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杂醇油是白酒发酵过程中必然的副产物,对白酒口感和品质有较大影响.适量的杂醇油可以赋予酒体特殊香气,丰富酒体口感,增加酒体协调性,给人愉快舒适的感觉;但过多的杂醇油会使得酒体苦、涩、冲辣,饮用酒后容易"上头",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本文概述了白酒酿造过程中调控杂醇油含量的研究现状,有利于白酒生产过程中杂醇油控制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影响固态发酵白酒中杂醇油生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固态发酵白酒生产中发酵力、糖化力、蛋白分解力对杂醇油生成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速度对杂醇油的生成有影响,当发酵速度快时,杂醇油的生成量较低;增加糖化力可有效降低杂醇油的生成量;调节蛋白分解力,可有效降低白酒中杂醇油的含量;增加发酵速度,可适当降低杂醇油的生成量;当发酵力、糖化力和蛋白分解力三者协调时,杂醇油的生成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白酒承载了中国特色文化,其品质与酒中的风味物质密切相关。在白酒酿造过程中,杂醇油的生成是必然的。适量的杂醇油会使酒体更为协调;过多的杂醇油会引起酒后“上头”,给饮用舒适感带来一定影响。该文概括了酿酒酵母中杂醇油的形成机制,总结了白酒酿造过程中杂醇油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白酒发酵过程中杂醇油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采用LC-MS/MS方法对浓香型白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普遍存在氨基甲酸乙酯。浓香型白酒发酵蒸馏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与大曲品温、发酵温度、发酵周期、馏酒温度等因素有关。在保证浓香型白酒整体风味的前提下,大曲品温较高产生氨基甲酸乙酯较少;发酵温度降低、发酵周期延长,可减少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对于不同馏酒温度,在25℃下产生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最低;浓香型白酒原酒储存过程中,酒头中氨基甲酸乙酯增长幅度最大,适宜温度可使酒头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大量增长。研究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储存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乳清酒中杂醇油含量,对影响乳清酒中杂醇油含量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乳清酒中大部分杂醇油在发酵前2 d时形成,适当地降低发酵温度、提高酵母接种量、降低发酵液中α-氨基氮含量,结合静置培养,有利于降低乳清酒中杂醇油含量;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发酵最优条件为:发酵温度24℃,TY-22接种量2×107个/mL,α-氨基氮含量260 mg/L。  相似文献   

6.
酒是一类经发酵微生物将糖发酵而制成的酒精性饮料,除含有乙醇外,还有少量甲醇、杂醇油、醛、酮、酸和酯类等发酵产物。其中有些成分,如甲醇、杂醇油等对人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它们在酒中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国家规定100毫升以谷类为原料生产的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04克,100毫升以薯干代用品为原料生产的酒中不得超过0.12克;100毫升酒中杂醇油含量不得  相似文献   

