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赵庄井田3号煤层气储层物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3号煤层除具有典型的煤层含气量高、煤层含气饱和度低、煤层渗透率低、煤储层压力低等"三低一高"特征外,还具有煤储气空间良好、煤吸附甲烷能力强且吸附量大、煤的吸附时间长等特征。总体而言,3号煤层气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对其进行煤层气开发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煤田地质勘查资料和煤储层孔、裂隙及等温吸附测试结果,通过对不同煤级煤的等温吸附测试成果、含气性特征、储层压力特征及孔裂隙特征分析研究,阐述了煤的Langmuir体积、Langmuir压力受R_(o,max)密切相关;煤层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煤中宏观裂隙与宏观煤岩类型相关,显微裂隙在低变质程度煤中发育优于高变质程度煤层;煤储层渗透率受煤层埋藏深度、应力状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位于滇东黔西地区,发育20~53套煤层,为了能优选主力开发层系,探讨了多煤层储层压力和含气量特征,主力煤层有4套,埋深在44.28~1 174.62 m,平均为736.70 m。煤层储层压力在1.21~12.41 MPa,平均为7.26 MPa;总体处于正常储层压力状态,为常压储层。各煤层含气量在0.70~24.20 m~3/t,平均为10.43 m~3/t。结果表明C_(7+8)、C_(13)煤为常压储层,C_(16)煤为高压储层,C_(19)煤为欠压储层;C_(13)煤含气量最高,C_(19)煤含气量相对最低,综合评价认为C_(7+8)、C_(13)、C_(16)煤层作为一个开发层系,C_(19)煤层作为接替层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城子河组含煤性、煤层的煤体结构、煤裂隙发育特征、渗透性与孔隙度、储层压力、煤的吸附性等储层特征探讨煤层含气性、含气控制因素及煤生烃历程勺演化。  相似文献   

5.
从煤层、煤岩、煤层含气性、煤孔裂隙特征、煤储层压力及煤的吸附特性等方面对潘庄区块3#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得出:3#煤层含气饱和度以略欠饱和为主,个别地带可见过饱和现象。煤层气地质储量丰度为中等;煤的孔隙度低,孔裂隙被无机矿物质充填现象较甚,彼此连通性较差;煤储层压力较接近正常地层压力系数,为略为欠压状态;煤中具有大量的储集甲烷空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缺乏取心实测资料的情况下更准确地预测煤储层含气量,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分析了灰岩的厚度、泥质含量、有效孔隙度、含水量、埋深以及灰岩与煤层的接触关系对煤储层含气量的影响特征和影响机理,建立了基于灰岩特征的煤储层含气量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含气量同灰岩有效孔隙度和含水量呈负相关,同埋深和泥质含量呈正相关;有效孔隙度是煤储层含气量的主控因素,埋深、含水量和泥质含量次之;灰岩厚度与煤储层含气量没有明显关系;局部地区灰岩与煤层间接接触,接触关系不影响煤储层含气量;回归模型实例验证效果较好,但是在盆地边缘和断层发育部位,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赋存特征研究,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赵石畔井田煤炭资源勘查获得的地层、构造、煤层、煤质、煤层气等成果,通过对3#煤层地质特征、煤储层特征及煤层含气性的研究,结合3#煤层显微煤岩鉴定结果、煤的镜质组反射率、煤层含气量、等温吸附曲线、含气饱和度等参数,计算得到临界解吸压力及地解比。分析认为,3#煤层含气量低,属低饱和气藏,低地解比区,不利于煤层气勘查和独立气田开采,宜结合矿井生产进行抽采。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各种地质因素有效配置的结果。多煤层发育的黔西地区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可采性值得关注,为了评价黔西地区煤层气资源的开发潜力,以中岭-坪山为研究区块,在分析构造特征、多煤层发育基本特征、煤层含气量、煤层吸附性的基础上,采用水头高度等效煤储层压力-等温吸附法,评价了等效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含气饱和度及采收率。研究表明,区内上二叠统龙潭组薄—中厚煤层发育,煤层数量多达50余层,可采煤层10~12层;煤层含气量较高,为8.25~15.44 m~3/t,平均11. 71 m~3/t;等效储层压力梯度较低,为0.59~0.95 MPa/hm,平均为0.80 MPa/hm;临界解吸压力分布在1.07~1.87 MPa,平均为1.56 MPa;含气饱和度较高为62%~82%,平均为72%;计算得出煤层气理论采收率分布在27.54%~48.66%,平均4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出较好的煤层气可采性特点,资源开发潜力大。含气量、储层压力等值线图及计算结果显示,含气量、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含气饱和度在平面上分布具有一致性,即高含气量区,等效储层压力高,临界解吸压力高,含气饱和度也高。煤层气富集区是未来开发的首选区域,由于区内煤层发育具有多且薄的特点,多煤层合采是大幅提高气井产量及资源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可作为贵州省煤层气开发的首选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煤》2017,(8)
煤层气储层物性及特征影响着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产出,文章基于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矿井开采资料及参数测试等,对区内重要的3号煤层气储层物性及特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得出:3号煤层地处甲烷带,煤层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及资源丰度较高,具备良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煤中孔裂隙系统相对发育,孔裂隙充填不甚严重,煤层渗透率较高;煤对甲烷吸附能力强、吸附量大、吸附时间较其他煤阶长;煤储层压力多以稍欠压和接近正常压力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本区井上下煤层气抽采提供可靠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桃水矿区煤层气地质条件,基于勘探资料与实验数据,分析了桃水矿区煤储层与含气性特征,评价了煤层气资源潜力。研究表明:研究区2、4煤层累计厚度3.28 m,煤层含气量4.58~13.34 m3/t,含气性较好。煤层煤体结构较破碎,孔隙发育,渗透性好,含气饱和度低,储层压力适中(常压储层)。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6.98×108m3,资源丰度0.60亿m3/km2,资源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1.
孙村煤矿选煤厂根据生产中存在的原煤煤质变化大、现有的生产能力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对原煤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利用原动筛车间增加了重介浅槽排矸系统,通过合理的设备选型与工艺布置,既减少了投资成本,又提高了选煤厂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商品煤备查煤样的保存与管理,是煤炭企业商品煤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研制的专用备查煤样桶及橱,配合有效的管控措施使用,能确保备查煤样在一定期限内,真实再现当批商品煤质量和全水分。  相似文献   

