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Planning》2015,(7)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教育实效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面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符合心理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宋海泉 《建造师》2010,(8):157-159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也正努力探索各种各样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并提出建议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8)
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还需要借助常规课堂进行培养。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施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2)
心理普查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心理普查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探究高中生心理普查的新模式,不仅筛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帮助所有的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1,(5):47-53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心态与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内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起高职院校"1+2+N"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模式,即以积极心理理念为指导(1个理念),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2类教育),开展多样化培育路径(N条路径),为高职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诸如学习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和谐、就业压力等带来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7)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意人文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2)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中小学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之外,还要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恰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6)
当前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28)
转型时期的社会变革给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这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类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贯穿大学生活始终且复杂多变,同时具有阶段性特点。高校针对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首先应当理性面对,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建设,其次应依托核心价值观培养、把握校园舆论制高点,还可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优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只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更易充分解决,这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9)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它的提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合理地、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是找准切入点,即从大学生感到最敏感、最脆弱、最需要、最关心、最欠缺、最容易出偏差等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内在因素入手,选择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终极目的。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出发,基于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五个切入点:一是以培养自信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康的自我意识;二是以阳光心态塑造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三是以人格完善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四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成才目标;五是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晓梅 《建造师》2010,(10):124-125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又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本文拟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9)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新时代警务发展需要的公安专门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大学生未来将履行依法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公安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及心理危机预防的必要性,探索互联网在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27)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理工类院校具有性别比例的特殊性,男女生因心理特质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从理工科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出发,探讨理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5)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在该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开辟了一条心理学研究的新道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活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早就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很多帮助。本文主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研究范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4)
<正>新时期,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渐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具体针对初中生频繁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各学校也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各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用以从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为今后更好的迎接社会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简要谈谈初中英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3)
大学生从青少年向青年中期的心理成长,随着时代变迁、文化环境的改变而不同。在社会进步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在时间上相对缩短,也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巨大的压力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特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8)
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基于此,对小学一年级新生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遵循学生成长发育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实践,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9)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被教育者的各个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成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我校自2010年制定寄宿制度以来,已有八九年的历史,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我能深刻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理健康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他们长期远离父母,远离家庭,以校为家的生活状态使其形成了浮动、焦躁,无方向、无目标的状态。主要谈论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