7.
优化米香型白酒的发酵工艺。通过对单因素试验考察酵母接种量、糖化时间、发酵液料比以及发酵温度4个主要因素对米香型白酒的杂醇油含量和出酒率的影响。以杂醇油含量和出酒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和优化,建立米香型白酒发酵工艺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接种量0.42%,糖化时间2 d,发酵液料比1.5︰1(m L/g),发酵温度24℃。在此条件下,米香型白酒的出酒率为60.14%,杂醇油含量为1.40 g·L-1,与模型预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 质谱(GC-MS)分析方法,跟踪考查汾酒发酵过程酒醅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酒醅中大多数香气成分的含量在正常发酵期内随发酵进行呈上升趋势,发酵前期增长较快,发酵中后期增长趋于缓慢;但某些香气成分的含量及量比关系与白酒产品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汾酒夏季生产没有必要延长发酵期,适当缩短发酵时间可能更好。通过控制发酵条件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增乙降乳,进一步探明白酒蒸馏机理改善蒸馏条件,是提高白酒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株米根霉固态发酵代谢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琨  唐洁 《酿酒科技》2016,(4):122-124
分析1株来源于小曲白酒中米根霉G12固态发酵的代谢产物。通过在实验室模拟小曲白酒固态发酵工艺建立小试发酵平台,添加纯种米根霉作为酒曲,经糖化、发酵、蒸馏,测定馏液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对照组为不添加任何酒曲。结果表明,米根霉G12具有较强的产酒能力,产酒平均出酒率为12.10%。同时该株菌在固态发酵中也能产生大量正丙醇与杂醇油,因而对杂醇油的生成有一定的贡献。研究可为降低小曲白酒杂醇油途径提供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红枣白兰地原料酒中杂醇油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生产红枣白兰地原料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类、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醪液初始p H值对杂醇油生成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安琪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发酵的红枣白兰地原料酒杂醇油含量较低;控制酵母接种量、降低发酵醪液p H值可减少杂醇油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11.
提高固态小曲酒酒质、出酒率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提高固态小曲白酒质和出酒率,应选用优质粮食,以泉水为最佳酿酒用水,以麦皮为原料生产的根霉酒曲,酿酒粮食充分糊化好,以大火蒸粮,加曲培菌,入池发酵心须做好4个配合,做好入瓶蒸馏和基酒贮存勾兑工作,同时还应注意热季停产,秋季复产和生产的清洁卫生工作。(孙悟)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技术与白酒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佘开华 《酿酒科技》2005,(12):90-91
气相色谱技术以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而广泛用于酿酒行业的理化指标分析。白酒行业常用的色谱柱有DNP填充柱、大口径毛细柱和细口径毛细管柱。利用气相色谱可对白酒卫生指标甲醇和杂醇油进行控制;对白酒中的主体香含量、四大酯含量、微量香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开展对白酒芳香成分的剖析和风味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白酒中酒用香精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评价白酒质量的优劣,最直观的两个指标是杂醇油和高级脂肪酸乙酯。适量杂醇油和高级脂肪酸乙酯是构成白酒香味成分不可缺少的呈味物质,也因其贮存过程中相对稳定性及在分析过程中分离度高、定量准确等特点,可以作为评价白酒酒质优劣的两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浓香多粮型酒吸取了多种粮食的精华,利用各种粮食间的营养互补、作用互补优势,按恰当的原料比例混合发酵而成。浓香多粮型酒的勾调关键是解决好多粮的复合香味、四大酯的比例协调关系,其勾调关键要点:明确的勾兑思路,合理的酒体设计,对基础酒和调味酒的正确选择和勾兑过程的组合调味,才能使所勾兑的浓香多粮型白酒酒体丰满、柔和。(孙悟)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发酵温度对浓香型白酒生产中杂醇油生成量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可实现夹套控温的固态发酵罐为发酵容器,分别进行两轮“控温发酵”实验,对控温发酵罐、未控温发酵罐(对照)和窖池发酵过程中糟醅中及基酒中的杂醇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固态发酵罐夹层水温可有效实现对发酵糟醅温度的控制,且第一轮控温后与对照罐(32.4 ℃)相比,控温后顶温(35 ℃)更高,中挺时间更长(13 d);第二轮控温后发酵罐糟醅形成了2 ℃以上的温差,温度较高的发酵罐中挺时间较长(15 d);经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发酵温度较高的发酵罐,其糟醅中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异戊醇、正己醇等杂醇油含量增加了118.6%、21.2%、29.7%、21.7%、77.3%,其二段基酒中正丙醇、正丁醇、异戊醇、正己醇等杂醇油含量也较发酵温度较低的发酵罐高22.3%、0.6%、2.0%、25.4%。  相似文献   

16.
新工艺白酒中,己酸乙酯香气随酒度增加而下降,乳酸乙酯有助香作用,乙酸乙酯对己酸乙酯有掩盖作用;适量丁酸乙酯对己酸乙酯有助香作用,杂醇油对己酸乙酯有相杀作用。酒精要符合国家食用标准,并采用净化介质法,活性炭法,高锰酸钾法,复蒸法处理。选用合格的香精和香料,避免影响白酒质量。浓香型白酒配方设计,根据口感要求而定。利用固态白酒,酒头,酒尾和中草药勾调新工艺白酒,能够使产品提高质量,突出白酒风格。  相似文献   

17.
莜麦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可用于酿制白酒。利用莜麦作为酿酒原料,发酵期为35~45 d,使用水泥池窖底铺木板等独特工艺,集合清香型和浓香型白酒的混合酿造工艺,生产出的具地域特色的莜麦酒各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采用低温缓慢发酵能使杂醇油等高级醇类物质的生成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以食用酒精勾兑酒、添加香精香料等方式冒充固态法白酒的行为在市场上盛行。国家监管部门因缺乏相应的检测技术,使固态法白酒的规范管理成为难题。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打击制假造假行为,保障酒类市场健康发展,本文总结与综述了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及同位素质谱法等现代检测技术在固态法白酒鉴别中的应用,以期为固态法白酒真实性鉴别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