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磁性壳聚糖微球吸附马铃薯淀粉废水中蛋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分子絮凝结合磁分离技术对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回收蛋白进行初步研究。采用反向悬浮交联法制备得到磁性壳聚糖微球,用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形貌观察,并研究了该微球对马铃薯淀粉废水中蛋白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合成的磁性微球外表呈球形,粒径为20~50μm;当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磁性壳聚糖用量为2mg/mL(磁性壳聚糖微球:马铃薯蛋白=4:1),吸附时间为30min,温度为45℃,pH为7·0时,吸附率最高,达到80%。该研究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综合处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贺宝元  南波  孙帅 《印染》2014,40(13):5-8,22
以明胶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径分析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pH值、吸附时间、温度、明胶微球用量、振荡速率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阳离子蓝X-FRL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钠后,明胶微球的吸附脱色能力下降。优化的吸附工艺为:pH值7~8,温度30℃,时间70 min,明胶微球0.6 g/L,振荡速率150 r/min。0.1 g/L阳离子蓝XFRL染液经该工艺处理后的脱色率可达98.7%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苦荞麦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方法:正交实验法优化交联淀粉微球的最佳工艺,红外、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结果:制备苦荞麦淀粉微球的最佳条件为:5%苦荞麦淀粉、0.9gSpan60、3mL环氧氯丙烷、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为4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淀粉微球近似球状,球体表面粗糙,结构呈多孔立体网络结构,平均粒径为32μm;其对次甲基蓝的吸附量为3.78mg/g。结论:苦荞麦淀粉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缓释性能,可应用于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4.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在反相悬浮体系中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CSM)为载体。研究淀粉微球对Fe2+ 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及其吸附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淀粉微球对Fe2+ 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 等温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相关性较好。在室温条件下,pH 值为4.5,对Fe2+ 的吸附时间为60min,最大吸附量为0.866mmol/g,得出吸附速率方程,吸附Fe2+ 后微球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明胶复合微球,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吸附剂粒径均匀,大小在20μm左右。研究复合微球对水体中六价铬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变化、吸附时间、温度、吸附剂用量、振荡速率、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容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吸附条件下:pH值3-4,温度35℃,时间110min,吸附剂用量2g/L,振荡速率170r/min,对0.1g/L浓度的六价铬溶液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7.6%左右。  相似文献   

6.
采用乳化法制备明胶微球,利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形态表征,研究了明胶微球对不同种类多酚的吸附及解吸附作用,考察了明胶微球的重复使用率。结果表明:在pH 3.5、35 ℃条件下吸附120 min时,明胶微球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安石榴苷和原花青素表现出良好的吸附作用,而对绿原酸吸附能力弱。用蒸馏水80 ℃处理120 min,微球上吸附的多酚可较好地解吸附。当微球多酚质量比为5∶1时,除绿原酸外,其他多酚的吸附率约54%~78%、单位明胶微球多酚吸附值约107~156 μg/mg、解吸率约60%~75%。明胶微球重复利用5 次后对EGCG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仍然可达55%以上,但重复利用8 次后微球吸附性能急剧下降。因此,明胶微球在食品中多酚的去除和回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玉米多孔淀粉为载体,采用蒸发溶剂法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玉米多孔淀粉微球,优化姜黄素和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条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仪和差示扫描分析仪等表征手段对负载姜黄素的多孔淀粉微球进行了详细的理化性质分析;并对微球的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姜黄素与多孔淀粉质量比为1∶2.50时,制备的微球其载药量为(35.22±0.46)%、包封率为(90.70±0.12)%时,能显著提高姜黄素的体外释放速率。多种表征结果表明姜黄素被吸附进入到多孔淀粉的孔隙结构,在孔道内多呈无定型态或极细小的微晶态分布。姜黄素经吸附和负载,不仅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而且也为促进难溶性的姜黄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乳液聚合法制备壳聚糖/明胶微球,可作为染液废水吸附剂.扫描电镜显示,微球粒径均匀,平均约20 μm;红外光谱数据则证明壳聚糖、明胶与戊二醛之间发生了交联.复合微球对染液中酸性红337的吸附性能试验表明,当染料质量浓度0.5 g/L,复合微球质量浓度0.5 g/L时,吸附率可达到98%;复合微球吸附的最佳条件是:pH值2~3,吸附时间100 min,温度30℃.  相似文献   

