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方法,以叠合盆地构造多阶段演化和油气多期成藏过程为主线,揭示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在(曾)深埋和长(多)期构造差异性作用下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研究提出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形成的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及油气分布的三级三元联控理论。认为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在多期构造作用控制下由油气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决定的,"三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级别(第一级)的三元素(烃源岩发育、有机质成气率高和保存条件佳)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基础条件和勘探前景;区带级别(第二级)的三元素(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控制了油气分布的有利区带;圈闭或油气藏级别(第三级)的三元素(圈闭闭合高度、封盖强度和油气充注程度)具体控制了规模性气田的分布。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和三级三元联控理论的提出,对(四川)叠合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碳酸盐岩沉积学》《碳酸盐岩台地与生物礁演化的控制作用》《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碳酸盐岩障壁台地与储层发育规律》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杭州地质研究院组织编写、翻译出版的《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系列》受到读者的好评,前期出版的《碳酸盐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岩石学》已经售罄,现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又出版了该系列《碳酸盐岩沉积学》、《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油气田在世界油气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我们对世界近200个大油田统计,碳酸盐岩大油田平均可采储量为5.6亿吨,碎屑岩大油田为2.9亿吨,已发现的万吨井皆属碳酸岩产层。我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碳酸盐岩沉积区。北方震旦亚代,早古生代的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盆地构造类型、生油、储油、盖层、储层物性、水动力条件、油气运移和圈闭类型等九个方面论证了松辽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今后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已知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勘探历史。但由于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盆地的西北缘,因而从整个盆地来看,勘探程度仍是很低的。目前发现的油田还不多,许多油田尚未发现,很多地质情况还不能完全肯定或仍处于推测阶段。以现有的资料谈盆地的油气形成、分布规律必然是不完善、不全面  相似文献   

6.
这本图集由甘克文、李国玉、张亮成等合编,1982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者收集了全世界100多个含油气盆地有关油气工业发展史、区域构造、油气田地质及油气田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大量资料。编制了69幅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在有些图幅内还插入了大比例尺的主要油气区及油气田分布图,编制了世界含油气盆地和以全球板块构造为背景的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每一幅图后边都从自然地理、油气工业发展简史。区域构造及含油气情况几个方面编写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岩性圈闭形成较早,形成期次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2油气仅靠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一定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3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相对较早;4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5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6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具有更优越的形成条件和更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生代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中国古生代具有多时代、多类型原型盆地叠加复合的特点,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受多期构造运动等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古岩溶十分发育。古岩溶的纵、横向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目前已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十多个大型油气田。为了在我国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发现更多、更大的油气田,从古生代构造演化、古岩溶发育期次、古岩溶特征、古岩溶成因、古岩溶储集特征及控油气作用等方面,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论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结果认为:中国古生界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与国外基本相似,油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并与断裂带及区域性不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罗志立教授一部新著:《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地裂运动一词在国外地学界虽早已提出,并将它视为造山运动同时期的对应物,或与造山运动并列,视为板块运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国内着意研究中国的地裂运动,特别是将它同油气分布相联系者,罗志立教授的新著还是首例。  相似文献   

