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研究米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对发酵香肠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试验共检测到风味化合物99种,主要包括醛10种、酯32种、酮12种、醇16种、烃11种、酸13种、酚1种和杂环4种。其中,对照组中检测出73种,米酒乳杆菌处理组检测到75种。在两种处理中,对照组中酯类含量最高,米酒乳杆菌处理中酯类和醇类含量较高,其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高于对照。表明米酒乳杆菌对香肠风味物质种类和数量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些物质对发酵香肠风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菠萝为原料,分别采用自然发酵方式及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3种混合乳酸菌混合菌种人工方式制备菠萝酵素,并比较2种发酵方式对菠萝酵素的理化指标、营养功能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菠萝原汁,自然发酵的菠萝酵素的pH值降低了8.13%,总黄酮、总酚的质量浓度分别上升了257.13%和44.39%,总糖的质量浓度下降了72.74%,还原糖质量浓度约为菠萝原汁的7.3倍;混合菌种人工发酵的菠萝酵素pH值降低了5.96%,总黄酮、总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上升了14.08%和54.28%,总酚的质量浓度下降了48.63%,还原糖的质量浓度约为菠萝原汁的3.1倍。自然发酵的菠萝酵素的3个体外抗氧化指标均明显优于混合乳酸菌菌种人工发酵的菠萝酵素,3个体外抗氧化指标对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力较好。为此,采用自然发酵方式可以获得品质较优的菠萝酵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多菌种对多孔挂面品质及风味的影响,对添加不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多孔挂面进行蒸煮特性、色泽、pH值和植酸含量的测定,并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酵制多孔挂面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的挂面相比,酵制多孔挂面的最佳蒸煮时间显著缩短(P<0.05)、吸水率和蒸煮损失率略增加、色泽变化不明显、pH值略降低、抗营养物质植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采用GC-MS在酵制多孔挂面中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2种、醛类4种、烃类37种、酯类16种、酚类2种、其他类3种,添加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酵母菌的样品中检出风味成分最多,达到27种;ROAV分析显示酵制多孔挂面共有的关键风味物质(ROAV≥1)有2-甲基丁醇、正己醛、壬醛、癸醛。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复配使用不仅改善了多孔挂面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其风味。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发酵猕猴桃汁的品质,用不同的乳酸菌和不同的复配优化乳酸菌发酵猕猴桃汁工艺。本文通过测定乳酸菌发酵猕猴桃汁过程中总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花色苷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pH、可溶性固形物(TSS)质量分数、总酸(TA)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和显著性分析探究不同添加菌种和不同复配对猕猴桃汁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比例为1∶1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能够使猕猴桃汁的TSS质量分数下降到5.00%,总酚含量、抗坏血酸含量、花色苷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pH、TA含量分别达到90.66 mg/100 mL、0.136 mg/L、26.79 mg/L、29.75%、3.31、3.04 mg/L。与其他组的发酵猕猴桃汁相比,添加复配比为1∶1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发酵的猕猴桃汁品质更佳。研究结果为猕猴桃加工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依据,具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浓缩石榴汁为原料,复原后接种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酵母菌复合发酵,运用模糊数学结合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感官模糊综合评价值为响应值,研究白砂糖糖液添加量、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时间及温度对发酵石榴汁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石榴汁的最佳发酵工艺为白砂糖糖液添加量12.0%,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酵母菌接种量分别为1.5%、1.5%和0.02%,28 ℃发酵48 h;发酵石榴汁中共检测出38种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酯类物质为主,醇类物质相对含量为35.75%,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为42.59%。  相似文献   

6.