9.
交联玉米淀粉微球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交联玉米淀粉微球(CSMs),运用红外、X射线衍射仪、电镜、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测定淀粉及淀粉微球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后pH值与Zeta电位,研究两者吸附性差异。实验表明,合成淀粉微球大小均一、结构致密、表面粗糙、孔隙发育良好,粒径在30μm以下微球占83%;与淀粉相比,随交联度增加,淀粉微球溶解度、溶胀度下降,吸水量增加,淀粉微球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存在比淀粉更强吸附作用,可作为一种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10.
以β-环糊精和单宁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溶解、交联、反相悬浮成球等步骤,制得聚β-环糊精/单宁复合微球,用于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通过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微球进行表征,证明单宁成功与β-环糊精交联。考察pH对微球Zeta电位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2~12时,复合微球表面电荷由正变为负,这一变化有利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在中性pH条件下,β-环糊精空腔与单宁酚羟基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复合微球与亚甲基蓝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吸附率为84.2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化学吸附;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较好,亚甲基蓝与复合微球的作用是多层的不均一作用,这与静电引力、氢键及包结多重影响有关,最大吸附量达到635.41mg/g。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性能,大大提高了2种单体在工业废水吸附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大米多孔磷酸酯淀粉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多孔淀粉进行磷酸酯化改性处理,使其既具有磷酸酯淀粉的特性,又具有多孔淀粉的吸附性质.以自制的大米多孔淀粉为原料,三聚磷酸钠为酯化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经SAS软件分析,确定了制备大米多孔磷酸酯淀粉的最佳条件,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磷酸盐用量4%、温度150℃、时间150 min、pH 6是合成大米多孔磷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此法制得的大米多孔磷酸酯淀粉取代度为0.09,并且通过SEM观察验证它仍然具有大米多孔淀粉的完整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酶法制备大米多孔淀粉,研究以其作为药物载体吸附VB2的性能,建立一种荧光法测定大米多孔淀粉吸附VB2的方法,分别考察温度、吸附时间、pH对多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多孔淀粉对VB2的最佳吸附条件:温度20℃,时间60 min,pH4.00。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粒度分布、吸附能力等指标对复合物进行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y,DSC)和水溶性分析其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及体外模拟胃液(SGF)和肠液(SIF)环境研究其释放特性。比较SEM、FTIR结果,可以看出姜黄素被吸附在多孔中并表现为化学吸附。姜黄素以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吸附,0.4wt%的负载量实现了最高的吸附能力(3.67 mg/g),吸附后样品呈淡黄色,水溶性大大提高,保留大部分抗氧化能力,体外SGF和SIF中表明具有缓释效果。该研究成功制备马铃薯多孔淀粉-姜黄素复合物,且有望扩大姜黄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每年生产玉米几千万吨,由于玉米的食用品质差,库存积压严重,成为粮食流通体系中的一大难题。研究玉米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提高玉米资源的利用率迫在眉睫。以玉米为原料,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玉米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是玉米的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产品之一,多孔淀粉作为一种新型的变性淀粉,其研究和应用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孔淀粉是指表面布满许多小孔的特殊淀  相似文献   

15.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湿热工艺条件为含水量30%、处理时间6h、处理温度110℃,多孔淀粉的比容积、溶解度、...  相似文献   

16.
淀粉类吸附剂--多孔淀粉与环糊精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制备方法、成孔机理、吸附作用和吸附机理等方面对多孔淀粉与环糊精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论述了两者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显示出多孔淀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咖啡因-淀粉微胶囊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究以淀粉为壁材包埋水溶性咖啡因的可行性。以膨胀淀粉、多孔淀粉、颗粒态V型结晶淀粉为包埋壁材,对咖啡因进行吸附和包埋,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紫外光谱对微胶囊进行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颗粒态V型结晶淀粉制备的微胶囊对咖啡因的包埋量和包埋效率最高,分别为45.89 mg/g和65.27%;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膨胀淀粉和多孔淀粉制备的微胶囊与原淀粉形态相似,而V型结晶淀粉制备的微胶囊呈不规则块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淀粉和咖啡因之间未形成新的V型峰;紫外光谱结果显示,3种微胶囊均在275.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表明咖啡因的包埋成功。3种淀粉壁材主要通过淀粉大分子对咖啡因分子进行物理截留,而多孔淀粉的多孔结构对咖啡因分子的吸附和包埋贡献不显著。3种淀粉壁材均可用于包埋水溶性咖啡因,拓展了咖啡因在食品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多孔淀粉研究Ⅱ淀粉开孔后的物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玉米和籼米淀粉在形成多孔结构后的物性变化,发现淀粉开孔后,除了吸油率提高,堆积密度下降以外;平均粒径降低;比表面积增大;糊化性能基本与原淀粉一致,糊化温度、吸热焓没有明显变化,但糊化温度范围变窄;多孔淀粉基本仍保持原淀粉的结晶形态,但结晶度下降;另外,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这些特性数据的获得将有助于有效应用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19.
Porous corn starch from glucoamylase hydrolysis of native corn starch was examined before and after cross-linking, acid hydrolysis and dry ball milling. Cross-linking doe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crystallinity, water absorption or gelatinisation properties but acid hydrolysis at 60°C increases, proportionately, crystallinity and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and decreases moisture adsorption at humidities less than 80%, in comparison to untreated porous corn starch. Highly crystalline porous starch has a fragile granule structure. Ball milling destroys crystallinity in both normal, porous, and cross-linked or partially hydrolyzed starches. Particle sizes of 1–2m are obtained by milling dry starches for 48 h. Water absorption for milled starches is more than 200% (weight water/weight starch d.b.). Viscosities of these produc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high temperatures. Products formed stable gels in 25–30% dispersions in cold water.  相似文献   

20.
探讨以改性多孔淀粉为基材,吸附辣椒红素制备粉末辣椒红素的工艺条件,研究包括温度、光线等因素对粉末辣椒红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改性多孔淀粉吸附辣椒红素(吸附率88.2%)制备的粉末辣椒红素,色泽、手感满足要求,高温、光照对其影响减小,抗氧化性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