10.
田在艺教授是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和油气勘探家,50多年未一直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历任新疆、大庆、大港、江汉、扶余等油田的总地质师,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田在艺教授对我国众多含油气盆地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策划和指挥有关油田的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有深刻见解,在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食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一书是田在艺教授的新著之一。该书共分六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含抽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一书于1997年3月份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地质师田在艺教授及其合作者张庆春的新著和力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的分布与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我国南方震旦系广泛分布的地区,川、黔、滇、鄂地区及苏、浙、皖地区,上震旦统碳酸盐岩发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磷块岩、盐岩、菱锰矿、菱镁矿和白云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因此,探讨碳酸盐岩的分布与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生界多套海相烃源岩的叠合分布和中—新生界陆相地层的进一步覆盖,导致古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多源、多期性,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克拉通内裂谷盆地。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层,泥质岩是主要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构造—热事件作用使得除塔里木盆地以外的盆地烃类相态以干气为主,包括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储集层特征,将碳酸盐岩油气藏划分为4类:碳酸盐岩滩油气藏、不整合岩溶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和成岩油气藏。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油气藏和高能环境下发育的滩相油气藏是最为重要的油气藏类型。断裂、不整合和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油气具有跨时代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易溶蚀、易充填和成因、演化复杂的特点,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为主要对象,开展了环境描述、形成机理、发育模式和分布预测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认识。①不同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能力对比实验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结构、流体介质、添加物加入在开放与封闭状态下,碳酸盐岩溶蚀行为差异很大,但基本上遵循碳酸盐岩溶解—沉淀的"溶蚀窗"规律。②碳酸盐岩储层总体上受控于环境与地质作用过程两大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储集体"五因素"(构造、地层、岩相、流体、时间)的剖析,表明不同地区和层系的储层分别具有各自特有的成因特点、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面临复杂地表—构造、埋深大、形态复杂、非均质性强等不利条件,通过"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提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水平,利用井—震结合,厘清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分析其非线性特征,揭示储层内部的不连续性、不规则性,定量计算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技术路线的实施,可以有效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北美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全球有近1/5的大油气田分布其中。研究区限于落基山褶皱冲断带、马拉松—沃希托褶皱冲断带、阿巴拉契亚褶皱冲断带和因努伊特褶皱带所围限的北美克拉通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北美部分,称之为北美含油气域。根据北美地区构造沉积特征,结合盆地分布及其地质结构特征,将北美含油气域划分为5个构造区带。通过深入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有泥盆纪、二叠纪和白垩纪3个重要时期,对区内大油气田的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油气田分布在落基山前陆地区、马拉松—沃希托前陆地区和中陆地区、内克拉通地区以及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在前陆地区最为集中。区内大油气田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主要位于泥盆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圈闭类型主要是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和礁型圈闭以及构造和地层的复合圈闭。大油气田的产层深度主要在3km以上,其中泥盆系以大油田为主,二叠系大油田和大气田都较多,白垩系则以大气田为主。  相似文献   

17.
全球显生宇碳酸盐岩储层及油气资源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碳酸盐岩盆地、储层、油气资源量方面的资料收集、总结分析,以显生宇的系为地层单位研究了全球六大油气富集区碳酸盐岩储层及油气资源量的分布特征。中东-欧洲油气区储层主要发育在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中亚-俄罗斯油气区储层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北美油气区储层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非洲油气区储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及新生界;南美油气区储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亚太-中国油气区的中国地区储层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而南亚太平洋地区储层则分布于新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岩可以分为石灰岩、白云岩、白垩3种类型,其中以石灰岩及白云岩为主。地质时代越老白云岩储层越多,地质时代越年轻石灰岩储层越多。另外,储层受控于沉积相类型,在高能的滩相以及由泻湖、潮坪等环境形成的白云岩储层最发育;生物建造的储层为最好的油气储集岩体。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区域展布受控于盆地的分布。在层系上以白垩系最多,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石炭系-新近系,其中石油资源以白垩系最多,天然气以二叠系和白垩系最多,另外在石炭系、侏罗系、古近系均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性质和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42,自引:6,他引:42  
张抗 《石油学报》2001,22(4):1-6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发育岩溶缝洞网络型储集体,可获高产稳产,但具有明显的不规则状和内部不均一性.在具有优越烃源岩情况下古隆起上岩溶形成的储存空间是其成藏的基本条件.塔里木盆地内部的勘探方向为:明确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攻目标,逼近烃源岩;立足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和古斜坡,首先是全方位探索阿库勒凸起;借鉴塔河油田成藏中的有利条件,但不为其所限,扩大探索的视野;注意探索白云岩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在大洋海岭发现之前,人们对裂谷作用在地球地质历史中的地位往往是估计不足的。至十九世纪末,B.A.奥勃鲁切维对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和外部地区的地质构造作了很好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大型地堑。著名的有东非经向断裂系,其中包括苏伊士湾等地堑。但是,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