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6种蚕丝含量不同规格相近的织物,对其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进行测试,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对测试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随蚕丝含量的增加,蚕丝/棉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所选蚕丝含量变化的范围内,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受到的影响较大,最终得到蚕丝含量为20%,经纬纱均用C/S(80/20)混纺纱的混纺织物,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最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粘胶基蓄热调温纤维与柔丝蛋白纤维的化学结构和结晶结构,并与普通粘胶纤维进行了对比.将2种纤维与羊绒纤维混纺,通过改变3种纤维在混纺织物中的含量,分别设计了A、B 2个系列的混纺织物,测试了混纺织物的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及抗紫外性能,并分析了3种纤维及其在混纺织物中含量对织物热舒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蓄热调温纤维与柔丝蛋白纤维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并与普通粘胶纤维相似,但结晶度有所不同;混纺织物中蓄热调温纤维与柔丝蛋白纤维的质量分数均达到30%时,混纺织物具有调温与防紫外功能;当混纺织物中蓄热调温/柔丝蛋白/羊绒3种纤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40%、20%时,混纺织物的综合热舒适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采用相同的纺纱工艺纺制了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蓄热调温/羊绒混纺纱,研究了不同混纺比对蓄热调温/羊绒混纺纱物理机械性能和调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蓄热调温纤维质量分数大于30%时,混纺纱具有调温性,且随着蓄热调温纤维含量的增加,调温效果逐渐增大,混纺纱的毛羽、条干CV值逐渐下降,而强伸性能呈波动性变化;当蓄热调温纤维质量分数小于50%时,40/60蓄热调温/羊绒混纺纱的强伸性能较好;质量分数大于50%时,混纺纱的强伸性能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院研制的一系列织物静态、动态热湿舒适性能的测试仪器和评判指标,提出有关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静、动态综合评判观点和方法,并就原料对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阻燃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的力学性能、舒适性能和燃烧性能.选用阻燃黏胶、阻燃腈纶和棉纤维,分别织制了3种不同混纺比的针织物,测试分析了织物的顶破、耐磨、保温、透气、透湿、导湿、吸放湿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纤维含量对织物顶破性能和透气性能的影响不大,棉纤维含量的增加使织物的耐磨性、保温性、透湿性、导湿性和阻燃性下降,吸放湿回潮率升高.因此,混纺比对阻燃黏胶/阻燃腈纶/棉混纺针织物主要性能的影响显著,可根据产品的用途选择适当的产品类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大豆蛋白纤维和棕彩棉纤维的性能和特点.根据测试标准,采用悬垂性测定仪和织物风格仪等,通过试验和测试,分析了大豆蛋白纤维与棕彩棉混纺针织物的风格特征,得出棕彩棉/大豆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具有良好的性能,适合用于开发高档服饰面料.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微孔结构阳离子改性涤纶纤维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纺制不同纱支、不同混纺比的微孔结构改性涤纶/棉混纺纱线,并编织成一定规格的针织物,测试各类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拉伸性能有所提高,抗弯刚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有所减小;织物透湿性能、透气性能明显提高,织物快干特征明显增强,即高含量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织物具有导湿排汗性能,该种改性涤纶可用于导湿排汗类运动服装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并在模似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递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新型的织物热湿传递性能测试仪,燕在模拟人体出汗的条件下,对组合双层织物与模拟皮肤之间的水汽分配,温度和热流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根据水汽分压、温度和热流曲线,计算出热湿传染系数,可以用来评价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采用各种不同实验仪器对5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保暖性能,透湿性能,导热性能,冷暖感,透气性能,浸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导热系数逐渐增加,保温性逐渐下降,接触凉爽感越来越好。随着大豆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变差,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导水性能随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认识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对轻薄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及类似风格的棉、毛、丝织物的导热性、保暖性、冷感性、透湿性、输水性、润湿性及透气性进行了测试,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对4种纤维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做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湿环境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次于蚕丝织物,优于棉、毛织物;在低温环境下,大豆蛋白纤维织物与棉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相当,均低于羊毛织物,蚕丝织物最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蓄热调温纤维与绢丝混纺设计开发了两组混纺纱并对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毛羽指数、条干均匀度以及热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纱线随着蓄热调温纤维含量的增大,纱线的强伸性能变差,毛羽和条干变好;第二组纱线强伸性能随着蓄热调温纤维含量的增大,纱线的强伸性能变化范围不大,毛羽和条干逐渐变好。