研究添加布拉迪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发酵麸皮对面团和饼干质量的影响,进而提高益生菌发酵麸皮在食品中的应用价值。对发酵麸皮与低筋粉复配的面团质构及饼干的质构、比容、抗氧化特性、感官品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原麸皮(RWB)组相比,布拉迪酵母发酵麸皮(SBWB)组面团的弹性及黏聚性有所提升,其饼干的脆性、弹性、回复性及咀嚼性均有所提升,比容无显著差异;SBWB组饼干的抗氧化能力显著提升(P<0.05);SBWB组饼干的感官评分较RWB组有所提高;GC-MS检测出饼干中有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SBWB组饼干中醇类、酯类的相对含量是RWB组的3.31、2.33倍,其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升较多的主要是苯乙醇、苯甲醛、己二酸二甲酯、2-乙基-5-甲基吡嗪等,这些风味物质呈现玫瑰花香、水果香及坚果焙烤香气,赋予饼干浓郁风味。发酵麸皮的添加对麸皮面制品的品质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然发酵泡卷心菜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方法,对未发酵和自然发酵泡卷心菜汁中的有机酸、游离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营养健康的新型乳酸菌发酵蓝莓果汁,以新鲜蓝莓为原料,采用乳酸菌发酵工艺制备蓝莓汁,研究发酵对蓝莓汁中各种组分、活菌数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蓝莓汁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37℃、乳酸菌接种量0.1%、蔗糖添加量6%;发酵温度和初始接种量对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极显著,接种量和时间交互作用极显著;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蓝莓汁中总酚含量413.40 mg/L,花青素含量206.40 mg/L,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261.63 U/mL,活菌数2.18×1011 CFU/mL;发酵后蓝莓汁对DPPH清除率达到99.40%;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蓝莓汁在发酵过程中花青素单体的含量,发现花青素单体组分种类没有变化,含量变化显著,其主要成分锦葵色素-3-O-半乳糖苷含量显著增加,发酵24 h时为59.59μg/mL,与发酵前相比增加了16.87%。因此,发酵能提高蓝莓汁中活性物质含量,使蓝莓汁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水分含量麦麸对挤压稳定化后回填制备的全麦挂面特征风味化合物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全麦挂面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主成分分析(PCA)确定全麦挂面中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分析麸胚水分含量对特征风味化合物贡献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麸胚的水分含量变化对全麦挂面挥发...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鲜食青麦仁深加工的一种新产品,主要分析青麦仁粉和绿豆粉赋予青麦绿豆糕的风味物质以及蒸制前后青麦绿豆糕的风味物质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面积归一化法,分析计算青麦仁粉、绿豆粉、生青麦绿豆糕和熟青麦绿豆糕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青麦仁赋予生青麦绿豆糕的风味主要为清香味、杏仁味、水果味和花香味等;绿豆赋予生青麦绿豆糕的风味主要为杏仁味、清香味、花香味和坚果味。青麦绿豆糕在蒸制过程中,其所含有的蛋白质、脂类和淀粉等物质发生进一步反应形成新的风味物质,同时高温会增强部分风味物质的释放从而掩盖部分风味物质。熟青麦绿豆糕相较于生青麦绿豆糕,增加了多种醛类物质,减少了多种酯类物质,具有更浓郁的清香味和果香味,香气宜人。  相似文献   

11.
研究蒸、煮、炒、微波4种热处理方式以及不同的处理时间对西兰花中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抗氧化性评价。用福林酚法测定西兰花中总酚含量,用Na NO2-Al(NO3)3显色法测定西兰花中总黄酮含量,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西兰花中总抗坏血酸含量,用样品对2,2-联苯基-1-苦基肼基的清除率来衡量处理过后的西兰花的抗氧化性大小。结果表明:蒸制对西兰花中总酚、总黄酮及抗坏血酸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小,煮制对西兰花的总酚、总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影响最大,西兰花在热加工过程中抗氧化性与总酚、总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抗坏血酸总黄酮总酚。  相似文献   

12.
