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涡旋压缩机涡旋盘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自行编制的涡旋压缩机涡旋盘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各种不同几何参数的涡旋压缩机静,动涡旋盘实际运转工况下进行变形分析,研究在工作压力和温度焉静,动涡旋盘的轴向和径向间隙变化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涡旋型线在涡旋膨胀机的优化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几何、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推导,缺乏对型线参数选取的深入研究。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参数进行优化选取。首先,建立了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啮合盘径和变基圆半径涡旋膨胀机膨胀比的数学模型;其次,分析了基圆变化系数对变基圆半径涡旋膨胀机性能的影响;最后,对变基圆半径涡旋型线的参数进行了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优化后得到在啮合盘径和膨胀比各自取得极值时基圆半径和基圆变化系数的取值,以及以啮合盘径和膨胀比为共同优化目标时基圆半径和基圆变化系数的非劣解集。研究结果可为涡旋膨胀机的型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屈宗长  卢郁葱 《流体工程》1997,25(11):51-54
运用优化设计技术,合理地确定了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气阀各种结构参数,为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空调热泵型涡旋压缩机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冬季采暖问题,针对冬季空调工况下压缩机单级压比增大的运行特性,以涡旋压缩机制热性能系数为热力学优化目标函数,确定了制冷剂循环系统中的最佳补气压力,优化了涡旋压缩机静涡旋盘上的中间补气口的几何位置和形状,使其具备了准双级压缩功能。将研发的热泵型电动涡旋压缩机安装于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利用空气焓差法对系统进行了制热、制冷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静涡旋盘结构优化后的热泵型电动涡旋压缩机,其制热和制冷能力可以满足5人座电动汽车司乘人员的冬季和夏季舒适性要求,并且具有较高的制热和制冷性能系数,从而提升了汽车空调系统热泵循环和制冷循环的热经济性,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双头涡旋齿涡旋压缩机气体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分析了整数圈数双头涡旋齿涡旋盘所受的切向力气体力、法向气体力、轴向气体力,提出了在任意曲轴转角下的各种气体力及各个工作腔容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对相同排气量的单、双头涡旋齿涡旋盘气体力比较得出:双头涡旋齿涡旋盘所产生的气体力大,是单头涡旋齿涡旋盘所受气体力的1.1—1.5倍;双头涡旋齿涡旋盘所受气体力的波动小,是单头涡旋齿涡旋盘气体力的波动的1/3-1/5。所以双头涡旋齿结构更适合排气量大的场合。通过分析整数圈数及非整数圈数的双头涡旋齿涡旋盘的几何关系,提出了非整数圈数双头涡旋齿涡旋盘的气体力模型。研究结果可在双头涡旋齿涡旋压缩机的设计和研究中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6.
涡旋压缩机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结构涡旋压缩机动盘的受力分析,讨论了旋转惯性力的平衡、气体力、十字环往复惯性力、密封力、倾覆力矩、动盘运行稳定性条件以及轴承负荷,系统地介绍了涡旋压缩机的动力计算。  相似文献   

7.
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驱动轴承内嵌于动涡旋齿中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几何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引入了涡旋型线始端展角和终端展角,使吸气容积、吸气角、排气容积、排气角、内容积比等几何参数计算式的应用更为方便,它不仅适用于涡旋型线为整数圈的情况,而且也适用于涡旋型线为非整数圈的情况。将动涡旋的驱动轴承安置于涡旋齿中,可以在结构设计上达到减少气体力和动涡旋离心惯性力对动涡旋产生的倾覆力矩的目的,从而改善了驱动轴承的受力状况。延长了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分形几何关于表面形貌的理论和等截面摩擦管内绝热流动的法诺流动模型,研究了通用型线涡旋压缩机泄漏量与啮合间隙的综合误差及粗糙表面分形维数的关系,为合理确定涡旋盘的加工精度,控制压缩机的泄漏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制冷涡旋压缩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经 《制冷》1998,(4):25-28
1概述涡旋压缩机在美国是在1988年被引入民用和商用制冷空调行业以及热泵产品,在欧洲则是在1990年。在这个领域里,谷轮公司至今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超过800万台,并在设计和生产上不断的改进,从而使涡旋压缩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不断的提高。涡旋压缩机具...  相似文献   

10.
从几个基本方面讨论了涡圈基本几何参数的选择问题以及涡圈的设计计算步骤;分析了动涡盘防自转机构的强度计算特点以及涡盘结构特征参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渐开线型涡旋盘为例,研究其涡旋型线方程,利用UG参数化特征建模技术,将其转换为表达式方程,对基圆渐开线型涡旋盘进行三维造型。通过各参数之间的关联和约束,实现整体参数的自动更新,为渐开线型涡旋盘的参数化建模提供模型,为复杂曲线的设计和建模提供指导和借鉴,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降低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排气孔处气体流动变化产生的流动损失问题,对排气孔结构进行优化,以期降低流动损失并提高排气压力。通过三维动网格模型对不同排气孔结构的涡旋压缩机排气过程进行瞬态仿真,发现腰果形排气孔更大的截面积使其拥有更好的开启特性,可有效降低排气损失,提高排气稳定性。在对腰果形排气孔采取进一步扩压式优化后,发现其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排气速度并提高排气压力。  相似文献   