调温性能随着蓄热调温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当蓄热调温纤维含量小于或等于30%时,调温效果不明显,因此混纺纱中蓄热调温纤维含量应大于30%。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能,本文探讨了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的结构,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聚酯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特性,并利用其进行纬平针织物试织,分析了对应织物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表面存在明显的颗粒层结构,且随着混纺织物中聚酯纤维含量的增加,气凝胶改性聚酯/棉、聚酯/棉混纺针织物的顶破性能均先降低后提升,而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保温性及悬垂性则整体变差;气凝胶改性聚酯/棉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及保温性优于聚酯/棉混纺针织物,而顶破性能及悬垂性较聚酯/棉混纺针织物差,二者起毛起球性能基本一致。试样综合服用性能最佳的混纺比为 20/80。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虑海藻纤维及棉纤维性能、可操作性、是否利于推广等诸多因素,确定以环锭纺纱系统进行纺制,再通过试验、试纺,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纤维特性,设计混合方式、比例、各工序技术参数,成功开发出环锭纺纺制的海藻纤维与棉混纺纱线。之后针对此纱线,进行了单纱强力、捻度、均匀度、毛羽等纱线性能的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海藻纤维与棉混纺纱线性能相对良好,其中混纺比40/60的混纺纱性能最佳,实现了降低成本、为后续加工生产和研究做参考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80S丝光羊毛纤维和3D毛型竹浆纤维混纺纱,混纺比例竹浆/丝光羊毛分别为30/70、50/50、70/30,进行针织物开发及舒适性探究。通过对混纺纱的强力、伸长率、耐磨性及毛羽进行测试,得出:实验结果均满足上机织造标准。以纬平针组织为例,织造出三种混纺比针织物,并对其透气性、透湿性和热导率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织物透气性、热导率随丝光羊毛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透湿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将可拓方法引入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评价中,选取维劳夫特(Viloft)、竹、天丝(Tencel)和莫代尔(Modal)等几种有代表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进行了评价研究.首先给出了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物元描述形式,然后通过构建经典域、节域和关联函数建立了物元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最大综合关联度法对几种纤维织物的高低温热湿舒适性能做出了评价,并讨论了变经典域的分类变化.  相似文献   

17.
将可拓方法引入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评价中,选取维劳夫特(Viloft)、竹、天丝(Tencel)和莫代尔(Modal)等几种有代表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进行了评价研究.首先给出了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物元描述形式,然后通过构建经典域、节域和关联函数建立了物元评价模型,最后采用最大综合关联度法对几种纤维织物的高低温热湿舒适性能做出了评价,并讨论了变经典域的分类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使用非稳态下织物传热传湿测试装置,对L27(3^13)正交设计试制的真丝电力纺试样,进行了纯热阻、湿阻及热湿交互作用下的热阻、湿阻测定。并按测试结果建立了真丝薄型织物热湿性能与其结构参数间的多元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织物厚是影响薄型织物热阻、湿阻的一个显要因素;热、湿交互作用下织物的热、湿值小于纯热、湿条件下的热、湿阻值。为薄型织物热湿性能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非稳态下织物传热传湿测试装置,对L27(313)正交设计试制的真丝电力纺试样.进行了纯热阻、湿阻及热湿交互作用下的热阻、湿阻测定。并按测试结果建立了真丝薄型织物热湿性能与其结构参数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织物厚度是影响薄型织物热阻、湿阻的一个显要因素;热、湿交互作用下织物的热、湿值小于纯热、湿条件下的热、湿阻值。为薄型织物热湿性能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影响智能调温面料交联工艺的因素,以织物增重率和强降率为衡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影响棉织物、相变材料交联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二者最佳交联工艺条件为:2D树脂用量50g/L,MgCl_2·6H_2O/柠檬酸(10g/L)摩尔分数比10∶1,焙烘温度为130℃,焙烘时间为150S,浴比为1∶20。对交联后的面料进行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得出经过PEG、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能起到一定的调温作用,适合开发具有调温功能的针织面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