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溪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吉林水利》2003,(9):29-31
本文从本溪市的水资源特点与存在的水问题出发,结合已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了进一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合理利用水资源 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回顾近 5 0a来民勤水资源开发的得与失 ,分析指出了境内现状水资源已严重超载的严峻现实 ,提出了“优化配置地表水资源”等 6条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国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西欧的法兰西共和国在其管辖的55万多kma的土地上划分了22个行政区,设100个省(包括4个海外省和巴黎市)。境内有塞纳河、莱茵河、罗纳河、卢瓦尔河等6大流域。其中卢瓦尔河全长101okm,流域面积为12万多km。优质丰富的水资源养育着6op余万法国人民,珍惜水、节约水、依法开发、利用、管理水资源已成为法国人民共同的心愿。1管理水资源的法律法国是欧盟委员会主要成员国之一。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除了严格执行欧盟匕个成员国共同制定的30多部有关水的法律之外,其国内早在1964年就颁布了第一部《水法》,1992年又重新修改颁布了新的《水法…  相似文献   

4.
张掖地区水资源有限,在开发利用中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发展经济的唯一出路是搞好节水型生态农业。笔者深入探讨了张掖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对策,并针对张掖地区生态农业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山西省水资源特征分析 1.水资源总量匮乏,供需矛盾突出 山西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2006年年底,全省总人口3374.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耕地面积405.4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0.4%.是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组合极不均衡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江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本地可用水资源不足,一般干旱年份缺水24亿m^3,特殊干旱年份缺水102亿m^3。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一直是我省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正在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跨入了现代水利阶段。现代水利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提高防洪保安水平、优化水资源配置供给、保护水质和改善水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为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心内容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现代水利人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摆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水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订通过,江泽民主席以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新水法总结了我国水利法制建设的经验,水资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规定了新时期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方针、原则和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进入新的阶段,必将全面推进我国的水利工作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山西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矛盾尖锐、用水浪费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水质污染突出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快新水源开发、建设"节水山西"、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和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对策措施,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切实认清山西水资源的现状入手指出,建立水务一体化运作机制,是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需求,发挥水利职教功能,提高行业职工素质,是其技术支撑,建立健全水利建设机制,是其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水利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衡水市是河北省水资源最为匮乏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与水利可持续发展矛盾最为尖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衡水市水利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衡水市水资源能否保证可持续利用。本文分析和预测了衡水市水资源现状和远景,提出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四个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属资源型缺水省份,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在此形势下,必须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从而为实现山西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战略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山西省水资源不足的特点,结合国内外雨水利用情况,提出了我省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并对我省几个典型城市的雨水利用潜力进行了估算,阐述了城市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水资源的管理和实施由多个政府部门和组织共同完成,"治水与用水分离,多龙管水"是日本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国土交通省负责制定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水供求计划、库区开发及与其他相关省厅局及机构间的综合政策协调;厚生劳动省负责居民生活用水供应管理;农林水产省负责农业用水供应;经济产业省负责工业供水和水力发电;环境省负责水质与环境保护。日本存在缺水、供水稳定性下降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其妥善应对水问题的策略包括促进健全水循环、中水回用、现有水利设施的高效利用、复兴与培养水文化、虚拟水战略等。今后日本将更加关注伴随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来的极端少雨、降雪减少及融雪提前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缺水型城市水资源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水资源不仅贫乏,而且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7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方法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以保定电谷(中国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水资源利用规划为例,对缺水型城市水资源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国际人口行动”提出的“可持续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给”报告采用的人均水资源主人标准,对我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接近用水紧张国家的边缘。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庆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采取综合有效的对策措施,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志方 《中国水利》2000,(12):19-24
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北方属于绝对缺水地区。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是最大的用水户,农业用水占总淡水用量的2/3。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具体情况,制定地区节水灌溉规划的原则是:发展衬砌渠道输水与管道输水相结合的灌溉系统,重视改进地面灌溉方法和采用节水灌溉制度,鼓励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加强工程节水技术与农业节水技术的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传统节水灌溉方法,制定合适的节水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在水资源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述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选用人均水资源量、1km^2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用水量、水资源利用率6个评价指标,利用多级模糊识别理论模型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结果符合福建省水资源目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水利规划是水利建设的总体安排,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兴水战略是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水利规划在兴水战略中具有先导地位,是实施兴水战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区位优势明显,但河北省也是全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区域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缺水问题还会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紧迫、最主要的资源约束之一,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外调水量也仅能缓解目前地下水超采状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因此,在一定规模外流域调水的基础上,综合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措施,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及水资源承载力,是实现河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识别的青海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在相对隶属度概念和理论的框架下,采用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多级模糊识别理论模型对青海省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并且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严谨,方法更加简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