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Z1):153-154
近几年,现代小说叙事学理论拓展和延伸到空间叙事领域。以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为基础,选取莱辛的《金色笔记》、《又来了,爱情》、《野草在歌唱》、《简·萨默斯的日记》四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莱辛小说"空间"的构建、莱辛小说"空间"的解读、莱辛小说的空间叙事模式等方面研究了多丽丝·莱辛小说的"空间"问题,以期为解读莱辛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诗画一律"之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书画异名而同体"之语。一方面,唐代学者已经点出了中国艺术门类的互通性和整体性;而另一方面,"诗画一律"之说同样也包含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共同追求——即"遗其形似,尚其骨气,以形式之外求其画。"而作为开中国"诗化电影"之先河的电影导演费穆,其镜头语言也具有同样的东方美学特色。《小城之春》的作者用东方色彩的笔致——冲淡的笔致描写了一则美丽的东方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园冶》载"时宜得致,古式何裁",要继承并传承中国传统特色,不忘初心。世界园林博览会之园中园将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文化艺术效益和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及乡情融为一体。应某地方人民之约,从立意、相地、明旨、布局的思路出发,立意主题"天香华梦",对某地方园作了创新摸索。中华以诗言志,诗意化象。中国园林艺术特色景面文心。诗画藉文言志,山水以形媚道。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0)
诗后附以图画,画后题以诗句,这只是诗与画在表现上互相辉映、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互相引申的处理手法,使人对诗画里的艺术处理与欣赏理解更深入一层。同时,也起着珠联璧合的作用。但是中国画与诗的关系主要还是表现在以下几点:诗画同源,迁想妙得;诗画相融,相得益彰;诗画相通,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对音、诗、画等艺术的相互融合。而"音诗画"的融入,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理解能力,还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内涵,以至于引起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锐变。因此,本文对"音诗画"的融入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的蜕变进行了分析,以便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温子申   《中国园林》2021,37(4):30
通过关注园林画和园林诗文中的图文关系,提供了《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的初步探读,阐释了拙政园中多感官体验所形成的园林想象。分析起始于对三十一景中图文的整体阅读,并在接下来对其中五景展开精读。精读部分着眼于诗和文字在时间、感官和氛围上的互动作用,展现了文徵明通过诗画所构造的想象世界,重新思考了再现和指涉性在此《诗画册》中的意味。提出《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作为一种图文互补图景,呈现了多感官的园林体验,而非一种客观的空间建构。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为中国盆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已有描写盆景的诗词,以后又出现了《云林石谱》等专著,我国的盆景史与我国的诗画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盆景艺术十分讲究“画境”,也就是“构图”上的形式美、线条美,使其具有画一样美的效果。“这盆景真入画!”指的便是“画境”,它往往是给欣赏者的第一感觉。盆景艺术非常注重“意境”,也就是立意美,内在的含蓄美。它是经过严密的构思,把诗的思想感情融入到“画境”之中,从而使景观达到“形伸兼备”的效果。“画境”与“意境”的统一,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7)
本文述评了高居翰的《诗之旅》,作者界定了他理解的"诗意画",与中国古代受推崇的文人画相比,他更看重院体画,认为其更合"诗意",并就"诗之旅"进行了具体分析。本书对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古代诗画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理论阐发和创作实践上均曾追求过诗画融通的闻一多,却在1928年发表《先拉飞主义》一文,批评先拉飞派的"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是艺术的自杀。他强调绘画自身之美,反对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表现思想,体现了极端唯美主义追求和对艺术功利价值取向的对抗。同时,通过批评先拉飞派的艺术型类混乱和宗教道德说教,他也含蓄地批评了当时左翼文学倡导者以革命功利取代文学自身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
"书画同源"与"诗画同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书画美学中两个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的命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文化,更是因为三者之间有着奇妙的艺术相通性。文章从"同始源""同形源""同神源""同心源"四个方面阐述两个造型艺术"书"与"画"之间的同源性,且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说明身为造型艺术的"画"如何与身为语言艺术的"诗"谓之同体。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1):105-109
《周易》是一部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综合典籍,作为中国艺术之美的经典,其所具有的整体之美、对立之美、循环之美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三种美学形态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的"大而全"、"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园林的价值经受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的考验。探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创新手法,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是每一个当代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诗画意趣、园林意境以及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出发,结合实地考察探讨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精华的方法途径,得出将中国传统造园理法以及传统园林中的诗画意趣、园林意境与现代审美情趣、艺术心境相结合,运用现代设计语言、现代艺术形式等使园景让观者产生审美联想,为现代人创造一个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场所,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现代风景园林之路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孙松林  宋爽 《园林》2022,(5):59-66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其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及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思想的溯源,认为中国园林是在山水审美与山水诗画基础上进行的立体时空创造,是中国山水艺术的重要载体.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4种境界,即游历自然,寄情真山水;遗貌取神,诗画假山...  相似文献   

14.
就这本期刊的名称从《建筑知识》(Architectufal Knowledge)演变成《a+a》(ArchitectureArt建筑+艺术).阐述了关于中文"建筑"和"艺术"与英文"architecture"和"art"之间对应的解释和理解的差异,以及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社会效果,并对本期刊的宗旨和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唐薇 《建筑》2019,(13)
正"屋顶"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房屋上起覆盖作用的围护结构,又称屋盖"。这是从屋顶的功能与结构的角度出发。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个立面,无论是功能,还是艺术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人们通过《考工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书籍记录了古代建筑屋顶的类型。在朝代的更替中,建筑型制有了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6)
历经十多年才完成的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艺术必读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是托尔斯泰多年来对艺术的感悟,虽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包括艺术情感说和真善美。本文是笔者在拜读过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及《浅析"艺术情感说"之"瑜"》与《艺术何为》这两篇《艺术论》读后感过后所产生的一些有关《艺术论》以及对艺术的看法观点。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4)
女权主义是西方著名的思潮运动,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强调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多丽丝·莱辛一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但其本人却颇不同意。本文主要从《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以及《天黑前的夏天》三部作品探讨莱辛早期作品中非女权主义的女性经验式书写。  相似文献   

18.
山水城市与古典诗画 中国古典建筑和古代城市之美,美在余韵不尽的诗情画意.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传统的诗词艺术、书画艺术及造园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别具姿彩,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1)
古代文人诗画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成就,体现出典型的民族性。古代绘画与当代艺术思想相遇后产生了多元化特征。文章基于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西方艺术,分析当代艺术观念的发展潮流,探讨中国古代艺术所衍生出的新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3)
《幸存者回忆录》构建了一个混乱而有序的末日世界,这个悖论世界的空间体系由空间的对立、变动及文本的空间化三种形式建构,反映出莱辛对空间差异、转换及矛盾关系的思考。小说中的"我"同时观察墙两侧空间中的艾米莉,见证其进行自我构建的艰难历程,在此过程中空间的等级化以及地理空间的转换表征了失衡的权力、性别关系,而文本的空间化形式则是莱辛流散身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