢筋对弯曲裂缝开展的抑制作用随着锈蚀程度的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非均匀锈蚀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劣化规律,浇筑了8榀钢筋混凝土梁试件,首先通过外加电流引入钢筋锈蚀;钢筋达到设计质量损失率后停止通电,记录混凝土表面锈胀裂缝开展情况;然后对梁试件施加三点弯曲荷载以测试其黏结性能;最后梁试件黏结破坏后,将黏结区锈蚀钢筋取出进行三维扫描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钢筋锈蚀产物体积膨胀引起混凝土保护层产生沿纵向受拉钢筋轴线方向的锈胀裂缝,且混凝土表面最大锈胀裂缝宽度与钢筋质量损失率呈对数关系;锈蚀钢筋表面存在锈坑,随着钢筋质量损失率增加到10.3%,锈坑总长度、总宽度和总深度分别显著增加了68.27、40.21、9.98 mm,即锈坑总长度随钢筋质量损失率的增加变化最为显著。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非均匀锈蚀影响的钢筋与混凝土相对黏结强度退化模型以及质量损失率与混凝土表面最大锈胀裂缝宽度的相关关系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基于混凝土表面最大锈胀裂缝宽度的相对黏结强度计算模型,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制作了12根钢筋混凝土适筋梁,为模拟既有钢筋混凝土梁在实际情况下的受荷状态,对其中10根梁进行预裂加载,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进行快速锈蚀,最后采用四点弯曲试验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加载.研究表明:锈蚀后的钢筋呈现出沿截面和长度两个方向的不均匀锈蚀,预裂裂缝位置处钢筋锈蚀较为严重;采用沿长度方向不均匀锈蚀表征参数建立平均锈蚀率与最大锈蚀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的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气盐雾环境中C l-和CO2作用下受弯钢筋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设计制作了一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试件,结合加速腐蚀,对这组梁的裂缝、挠度和承载能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氯离子和CO2共同腐蚀持续荷载作用下,随着碳化的深入、时间的增长,梁腐蚀速度加快,裂缝急剧增长;梁的挠度随钢筋锈蚀发展而增加,在锈蚀的早期挠度增长较大,随着锈蚀的发展,挠度增长趋于平稳;梁的劣化随荷载的增加,劣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1.
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四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三根2.4m、25m、2.7m外伸梁,一根6.8m连续梁)负变矩区混凝土板开裂试验研究结果,并在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合理、实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短期荷载下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预制楼板顺板缝方向出现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施工工艺不精、选用的嵌缝材料不当及施工后养护不认真造成的,提高施工工艺标准、改进楼板常规施工工艺及嵌缝施工的常规模式是减少楼板缝开裂的较为有效的方法,避免质量通病,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现浇楼板中常见裂缝形态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现浇楼板在设计、施工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合成纤维的裂缝控制新技术,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面板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时,对混凝土的膨胀性进行补偿,加强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解决了堆石坝混凝土面板由于受几何尺寸和外部环境作用而产生横向收缩裂缝的问题.介绍了天台黄龙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混凝土防裂技术的应用,在避免和减少施工后收缩裂缝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实际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楼板带裂缝工作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并且复杂的问题,许多建筑物的混凝土结构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本文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对实际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裂缝进行了汇总、分类,并对裂缝的非荷载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戴河连接线跨京山铁路桥有缺陷预应力双孔板梁的破坏性试验获得了应力、应变及挠度情况的试验数据.同时由卸载试验得出挠度恢复、裂缝闭合与卸载荷载大小的关系.经过分析,最后确定有缺陷梁是否可以利用,并为加固方案提供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17.
设计制作了3片钢-混凝土组合梁,各梁截面尺寸相同,栓钉布置方法及钢筋用量有所不同.通过对其做负弯矩静力加载试验,研究栓钉布置方法,以及钢筋用量对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开展和宽度的影响,探索改善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开裂的有效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栓钉布置方法及钢筋用量是改善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开裂的有效方法.此外,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现行关于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钢-混凝土组合箱梁负弯矩区底板在受压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建立箱梁底板在受压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计算模型.通过对一般箱梁底板在受压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计算和对箱梁底板焊接栓钉并浇筑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板的局部稳定性的计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受压状态下现浇混凝土板可以有效防止发生局部屈曲失稳,降低箱梁底板的应力,提高弯矩区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和裂缝闭合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结构质量.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通过21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试验和裂缝闭合试验,得到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载条件下的开裂强度和裂缝闭合强度;分析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等幅重复荷载作用下正截面疲劳抗裂的S-N曲线.建议实际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强度折减系数为0.55.对试验梁进行了结构静力计算和疲劳验算,比较了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关系.建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methods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with overlap slab were investigated. A two-step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presented. It was applied to analyze an extra long span composite bridge. The conversion of 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bridge were analyzed with tw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thods. The stresses of steel beams, precast slabs and in-situ-place concrete under the total load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with overlap slab has many advantag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that the top in-situ concrete and the concrete in construction joints are cast respectively is rather reasonable than the one that the top in-situ concrete and the concrete in construction joints are cast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two-step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affective to such large-scal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