13.
分储式煤仓主要适用于薄煤层及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厚煤层,比传统的单仓或双仓(煤仓和矸石仓)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解决了单仓煤矸混存和双仓运输环节复杂的弊端,从根本上实现煤矸分离,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煤的超细粉碎与超净煤的分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晓恒  李萍  刘虎  李左丽 《煤炭学报》2005,30(2):219-223
分析了6种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无机矿物组成、嵌布粒度,研究了煤样粒度和煤中无机矿物的解离度与磨煤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选试验探明了粉碎粒度、无机矿物解离程度及其种类对分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只有当煤的粒度粉碎到<10 μm时,无机矿物才能得到较充分的解离;煤中的无机矿物主要是黏土,黏土含量小的煤可以分选出超净煤,反之,黏土和黏土与有机物连生体含量高的煤,很难分选出灰分低于2%的超净煤;黏土含量高的煤,经过球磨后,在煤浆中出现大量和稳定的微小气泡,影响了超净煤的分选精度;低阶煤经球磨后,表面亲水性增加,即使粉碎粒度很细,用絮团-浮选也无法分选出超净煤.  相似文献   

15.
结合出口煤品牌管理实践,从开展技术创新、优化品种结构、加强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论述了东滩矿选煤厂在实施科技创新、锻造出口煤品牌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古书院矿选煤厂末煤系统改造工程所涉及的原煤煤质分析、重介车间厂房布置及工艺、煤泥水浓缩系统、压滤及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并重点阐述了改造后的末煤跳汰系统、浓缩和压滤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火力发电厂所燃用的神华混煤和准格尔煤的煤灰熔融性等煤质特性做了初步分析,并对未掺烧前发生的因煤灰熔融温度低而导致的事故进行分析及提出应对策略。同时,利用神华混煤与准格尔煤性质稳定的优点,通过对掺烧后的入炉煤干基灰分与煤灰熔融性的关系进行实验统计和分析,提出以入炉煤千基灰分对煤灰熔融性进行监控和掺烧煤配比的调整,实现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8.
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有效方法——粉煤成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诚  孙庶 《煤炭技术》2002,21(2):35-36
本文对粉煤成型在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方面的意义做了概括性的阐述 ,对粉煤成型的概念、任务及工艺分类等方面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井下煤仓煤位图像采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睿斌 《中国煤炭》2007,33(9):45-47
采用一种利用辅助光源对井下煤仓煤位进行检测的基本方法,研究了煤仓煤位图像的采集方法。首先介绍了井下煤仓煤位的图像检测原理,然后给出了辅助光源及CCD摄像机设置与选择的限定条件,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根据这些限定条件选择和设置光源与CCD摄像机,可以有效地采集到反映煤位变化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