手工拉制类面条对面团的拉伸性能要求很高,乳酸菌发酵具有缓慢柔和的特点,对提高面团的拉伸性能具有很大潜力。为探究乳酸菌发酵对面团拉伸性能的影响,将筛选的3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添加到面团中进行发酵,以面团拉伸性能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形重心设计试验,得到发酵剂的最佳配比:植物乳杆菌64%、乳双歧杆菌16%、嗜酸乳杆菌20%,并测得面团在发酵4 h拉伸性能达到最佳,此时拉断力为(94.48±1.12)g,拉伸距离为(40.13±0.34)mm。该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其他混合菌发酵剂的配方优化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为创新生物保鲜剂的制备并强化其活性成分的抗氧化功能,利用中药优化乳酸菌发酵醇沉组分以开发生物保鲜剂,并分析其活性成分与抗氧化功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乳酸菌发酵醇沉组分的工艺条件,再利用酸水解醇沉组分以分析活性成分,并测定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多酚含量。结果显示:中药添加量3%、菌种添加量14%、发酵时间12 h为最优工艺组合,具有最高的醇沉组分产量与产率,分别为(1 188±35) mg/L、(46.6±1.3)%,其活性成分主要为蛋白多糖,且随着蛋白多糖浓度的增加,总酚含量增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随之增强,最高可达(83.0±3.0)%。此活性成分中总酚含量与DPPH清除能力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可为生物保鲜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总抗氧化能力、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对12种蔬菜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并且分析了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不同抗氧化活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测试的12种蔬菜中,总黄酮含量最高的为:菠菜、大蒜、姜、藕、豇豆;最低的有:芦蒿、茼蒿、茨菇、冬瓜、黄瓜.总酚与总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R2=0.845 3)要优于总黄酮与总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R2=0.827 4).在测定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清除羟自由基能力3种指标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相关性稍强(R2=0.785 3),总的来说各抗氧化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干酵母发酵对馒头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技术富集馒头中的挥发性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干酵母发酵馒头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馒头样品中主要挥发性物质都为醇类、酯类、醛类、酮类、苯环类和酰胺类,其总体风味大致相同,但不同酵母发酵的馒头中挥发性物质在组成及数量上又存在一定差异.TIC峰面积总和排序为MSYZAQAL;样品YZ、MS和AL中醇类的含量约60%,AQ中醇类的含量为17.27%,但AQ中酯类含量为38.18%,远远高于其他3个样品;酰基化合物的种类少,但含量相对较高,在YZ、AQ、MS、AL中的含量分别为17.73%、25.12%、14.66%和8.40%.  相似文献   

16.
筛选出1株菌丝体脂肪酸中GLA含量在18%以上的高产菌株,经鉴定为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菌丝体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检测出12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1.3%,主要为油酸(OA)、亚油酸(LA)、γ-亚麻酸(GLA),还含有少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初步表明筛选获得了1株高产GLA的发酵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馒头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和比较了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酵母馒头中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馒头中分别检出35种和38种挥发性物质,由烃、醇、醛、酯、苯环类和杂环类等组成,其中,一次发酵馒头中检出了有机酸,二次发酵馒头中检出了酮类;一次和二次发酵馒头中酯类相对含量普遍较低(0.63%、1.27%);醛类和苯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在两种馒头中差异较大,在一次发酵馒头中分别为29.55%和12.81%,在二次发酵馒头中分别为18.44%和20.88%.结果表明,发酵条件对馒头风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乳杆菌(米酒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和片球菌(戊糖片球菌和小片球菌)在发酵香肠中生物胺的生成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乳杆菌和片球菌均能产生0.83-8.41 mg/kg不等量的组胺、尸胺、腐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但都不产生色胺,产品中的生物胺生成量表现出明显的菌株效应.采用复配菌种(片球菌 葡萄球菌)发酵可以明显降低香肠中组胺、尸胺、腐胺和酪胺,总生物胺的含量从28.21 mg/kg降至17.93 mg/kg.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不同营养、风味和加工特性的牛肉和鸡肉为原料,加低聚异麦芽糖、鸡蛋和果蔬等营养强化物进行营养强化补充,通过微生物和谷氨酰胺转胺酶(TG)重组发酵和干燥技术研制了复合发酵牛肉干,并对其发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蔬复合肉糜经植物乳杆菌Lp和戊糖片球菌Pp配比为1∶1共同发酵过程中,水分、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剂用量和TG对发酵特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发酵制品品质、研究发酵对淀粉改性的机理,选用酸面团中优势酵母菌酿酒酵母和优势乳酸菌短乳杆菌进行酸面团发酵,分析了酿酒酵母(Sce)发酵以及酿酒酵母和短乳杆菌混合(Sce-Lbr)发酵过程中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淀粉表面形态有明显改变,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淀粉颗粒表现出严重被侵蚀的痕迹,且侵蚀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