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述了含磷钢不同的冷轧压下率对其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压下率在70%左右时,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故最佳冷最佳冷轧压下率的变化范围确定为65%-75%。  相似文献   

2.
刘兴全  张永强 《首钢科技》2009,(4):15-18,35
采用某钢厂生产的低碳铝镇静钢进行了CSP流程SPCC钢板不同冷轧压下率的工业试验,研究了退火过程中冷轧压下率对冷轧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碳含量为0.043%的低碳铝镇静钢,试验条件下冷轧压下率对其力学性能和n影响不明显,对r影响则非常显著;冷轧压下率为75%时,可获得最大rm,综合力学性能也达到最佳;△r则随冷轧压下率的提高而单调减小;铁素体晶粒饼形度随冷轧压下率的提高而增加;冷轧压下率为75%时,{111}织构的强度明显高于冷轧压下率为60%时的对应值。  相似文献   

3.
冷轧压下率对低碳铝镇静钢冷轧板深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攀钢热轧板厂生产的低碳铝镇静钢热轧卷,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压下率对冷轧风板深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轧压下率对学性能和n值无明显影响,而对r值影响显著。对于含碳量0.059%的低碳铝镇静钢,获得最大r值的冷轧压下率为73%,而△r值随冷轧压下率的提高单调减小。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06A1P高强度深冲压汽车板的冷轧压下率、热处理加热速度和平整度试验。讨论了冷轧工艺与产品性能的关系,提出了冷轧压下率不应低于70%,退火时应采用慢加热速度,平整度必须按1%(O.8~1.2%)控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采用连续退火方式生产微碳深冲钢的工艺。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热轧卷取温度,冷轧压下率及退火温度对宝钢微碳深冲钢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实际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热轧卷取温度为730℃,冷轧压下率在75%,退火温度在830℃时,深冲板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轧向试样的塑性应变比r值可达到2.0,延伸率δ可达到48%。  相似文献   

6.
冷轧压下率对ELC—BH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压缩比固定条件下,冷轧压下率对ELC-BH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质上是热轧与冷轧变形分配所致,它的一定牙的增长有助于该板深冲性和塑性的改善,并且这种增长的限制归因于冷轧压下率影响深冲性的两种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冷轧工艺对SUS430铁素体不锈钢塑性应变比r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晓宁  张明华 《特殊钢》2003,24(5):41-43
试验分析了宝新不锈钢公司生产的SUS430(C≤0.12%,Cr16%~18%)铁素体不锈钢冷轧和退火工艺对塑性应变比r值的影响,该钢单次冷轧压下率80%或两道次轧制每道次压下率为60%时具有较高的r^-值,且随退火次数增加,钢的r^-值也增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60%~80%冷轧压下率对3.5 mm CSP热轧板轧制的1.4~0.7 mm冷轧深冲带钢力学性能、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轧压下率由60%提高至80%,冷轧带钢的再结晶开始温度由560℃降至520℃,成品带钢组织细化;当冷轧压下率为74.3%时,成品DQ级带钢的深冲性能最佳。随冷轧压下率提高,成品深冲带钢△r值逐渐减小,这与成品带钢中{112}〈110〉织构取向函数值f(g)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贾冬梅 《钢铁研究》2009,37(5):21-25
涟钢冷轧产品初检合格率与同类产品相比偏低,主要是屈强比偏高、伸长率低、冲压性能差等。针对这一问题,对热轧、冷轧以及退火平整等工艺参数对冷轧冲压板产品合格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热轧卷取温度、冷轧压下率、退火制度以及平整伸长率,可以将退火板卷的初检合格率提高到99.48%,满足冷轧冲压板批量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先行试验证明,对于酸溶铝高的一般取向硅钢,由于氮化铝的形成,抑制初次晶粒的能力加强,应配合较大的二次冷轧压下率。酸溶铝在0.016~0.032%范围时,二次冷轧压下率应控制在57~63%,而且第二次冷轧压下率随含铝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可获得磁性较好的取向硅钢。  相似文献   

