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形变过程中的组织及取向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EM,TEM及EBSD研究了低碳钢在750℃ ,10s-1应变速率条件下形变过冷奥氏体的组织及取向变化.结果表明,组织演变由二个阶段组成,形变前期是以形变强化相变铁素体转变为主;当应变达到一定时,以铁素体的动态再结晶为主.应变量较小时,形变强化相变铁素体晶粒优先在原奥氏体晶界形核,随应变量的增加,以相界前沿畸变区的反复形核为主,铁素体转变量逐渐提高,同时珠光体等第二组织增多,铁素体晶粒内部位错密度提高.铁素体连续动态再结晶初期亚晶在珠光体与铁素体交界处优先形成.随应变增加频率提高.形变前期<001>织构为相变铁素体在取向上的特征;形变后期<111>织构是动态再结晶铁素体在取向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真空感应熔炼Ni基高温合金过程中的脱氮行为。计算了不同真空度及加Al和Ti条件下Ni-6Cr-5Co-2Mo-6W合金在1600℃时氮的溶解度。 实验表明在CaO坩埚精炼过程中加Al脱氮有促进作用;加Ti则对脱氮有明显不利影响。提高熔炼真空度是促进脱氮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3.
Ni基高温合金的真空冶炼脱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Ni基高温合金用CaO坩埚真空感应精炼过程中含S量的变化;发现只用CaO坩埚并不进行脱S.通过熔体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了加Al的脱S作用;结合坩埚壁的XRD分析和成分分析数据讨论了CaO坩埚脱S机理;对CaO坩埚内壁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低碳马氏体形成时,碳由马氏体扩散到周围奥氏体。使奥氏体由0.27%富碳至1.04%所需的时间,经计算仅为10~(-7)s数量级,证明碳原子的扩散跟得上条状马氏体的形成。由热力学计算,可以合理地认为碳由马氏体脱溶使奥氏体富碳。经过透射电镜观察,0.12C-低Ni-Cr钢的淬火组织主要为条状马氏体及条间残余奥氏体,也存在挛晶马氏体。后者进一步证明,在低碳马氏体形成时碳的扩散使奥氏体富碳,在有些富碳不太高的母相区域就形成这类组织。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的界面为较平直的界面。同一钢的贝氏体组织具有正常上贝氏体(B_Ⅱ)、B_Ⅲ型贝氏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B_Ⅰ)。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之间的界面上存在巨型台阶,与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的界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又从动力学观点考虑,低碳马氏体的长大速率与上贝氏体的伸长速率相差达3—4个数量级,因此认为低碳马氏体的形成和贝氏体具有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计算得到低碳马氏体形成时使残余奥氏体富碳所需扩散的时间约为7×10~(-3)—3×10~(-4)s。与条状马氏体形成的时间——10~(-3)—10~(-6)s比较,可见碳的扩散跟得上或稍落后于马氏体条的形成。残余奥氏体均匀富碳的时间落后于马氏体条的形成至少达1个数量级。这些表明低碳马氏体形成时可能存在碳的扩散,但后者不是马氏体相变的主要或必需过程。若低碳马氏体按上贝氏体形式长大,则计算所得其长大速率仅3×10~(-4)cm/s,比现有实验数据至少低2个数量级。本文工作再次证明低碳马氏体的形成机制和上贝氏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气相色谱(GC)研究了铀 铌合金在25℃与CO反应后表面层的组成和反应气氛的变化.结果表明,铀铌合金与CO反应后, 表面层形成了UO2,UC(或UCxOy),Nb2O5和NbO等多种物相,反应气氛中有C O2生成.初步探讨了铀铌合金与CO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
超高碳钢热加工时的瞬时石墨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喷射成形超高碳钢在热加工过程中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石墨化.这种石墨化是在添加过多的非碳化物形成元素而使碳的活度超过1的热力学条件下,在Acm以下一段温度内、在足够大的变形量下发生的.这种与热变形直接相关的瞬时石墨化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预存孔洞提供了有利形核点;大变形促使渗碳体迅速溶解;大变形引入的大量位错提供了碳原子聚集的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8.
雷廷权  潘杰 《金属学报》1985,21(5):20-30
本文研究了具有铁素体加珠光体原始组织的低碳低合金钢在临界区(740℃到820℃)奥氏体化过程的动力学.奥氏体的形成可分成两个阶段:1.奥氏体的形核和快速长大;2.奥氏体缓慢地向铁素体中推移.在740℃,奥氏体主要在珠光体和铁素体界面上形核,而在780℃和820℃,部分奥氏体核在珠光体团内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界面上生成.阶段Ⅰ的测量结果符合Cahm的晶界形核转变理论;对阶段Ⅱ用再结晶晶粒长大理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底吹氩精炼过程中钢包内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液双流体模型和湍流的修正k-ε模型,对底吹氩钢包精炼过程中熔池内流体流动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于120 t VOD的真空底吹氩精炼过程,对单孔及多孔底吹氩条件下钢包内流体的流动作了模拟和估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讨论当前常用的力学-化学耦合模型,用力学-化学耦合的激活体积模型研究外部载荷产生的应力对尘化腐蚀中碳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拉应力促使碳元素的扩散,而压应力抑制其扩散。  相似文献   

