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红茶为原料,用低温4℃的纯净水、天然矿泉水进行不同时间的冷泡萃取,通过感官品评及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固形物等的检测,探究红茶最佳的萃取时间,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表明,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滋味物质不断被萃取出来,口味逐渐加重,茶汤pH值逐渐下降;在相同的萃取时间下,天然矿泉水茶汤pH值明显高于纯净水茶汤;两种水对游离氨基酸的溶出影响基本一致,对可溶性固形物的溶出影响差异比较小;与天然矿泉水相比,纯净水萃取更有利于茶多酚、咖啡碱的溶出,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溶出趋势与茶多酚基本一致;经过口味品评,纯净水萃取5 h时口味最佳,天然矿泉水萃取4 h时口味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锌、铜、铁、钙、镁在茶中的溶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均匀试验设计的方法,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和浸提液用量4个因素对茶中上述5种元素溶出量的影响。结果在绿茶、红茶和花茶的浸提液中,镁和锌的溶出量较高,浸提效率分别为66.9%-67.7%和49.0%~80.6%;青茶中则以钙和铁溶出最多,钙的浸提效率大于90%,铁的浸提效率为86.4%。锌、铜、铁、镁4种元素在高温(100℃)且浸提时间较短(5min)或低温(50℃)且浸提时间较长(30min)、浸泡1次时元素的溶出量较大。而钙在低温(50℃、55℃)且浸提时间较短(5min)或高温(80、85、90℃)且浸提时间较长(30min),浸泡4~6次时元素的溶出量较大。结论5种元素在不同种类茶叶的浸提液中的溶出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玫瑰茄活性成分的有效利用率,以玫瑰茄干花萼为原料,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其茶汤中花青素及总黄酮溶出的影响。分别以花青素和总黄酮溶出量为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玫瑰茄花茶冲泡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在冲泡时间30 min、冲泡温度70℃、茶水比1∶50(g/mL)时,玫瑰茄花茶中花青素的溶出量最高,可达7.94 mg/g;在冲泡时间为40 min、冲泡温度为80℃、茶水比为1∶50(g/mL)时玫瑰茄花茶中总黄酮溶出效果最佳,溶出量可达58.77 mg/g。  相似文献   

4.
青砖茶加工过程品质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砖茶加工过程中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为青砖茶风味品质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砖茶发酵前、发酵后及成品为材料,比较分析样品水分、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茶黄素组分、粗纤维、黄酮、可溶性糖、可溶性果胶等含量变化。结果青砖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基本不变,控制在9%左右;纤维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成品达到(21.29±0.78)%;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儿茶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总量呈现下降趋势;黄酮含量总体较为稳定,为1.40%~1.83%;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基本稳定在1 mg/g左右;咖啡碱含量发酵后显著低于发酵前;氨基酸、茶多酚、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水溶性果胶均呈现下降后上升,但成品含量低于发酵前原料含量的趋势。结论青砖茶加工过程中不同生化成分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成品与原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粗涩味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各成分间含量更加协调,为青砖茶醇和风味品质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查不同海拔分布的庐山茶树资源品质成分的变化。方法 以庐山山脉300~1300m间的6处资源点(1248、993、984、855、755、394 m)野生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年生成熟叶片主要生化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儿茶素苦涩味指数(catechin astringent index, CAI)和儿茶素品质指数(catechin quality index, CQI)。结果 不同海拔高度庐山茶树群体资源水浸出物含量为45.00%~49.23%,茶多酚含量为16.55%~25.2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62%~4.20%,咖啡碱含量为3.00%~3.34%,儿茶素总量为156.17~205.75mg/g;茶多酚和咖啡碱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海拔855m处的茶样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9.23%),海拔993m的茶样儿茶素总量(156.17mg/g)明显低于其他海拔,且酯型儿茶素(ester type catechins, ETC)含量(118.00 mg/g)最低;随着海拔升高,茶样的酚氨比越小, CAI减小, CQ...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以龙井、碧螺春、安徽祁红和云南滇红4种茶叶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冲泡温度、次数对其茶汤中钾、钠、锰、铁、锌、铜、钙、镁8种元素含量及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茶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差异,且不同处理对茶叶中微量元素溶出率有显著差异,其溶出率以第一道茶汤最高(41.3%~92.9%),且元素溶出率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第三道茶汤溶出率只有0~34.9%.此外水温对K的溶出率影响不大,Na在100℃时溶出率最大:Mn在90℃时溶出率最大.绿茶中Fe、Cu在70℃时的溶出率最大,Zn、Ca、Mg在80℃时溶出率最大.而红茶中Fe、Zn、Cu、Ca、Mg在90℃时溶出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十二胺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铁和铬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十二胺盐(RNH2Cl)为萃取剂,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Cr3+与Fe3+。结果表明,在pH=2左右,采用10%RNH3Cl-10%正辛醇-正己烷萃取体系,Fe3+的萃取率达到99%,有效地分离了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Fe和Cr。并且以1mol·L-1的盐酸作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单级反萃率可以达到90%左右。针对试验中产生的两相乳化现象,破乳条件为:80℃、NaCl的浓度15g·L-1,两相在10min即可分层。  相似文献   