11.
王栋 《四川冶金》2010,32(5):33-35
对77.5%冷轧变形量、0.9 mm板厚的Ti-IF钢板采用不同的轧制力进行平整。研究不同平整力下的晶粒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含铝TRIP钢在相同的热处理条件和不同冷轧压下率时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增加,材料组织细化,屈服强度连续升高;而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则由于晶粒细化以及TRIP效应,先升高后降低。冷轧压下率74%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带状组织的危害也有所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3.
 以低碳钢为实验原料,采用不同卷取温度和冷轧压下率进行工业实验,研究了卷取温度和冷轧压下率对深冲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取温度为570 ℃和600 ℃时,深冲板的组织为饼形晶粒;卷取温度为660 ℃和680 ℃时,深冲板的组织为等轴晶粒;卷取温度为600 ℃时,深冲板的综合性能最佳。压下率在75%时深冲板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rm为183,Δr为056。  相似文献   

14.
组织和织构是影响无取向硅钢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改善产品性能,研究了冷轧压下率(71.7%~87.0%)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轧压下率的增加,退火晶粒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增大;高斯和立方织构强度减弱,γ纤维织构增强,α纤维织构转变为较强的α*({ h, 1, 1}〈1/h, 1, 2〉)织构,并随冷轧压下率的增加而增强,同时其峰值逐渐向{111}面移动;工频铁损P1.5/50、高频铁损P1.0/400和磁极化强度J5000同时降低,屈服强度变化不大,表面硬度逐渐增加。当冷轧压下率由84.7%增至87.0%、厚度减至0.30 mm时,高频铁损降幅是工频铁损的11倍,表面硬度增幅变大。以上研究成果对硅钢减薄后织构及组织的优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W08Al深冲钢板的织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热模拟实验,冷轧实验,退火实验及ODF分析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W08Al深冲钢板的热变形织构,冷变形织构,再结晶退火织构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指出:为提高r值,在每一加工工艺中都需注重织构的控制。在W08Al钢板的大生产过程中,应适当提高终轧温度,避免不利织构的不正常发展,通过适当冷轧得到正常形变织构,再慢速升温退火进一步发展有利织构。  相似文献   

16.
赵建伟  张文康  苗晓 《钢铁》2012,47(11):69-72
 研究二次冷轧压下率对于硅的质量分数为3.0%的无取向硅钢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第二次冷轧压下率从0变化至16.7%时,铁损逐渐增加,磁感逐渐降低。当第二次冷轧压下率大于16.7%时,随压下率的增加,铁损逐渐减小,磁感逐渐增加。当第二次冷轧压下率大于38%时,二次冷轧法所能获得的磁性能明显优于一次冷轧法。  相似文献   

17.
方圆  莫志英  孙超凡  吴志国  刘伟  宋浩 《钢铁》2019,54(2):48-52
 为了开发二次冷轧镀锡板,采用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二次冷轧压下率对镀锡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二次冷轧压下率提高,试验钢的硬度和强度提高,各向异性增加,伸长率降低,当二次冷轧压下率为20%时可获得较高的硬度和伸长率的匹配。同时二次冷轧压下率对织构影响明显,当压下率为20%~40%时,α取向线中最高取向密度出现在{223}〈110〉~{445}〈110〉之间,可达到6.2,并且随变形量增加,γ取向线中{111}〈110〉取向密度逐渐从3.1降低到2.7,{111}〈112〉取向密度逐渐从4.9提高到5.3。  相似文献   

18.
 研究304奥氏体不锈钢薄板的硬度随冷轧变形量的变化规律,为奥氏体不锈钢薄板工业生产提供指导。同时,采用金相显微镜、维氏硬度测量、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变形量冷轧对304不锈钢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在室温对0.5mm厚退火板材进行冷轧,使冷轧变形量从10%增加到52%。结果表明,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是导致304不锈钢冷轧时产生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冷轧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当冷轧变形至40%时,304不锈钢的维氏硬度是未变形时的2.2倍,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分别增大到未变形时的4.2倍(880MPa)和1.8倍(1312MPa)。  相似文献   

19.
结合现场生产实际,通过在试验室对奥氏体不锈钢304黑皮卷直接进行压下率分别为10%,20%,30%的冷轧然后退火酸洗的试验,证明在退火酸洗工艺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在热轧后进行一定压下率的直接轧制,可以获得与传统No.1产品相比晶粒尺寸等级相同、表面粗糙度更低、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相近的2E产品,并且获得更大的热轧产品厚度范围,降低冷轧一个轧程后的产品厚度.因此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可以用2E产品替代No.1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