11.
黄立业  徐可为  吕坚 《金属学报》2001,37(12):1247-1250
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硅片上制备了类金刚石碳膜,利用纳米压入仪的是痕附件研究了薄膜的纳米划擦行为,结果表明:在划擦过程中,随载荷增加,薄膜先后经历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加载开裂及卸载剥离三个阶段,在连续加载直至薄膜开裂的过程中薄膜未发生剥落,卸载的薄膜与基体变形恢复不同步,发生薄膜从基体上的脆性剥落,纳米划擦实验不仅能在加载阶段获得表征薄膜内聚强度的临界载荷,而且能检测卸载过程中薄膜附着抗力有关的临界载荷,是评价类金刚石薄膜划擦抗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海龙  孙军 《金属学报》2003,39(4):351-354
在室温下对工业纯铁试样进行了控制应变幅的等幅、拉—压、低周疲劳加载,随后在1173K温度下从1h延续至7h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并分别对疲劳试样和退火试样中的疲劳裂纹形态进行了SEM观察.用电子分析天平对各组试样进行了密度检测,结果表明:同原始试样相比,随疲劳周次增加,疲劳试样密度逐步减小,在随后的1h到3h退火期间,疲劳试样密度值无明显变化;当从3h至7h退火时,试样的密度逐渐增大,并且在7h退火时接近了原始密度值.分析表明,内部疲劳微裂纹的萌生是试样密度值减小的原因;在早期的退火处理阶段,表面扩散机制支配裂纹的形态演变,因而试样密度无明显增大;而在退火处理后期,体扩散及晶界扩散作用缩小了裂纹演变形成的空洞,使得试样密度增大并逐渐恢复至原始密度值.  相似文献   

13.
金属薄膜形成过程中电导特性变化的有效媒质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有效媒质理论描述了金属薄膜形成过程中电导率变化规律,与实验测得的Al薄膜形成过程中电导率化结果比较接近,分析了讨论了一些影响计算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硼在超低碳钢铁素体相变中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显微组织与硼的自射线径迹显微照相(PTA)定位对照方法,研究了超低碳钢铁素体相变中微量硼的行为。发现在等温铁素体相变发生前,硼已偏聚在奥氏体晶界上。沿晶界长出的小块铁素体中硼浓度明显高于奥氏体,但随铁素体长大,其硼含量逐渐与母相持平。在铁素体/奥氏体,铁素体/铁素体边界上没有形成明显的硼偏聚。这些现象表明,铁素体长大不受硼在奥氏体中扩散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黄立业  徐可为  吕坚 《金属学报》2001,37(7):733-736
利用纳米划痕仪研究了Ti合金表面类金刚石薄膜在划擦过程中的弹塑性变形和理解纹形成微观机制,结果表明:试样在划擦过程经历了薄膜变形、薄膜与基体共同变形和薄膜剥离3个阶段,对应的P-D曲线分别在划擦前后无变化,出现分离和急剧变化,在第三 塑性变形量超过弹性变形量,在薄膜内部产生裂纹,薄膜与基体变莆恢复不同步,薄膜发生剥落,因此提高薄膜划擦抗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膜基的结合强度和提高薄膜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6.
冰晶石熔体和金属Na在铝电解阴极碳块中的共同渗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乃祥 《金属学报》1999,35(6):611-617
用电热加压法制得的实验室铝电解槽阴极试样,进行了Na渗透试验,这些试样具有很高的密度以及特殊的孔隙结构,根据Na和冰晶石熔体渗透的试验结果,讨论了铝电解过程中Na和电解质熔体向阴极碳块中进行渗透的机理,Na向阴极碳块中的渗透是通过碳晶格和碳块中的孔隙扩散进行的,当碳块具有较低的孔隙结构时,Na主要通过晶格进行扩散,碳块具有比较大的孔隙结构时,Na主要通过孔隙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17.
The fractal dimension changes of cavities have been determined during superplasticdeformation of the high strength aluminiurn alloy 7475 with different strain,temperature,strain rate and grain size.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cavities ma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strain.It becomes higher as the alloy deformed under lower temperatures,greater strain rateand coarser grain size.The alloy would be approaching to rupture if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cavities raised to a certain extent.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喷雾水滴与高温物体表面之间的传热。试验测定了锥形喷嘴的冷态特性和水滴与高温表面的传热系数,讨论了影响传热系数因素,并得出了h∝W关系式。  相似文献   

19.
用挤压铸造法制成SiC_w/LD2复合材料,在470℃下进行热挤压得到板材,挤压比为1:22.在570℃进行超塑拉伸实验,拉伸速度由1mm/min逐步升至5mm/min时获得了最大延伸率280%.用X射线衍射法对超塑拉伸过程中基体和晶须的织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塑拉伸过程中基体的织构要发生漫散,同时有再结晶织构出现,这种再结晶织构也会随拉伸的进行而漫散.晶须在拉伸过程中要发生转动,这种转动主要是θ转动,基本上不发生ω转动.  相似文献   

20.
崔耀斌 《钢管》1996,(3):29-31
对LF精炼过程中如何保证吹氩畅通的实用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