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赵爽 《宁夏工程技术》2011,10(2):184-189
通过对法国南部城市考察,总结了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内部的边界设计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以活动类型将公共空间划分为通道与驻留空间,用立方体模块分析,将实际案例中的边界设计手法归纳为顶面、侧面和底面设计三类,并与北京市的一些边界设计相对比.法国南部城市以引导和暗示的间接手法分割公共空间,更加注重不同功能空间的联系,迎合市民的活动习惯,尊重活动需要的边界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在同等尺度的城市空间中,北京可以借鉴法国南部城市的设计手法,做到美观与实用并重.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广场的环境设计特点,并运用城市设计的场所理论归纳了三峡广场鲜明的场所精神,对于营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中心城区逐渐呈现出功能混合和高密度的空间特征,同时带来的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公共空间杂乱等问题,正不断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由此对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以北京磁器口大街周边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设计论述,对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的具体过程和设计策略进行总结研究,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5.
6.
以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选取了12 个影响岩溶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 地貌类型、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河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程度、土体厚度、土体地基适宜性、岩体结构、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岩溶发育程度、断裂构造、特殊性土发育程度、人类工程活动强度) ,利用地质环境要素通过专家- 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岩溶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通过MapGIS 软件实现可视化。依据预测分区指标计算,将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划分为: 适宜性好( Ⅰ) 区的面积为34. 43 km2 ; 较好( Ⅱ) 区412. 34 km2 ; 较差( Ⅲ) 区397. 71 km2 ; 差( Ⅳ) 区35. 52 km2。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住用地评估是实施分类引导、提高利用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土地利用强度和服务效能两维构建的城市居住用地评估逻辑框架,借助空间叠加技术评估和划分了济南中心城区居住用地类型,并提出城市居住用地分类引导策略。结果表明:济南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73,利用强度为中等,空间上表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征;居住用地服务人群活力均值为0.22,而服务规模整体不高、服务质量差异较大,服务效能总体呈“中心-外围”圈层结构;形成了高效型、服务型、开发型和低效型4种类型居住用地,高效型和服务型用地属中心聚集型,开发型和低效型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4类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作为经济增长极的特色小镇快速发展.引入地域性理念,以小城镇为整体,从生态和文化维度构建地域性城市设计要素,从生态格局、城市肌理、传统元素、生活模式这四个层面提取"地域基因",提出传统模式与现代城镇融合的小城镇理性扩张策略,并结合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总体设计实践具体阐释,以期为其他小城镇地域特色打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黄山市及中心城区的产业变迁、城市建设等数据,指出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政策支持、区位优势等推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中心城区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产业调整还促进了中心城区的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建设用地逐渐替代其他用地.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以旅游主导的城市商业发展,加速了城市土地等级差异的形成,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温的加速上升,对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兰州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理念由此进入了兰州市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兰州市为例,就低碳理念如何在城市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实现做了初步探讨,并在城市建设方面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城市消费空间的场景化趋势已逐渐与城市历史空间形成链接,场景成为大众找寻过去生活痕迹和历史记忆的一种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如今大众对历史空间的消费已成为普遍的潮流,历史空间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商品价值驱使城市消费空间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从而达到其盈利的目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城市消费空间场景化也是一种对城市历史空间进行复兴的方式。以我国购物中心为例,场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路径出发,一个是偏向物质空间,涉及到老商圈更新和老建筑活化;另一个是偏向历史活动、文化传统等形成的非物质空间,涉及到传统生活场景的复兴和纪念性场景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以合肥天鹅湖城市开放型公园为例,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特征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探讨城市滨水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构建稳定的生态型水体驳岸、提供功能多样化的虚实空间、打造参与性强的绿地景观空间和融入城市文脉的环境小品设计等四个方面,建构公共性强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剥夺和隔离造成了社区公共性的缺失,是制约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以“空间三元辩证法”为基础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上海市X区“邻里汇”公共空间在布局建设、治理架构、组织运营和服务发展方面的治理机制和逻辑。研究认为,邻里汇作为集社会交往、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为一体的社区共享空间,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一切参与主体行为的空间载体,空间治理应通过各治理主体的互动和协同来实现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共治的公共空间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数据逐渐走向开源化,各大网站中基于位置服务(LBS)数据开始被运用到各类城市研究之中。基于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性开展空间使用强度的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居民的活动时间、空间聚集位置等特征在连续一周中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作息仍然支配着网络签到活动,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居民活动在工作日、休息日与节假日都存在一定相似性与差异性;空间维度上工作日的主要活动热点集中于城市中心,而非工作日的次热点有向城市周边偏移的倾向。最后结合居民出行习惯对数据进行筛选与重组,尝试描绘合肥市中心城区内人群进行公共活动的聚集情况,为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美、日等国开始对博物馆等艺术文化空间进行社区化尝试,这一理念除了将关注点放置在优化文化空间的公共服务上,更将作为社会表征的"社区"视为公共策略实施的出发点、路径和最终落脚点。这些举措对实现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博物馆项目为观察主体,考察其社区化行为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经验模式,并探讨两方面问题:公共文化空间如何介入社区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如何通过培育公共精神协助建构良性秩序等新时期"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用地选择和空间拓展的前提,对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地城市用地评价的研究更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尚没形成统一的评价理论体系.基于此,本文以山地城市——岚皋县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构建适用于山地城市用地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相结合的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在ARCgis软件支持下,探寻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为其他山地城镇空间整合和扩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高职师范人才的培养模式建构,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优化师范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师范人才的应用型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以调整课程安排,形成具有应用型特点的课程体系;补充课程大纲,为课程的应用型实施提供大纲引领;拓展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多元实践中锻炼应用型能力;结合多种形式,为教师提升专业应用型水平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为例,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主体从来源地、年龄、使用频率三方面加以区分,将需求分为五类--功能性需求、社会性需求、情感需求、知识需求、偶发性需求.从"综合关注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1)使用者对功能性需求关注最高,对偶发性需求关注较低.(2)使用者对需求的关注度受年龄影响最大,其次是来源地和使用频率.(3)18~30岁人群较关注功能性需求和情感需求,30岁~退休的人群较关注社会性需求,18岁以下人群较关注知识需求,退休人群和周边居民较关注偶发性需求.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为例,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主体从来源地、年龄、使用频率三方面加以区分,将需求分为五类——功能性需求、社会性需求、情感需求、知识需求、偶发性需求。从"综合关注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1)使用者对功能性需求关注最高,对偶发性需求关注较低。(2)使用者对需求的关注度受年龄影响最大,其次是来源地和使用频率。(3)18~30岁人群较关注功能性需求和情感需求,30岁~退休的人群较关注社会性需求,18岁以下人群较关注知识需求,退休人群和周边居民较关注偶发性需求。  相似文献   

20.
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主要载体,其供给和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分析公园分布特征,然后从供需平衡的角度,选取街道居住用地被公园服务覆盖率、街道人均公园面积、街道平均可达公园个数作为供给指标;街道人口密度、街道60岁以上人口数、街道0~14岁人口数作为需求指标构建供需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公园供需协调发展模型,对城市公园供需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各区公园分布不平衡,各类别公园分布存在差异,城市公园整体表现为供不应求,供需空间分异明显;(2)耦合度总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供需之间所处的发展层次低;(3)协调发展类型中供给损益型最多,滞后型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