8.
四川黑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黑茶大生产工艺中的茶样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四川黑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及内含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茶样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茶红素、可溶性糖、粗纤维、原果胶的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均减少,其中原果胶含量降幅较大,为66.50%;水浸出物、咖啡碱、茶黄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茶褐素含量增幅较大,为194.29%;感官审评结果可知,四川黑茶成品样的感官品质次于蒸压样,表明四川黑茶仍需一定时间的后发酵过程来完成其品质的最终转化;从渥堆不同层次来看,堆表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堆中的粗纤维、原果胶、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渥堆过程随着翻堆的进行,堆表、堆中、堆底的茶坯重新调换位置,进行渥堆,最终使渥堆均匀,实现了四川黑茶品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选用新疆尉犁野生白麻叶,通过感官比较和方差分析,探讨粉碎处理对原料粒径分布、罗布麻叶茶汤感官指标、总黄酮溶出、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时筛网孔径对原料粒径分布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了罗布麻叶茶汤的感官指标、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溶出。原料粒径小于80目则茶汤口感变差,澄清度降低;原料粒径对茶汤中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溶出具有极显著影响,原料粒径在40目(0.38mm)到80目(0.18mm)间更有利于二者的溶出。  相似文献   

10.
比较不同浸提温度(40℃~80℃)对人参茶汤沉淀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在(40~50)℃时沉淀量显著增加,是人参茶汤沉淀形成的关键区域;人参茶汤中主要元素为K、Mg、Ca、Na,主要游离氨基酸为Glu、Phe、Lys、Arg;人参茶汤沉淀中主要元素为K、Mg、Ca,主要游离氨基酸为Glu、Phe、Lys、Arg、Pro;各化学成分沉淀率依次为:游离氨基酸总黄酮总皂苷粗蛋白元素;影响人参茶汤沉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K、Mg、Ca元素和Glu、Ser、Arg、Pro游离氨基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制备无酯儿茶素的工艺。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绿茶碎末为原料,用乙醇树脂法制备无酯儿茶素产品。先用80%乙醇,按照料液比1:20、浸提50min、温度70℃的浸提工艺对茶叶进行浸提,并在树脂筛选实验和柱效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动态吸附及解吸实验,优化动态吸附与解吸儿茶素的工艺条件。结果:在该浸提条件下,儿茶素的提取率为20.16%;筛选出聚酰胺树脂来纯化儿茶素,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流速1BV/h、料液浓度为20mg/mL;解吸流速为1BV/h,分别用1.2BV的水、1BV25%的乙醇以及1BV80%的乙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制得的无酯儿茶素其儿茶素总量≥80%、EGCG≥60%、CAF≤0.5%、得率≥7%。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无酯儿茶素完全符合无酯儿茶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酸性乙醇为溶剂,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对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温度75℃,料液比(m紫娟茶∶V溶剂)1∶74(g/mL),此条件下甲基化儿茶素质量浓度为26.7 mg/g,与验证值的相对误差为1.48%。结论:运用HPLC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3.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nman试验设计确定对果胶得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进一步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了柚子皮中果胶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酶法协同超声波辅助酸法提取柚子皮中果胶的最佳工艺为:酶用量1.7%、酶解时间70 min、料液比1:25 g/mL、提取液pH2.0、超声功率260 W、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柚子皮中果胶得率达27.01%±0.91%。故采用酶法协同超声波辅助酸法能有效地提高果胶得率。  相似文献   

