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公共空间定为媒介,探讨建筑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从建筑对公共艺术影响的角度来看,建筑空间创造了公共空间,推动公共空间的演进与多元化发展,进而影响公共艺术;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建筑空间使公共艺术与公众和公共空间产生互动,进而影响人对建筑空间的感知与需求。理清建筑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这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塑造更优的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2.
李睿  佟菲 《城市建筑》2014,(14):283-28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其次阐述了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创作公共艺术可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建议。使公共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9)
从目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还要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除此之外,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还应当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落到实处,更好地满足高校艺术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8)
当今的社会价值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也出现了变化。新媒体作为当今时代备受瞩目的高科技产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世界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拓展了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使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而公共艺术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载体。新媒体与公共艺术在当今渐渐呈现出新的融合发展趋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源 《建筑与文化》2013,(12):100-101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人们传达其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可从形态、材质,公共艺术间排布组合三方面进行。通过隐喻手法表达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可以凝聚城市历史记忆,突显场地特色文化,赋予城市新的情感氛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合理的运用公共艺术发挥隐喻表达作用,可以使城市意蕴更加深厚,强化人在城市中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1)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反观意识。公共艺术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教师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应用解构主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创作出既有文化性又有现代创意的作品。该文从解构主义和公共艺术的文化性入手,探讨公共艺术教学中对于解构主义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欧阳论  许超  吴娟  吴家禾 《居业》2023,(6):191-193
本文根据当前的乡村现状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公共艺术合理介入乡村景观文化,乡村环境因素与公共艺术之间彼此相协调,文化艺术与思政思想双向输出,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的。通过提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总结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坚持可持续、整体适应性、可复制性的介入原则,驻村改造、艺术方案库等介入方法、实现路径及所带来的变化,使研究成果为乡村文化保护提升与乡村综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以公共艺术的介入促进城乡文化优势互补、帮助解决乡村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生态环境宜居和传统文化复兴整体发展均衡。  相似文献   

8.
金峰 《风景园林》2011,(6):150-150
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公共场所的增加、公共设施的完善,给公共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艺术要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就是艺术"(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的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中,越来越重视景观公共艺术的运用。但是快速化的城市景观建设,也导致了一些城市的景观公共艺术雷同,缺失了各个城市应有的特色。如何在城市景观中体现出本地域的文化特点,使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彰显本土文化特征,是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景观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本土文化对景观公共艺术的影响切入,分析体现本土文化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原则,进而探索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的本土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6)
在公共艺术视野下,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美术教育良好发展的催化剂。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公共场域中的艺术,与大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校本课程是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沟通的纽带,实现与学校教材课程的互补。将公共艺术和小学美术教育整合,可以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青少年具备公共艺术意识,提升其审美,培养其整体观察的文化观,使其学会感受大的环境美,全面培养文化素养,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适合徐州小学美术教育的校本课程,能够弥补徐州小学美术教育中公共艺术的空白,促进徐州地区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构建城市形态的细胞核——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品质和城市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已不再是以经济为第一指标,城市文化作为软实力指标已登上历史舞台.艺术从博物馆走向了大众,继而有了公共艺术走向大众的生发土壤.在国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双重语境下,研究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公共艺术在杭州新老社区中的表现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与人的交互关系和情感表达,论证公共艺术进社区可以增加居民互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6)
目前,经济的繁荣使城市建设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壁画艺术作为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对现代市民关注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家的风格、流派和审美特征通过壁画的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中,壁画艺术是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一个闪光点,不仅传承着城市的文明,而且渗透到人们的公共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当代陶瓷艺术在公共景观空间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也表明了公众对满足人性发展的景观空间的追求。文章从陶瓷艺术自身具有的特点出发,对它和公共景观空间的关系、介入的方式以及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剖析,并试着提供了表达陶瓷艺术特征的三种途径。意义是有助于对公共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公共景观中的陶瓷艺术独具韵味的同时又能充分地表达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目前,城市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正在构建的重要标志,其艺术性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也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有多样的艺术形式,既涉及地域文化的深层作用,又与国际趣味相联系。它是人们根据环境整体设计的,表现形式综合化、多元化,一般包括雕塑、园林、壁画等景观,是城市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其中,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设计和应用,不仅可以协调城市空间环境,而且可以使城市空间更加优美。设计时应根据现代雕塑的特点将它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中,为城市增添魅力和韵味。该文浅谈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雕塑。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9)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新媒体对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新媒体为公共艺术拓展了表达方式,影响了公共艺术的创作与表达;公共艺术为新媒体提供了文化载体。两者相互促进,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伍悦 《福建建筑》2010,(2):11-12
当代公共艺术出现了强调公众参与的趋势,从开放的私人艺术空间、到为反映公众文化艺术审美要求的特定公共领域——"与公众的互动"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策略。公共艺术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反是映公共诉求的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是依赖空间的艺术,是公众参与的艺术。同时当代公共艺术还体现出强烈的对公众与社会的关注,其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9)
公共艺术源于公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提高,是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呈现的形态与呈现方式,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基于艺术家对公共艺术和公共行为的认知、社会公众的认知,如何打破国家、语言限制对艺术进行交流,是当代公共艺术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图像化为中心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不论是西部地区的民间艺术还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图像化已经成为它们的重要表现手法,并且在不断发展与进步。本文简述了图像化应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并各自介绍了西部地区民间艺术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图像化应用,了解西部地区与现代城市的不同艺术形式,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从而使得图像化艺术在吸收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公共艺术,并使它能够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7)
视错觉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视觉现象。从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就能很好地运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现当代也有大量的运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的成功例子。而在中国,视错觉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被用于艺术创作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文章着重探讨视错觉与公共空间艺术的关系及其可能性,列举古今中外公共空间中运用视错觉的例子,探讨视错觉在公共空间创作中更多的可能性与发展空间,使视错觉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公共空间艺术所使用,从而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