13.
王建吉  刘涛 《制冷学报》2020,41(5):144-152
本文对无油涡旋压缩机涡旋齿齿顶密封结构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径向组合密封结构,利用几何和工程流体力学的方法,推导出基圆渐开线无油涡旋压缩机齿顶光滑间隙密封、齿顶迷宫密封、齿顶组合密封泄漏量的算法,建立了无油涡旋压缩机相邻压缩腔实验台,分别测量了3种密封结构在相同压差条件下的气体泄漏量,并研究了无油涡旋压缩机动涡旋盘转速对泄漏量的影响。对比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可得: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近,光滑密封与迷宫密封泄漏量随压差的增大而增大,而组合密封泄漏量与压差成反比,但密封条磨损量增加。迷宫密封泄漏量实测值约为光滑密封实测值的80%,组合密封泄漏量实测值约为光滑密封实测值的63%,且3种密封结构的径向泄漏量随动涡旋盘转速的提高而降低,当动涡旋盘转速超过4 000 m/s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4.
杨广衍  滕普光  张鹏  郭海洋 《真空》2006,43(4):19-22
本文总结了涡旋真空泵的工作原理、设计原则与经验、制造要点和使用注意事项;介绍了涡旋真空泵的设计与加工方法;讨论了涡旋盘的加工、密封的设计与选择、间隙的确定以及泵体的动平衡等问题并阐明这些问题是影响泵性能指标的几个重要因素;同时指出了涡旋真空泵使用的几个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发展,陈列柜的使用越来越多,本文对目前陈列柜中常用的SANYO半封闭压缩机、CPELAND半封闭压缩机、COPELAND全封闭涡旋压缩机及Bitzer半封闭压缩机的制冷量、输入功率、COP等性能进行对比,为陈列柜中压缩机的选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晶焦化公司建设时期,将盘式连续干燥器成功应用于硫铵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经过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改进盘干系统,实现前推、后拉式下料方式,为其他同行业提供了优化改进盘干系统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武秋敏  徐磊  袁方  武吉梅 《包装工程》2021,42(5):187-192
目的 研究压电驱动器结构参数对其驱动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为进一步研究压电喷墨的喷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 总结近年来压电喷墨印刷技术的研究现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压电驱动器的数值模型,分析压电薄膜PZT、SiO2振动板和Parylene保护层这3个部分的结构尺寸对压电驱动器位移的影响规律,并且利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压电驱动器主要部件的最优尺寸.结果 压电驱动器的结构尺寸对其振幅有较大影响,不同的结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压电驱动器位移.在压电薄膜与振动板宽度之比为0.7,振动板宽度为140μm,保护层厚度为0.7μm,振动板厚度为0.9μm,压电薄膜厚度为1μm时,驱动器位移达到最大.结论 通过对压电驱动器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可使驱动器位移达到最大,从而使其驱动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锁紧块结构单一,且对孔轴的配合精度要求高,这对使用和加工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现有常规锁紧结构进行优化,以达到宽裕的配合精度和轻量化产品。首先通过拓扑优化,然后根据优化结果和设计经验进行结构的形状优化,再进行尺寸优化,得到最优尺寸参数,最后通过疲劳分析进行校核。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模块的重量减轻38%,使用同样锁紧力作用下,检测点P点的变形量是原变形量的2.24倍,达到轻量化设计和宽裕的配合精度,同时5年工况环境可以满足使用。说明使用拓扑优化可以实现产品初期设计和产品的轻量化设计,仿真可完成具体的尺寸参数优化和疲劳强度校核。  相似文献   

19.
全球半导体、薄膜等新兴行业的生产制造要求对真空泵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以高度集成、高效节能、简洁紧凑为代表的创新设计理念取代传统设计要求,是目前真空干泵产品设计的主要趋势。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多腔式涡旋结构为代表的新型结构,与传统涡旋真空泵结构不同,通过多涡旋的集成创新设计,得到多腔涡旋优化结构,具有高集成性和紧凑性的特点。论文以并联式涡旋盘结构展开讨论,基于涡旋啮合原理,分别建立了各涡旋转子的型线方程,通过分析抽气理论数学模型,对比了相同尺寸下,新型多腔结构与传统单腔结构的抽速、热变形、气体载荷分布等性能参数。以四腔结构为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并联式新型多腔涡旋结构在提高抽速和获得均匀的气体载荷分布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相同的外形参数下,抽速提高了48.95%,密封线长度减小了41.62%,且在相同的进排气口压强下,四腔涡旋盘最大变形量仅为单腔结构的51.22%。  相似文献   

20.
杨育民  乔宗亮 《流体工程》1993,21(10):44-48
系统地分析了涡旋压缩机整个润滑系统的特性,建立了润滑系统整体的模型。该模型可用来确定最佳的关键设计参数,保证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并且,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