14.
冯瑛  李洁  王旭捷  董昕阳  杨晓萍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8):160-164,176
采用内部沸腾法提取茶多酚,研究解吸剂(乙醇)浓度、解吸时间、解吸剂料液比、提取剂(热水)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六个因素对茶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优化茶多酚提取条件。与水提法进行比较,考察两种工艺对儿茶素组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沸腾法提取茶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50%的乙醇为解吸剂、室温解吸10 min、解吸剂料液比1:6 g/mL;再以水为提取剂、提取剂料液比1:110 g/mL、100℃提取10 min,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22.45%±0.11%。与水提法相比,内部沸腾法将茶多酚得率提高了11.53%,高温提取时间缩短近80%,减少了高温对茶多酚活性的破坏,保留了更多的表儿茶素,茶多酚抗氧化活性显著(P<0.05)增强,是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提取方法,具有较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相似文献   

15.
茉莉花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溶剂法浸提茉莉花茶中茶多酚,研究发现,相对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温度70℃,乙醇溶液浓度60%,提取次数1次,提取时间60min。在此浸提工艺下提取到茶多酚粗提物后用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得乙酸乙酯相过聚酰胺柱分离纯化,将得到的不同洗脱组分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现:30%乙醇洗脱组分含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最高,60%乙醇洗脱组分中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95%乙醇洗脱组分主要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继而对不同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得出:60%洗脱组分对油脂的抗氧化活性最高;30%洗脱组分与60%洗脱组分对DPPH自由基50%清除率的浓度分别为0.1723mg/ml、0.1693mg/ml。  相似文献   

16.
耿丽晶  周围  王佳  王军萍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117-120,123
果胶作为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添加剂,具有良好的胶凝化和稳定化作用。从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的芦荟中提取果胶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化妆品、医药等领域。本文对贮藏期间芦荟果胶含量态变化进行研究,并确定影响果胶粘度的因素,对芦荟果胶提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酸水解醇析法提取芦荟中的果胶,确定提取果胶醇析过程中的最优pH和温度,并明确贮藏0~60d芦荟中果胶含量,此外还确定各种影响因素对果胶成品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析过程中的最佳pH3.5,最佳温度为50℃。果胶成品的pH2.79(符合国标),甲氧基含量为8.518%,属于高甲氧基果胶。贮藏0~60d库拉索芦荟中的果胶含量在贮藏10d时达到峰值。而后果胶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且在20d之后明显下降。因此,最适宜芦荟果胶提取和加工的时间为0~20d。所得芦荟果胶粘度与温度、柠檬酸和氯化钠添加量呈负相关,而与果胶浓度和蔗糖添加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碱提酸沉法提取茶叶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绿茶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的方法提取茶叶蛋白质,以料液比、碱液浓度、温度、时间为考查因素,研究茶叶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提得的茶叶蛋白质进行了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碱提酸沉法提取茶叶蛋白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m/V),碱液浓度03 mol/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 h,连续提取两次,茶叶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用固相萃取预分离,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多酚的方法。茶叶中的多酚用80%乙醇超声震荡萃取,提取液用C18固相萃取小柱预分离,以WatersXterraTMRP18(1.0×50mm,2.5μm)色谱为固定相,1%的醋酸和甲醇梯度洗脱为流动相,在该条件下茶叶中主要的多酚在3.0min内可达到基线分离;用紫外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方法标准回收率为95%~103%,相对标准偏差为1.2%~1.6%。用该方法测定了几种茶叶样品中的多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Effect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ethanol concentration on epimerization and extractability of tea catechin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and epicatechin gallate (ECG) were partially epimerized into 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 and catechin gallate (CG), respectively, when tea catechins extract was heated in water solution at 100 °C for 2 h or dry tea was extracted in water at 100 °C. The epimerization of the catechins was inhibited if the tea catechins extract was heated as solid powder and the dry tea was extracted in 50% (v/v) ethanol or in water at 80 °C or below. When the dry tea was extracted in water, the extractability of catechi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xtraction temperature up to 100 °C,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catechins between 80 °C and 100 °C. When teas were extracted using ethanol solutions, the highest extractability of total catechins was obtained in 50% (v/v) ethanol for dry tea and in 75% (v/v) ethanol for fresh tea leaf.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l profiles of tea catechins in teas to be tested, dry tea should be extracted in 50% (v/v) ethanol for 10 min, while fresh tea leaf should be extracted in 75% (v/v) ethanol for 10 min. For commercial extraction, temperature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80 °C if water is used as the solvent. Copyright © 2007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