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大港油区板北地区为例对重力流沉积油藏沉积和砂体分布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油藏注采方式研究,总结了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同时针对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其受控因素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油藏挖潜开发对策,实践表明,所提开发策略可明显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3.
油藏描述的核心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流动单元是岩石物理特征的综合,反映了沉积、成岩、构造对岩石孔隙结构的综合影响,同一流动单元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和相同(似)的流动特征;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是根据Kozeny—Carman方程,通过流动层段指数定量判定流动单元,给出了流动单元的研究步骤;划分、研究流动单元是将地质与工程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提高了油藏描述的精度;介绍了流动单元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油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的概念,研究了3各类型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大小不仅与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有关,而且与沉积旋回有关。同时指出,要提高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采效果,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蒸汽带过早突破,提高蒸汽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5.
三塘湖盆地裂缝油藏非均质特征及成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宏宇 《吐哈油气》2003,8(4):310-313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油藏多为“自生自储”裂缝型油藏,油藏样品的实验分析揭示了油藏宏观、微观两种尺度上的“有机质”非均质性表现;通过对油藏非均质性表现的成因分析,认为该类裂缝型油藏的有效油气储存空问主要是各级裂缝及毗邻基质孔隙;结合油藏特殊构造、沉积、成岩演化及烃源岩生烃演化等地质条件,探讨了该类“自生自储”裂缝油藏的油气聚集、成藏机制-“源内排烃”模式。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垂向上不同的沉积环境,由于水动力特征及沉积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垂向韵律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平面上砂体内渗透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分流河道微相表现出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而漫溢相的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油田的中、后期开发效果,就要做好油藏地质工作中的细分沉积相研究。提出了细分沉积相研究的新方法,以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其储层构造、沉积特征、测井数据、储层非均质等研究资料,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储层随机建模的三雏可视化技术对油藏构造、沉积微相和油藏属性建立三维模型,并由此对该区域沉积微相划分等地质工作进行验证和修改,建立起符合本研究区储层性质的沉积微相和物性分布,为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林仕春 《石油仪器》2008,22(1):75-77
针对海拉尔盆地地质特点,采用地震-地质-油藏-经济等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方式,实现储层建模与生产动态的有机结合,利用动态分析与数值模拟技术,对地质研究中沉积微相、水体规模、断层封闭性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认识,揭示了海拉尔复杂断块油藏的非均质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内部剩余油的分布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可控自聚集胶体颗粒(CSA胶粒)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窜流通道的封堵能力及其注入量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人造均质柱状岩心和非均质板状岩心开展调堵-水驱渗流实验和调堵-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依靠自主研发的边底水油藏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装置,实现了室内实验对目标油藏实际开发动态特征的相似性模拟,明确了CSA胶粒...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分子量与驱油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大庆油田油层非均质特点出发,设计并制作了渗透率迹异系数为0.68的非均质油层物理模型,通过三种不同分子量聚合物在该物理模型上的驱油实验,证实了聚合物分子量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将为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最佳分子量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含油气饱和度计算方法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根据油、气、水在孔、洞、缝非均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和不同测井方法的探测特性,建立了储层的原始地层流体模型、钻井液侵入模型和测井响应的数理模型,从而研制了相应的流体饱和度计算方法及储层含流体性质判别方法。将以上模型及判别方法应用于空隙空间结构极其复杂的裂缝-溶洞型储层,分别计算出了束缚水饱和度、自由水饱和度、封存水饱和度、自由烃饱和度和不可动烃饱和度,从而在油、水分布关系十分复杂的井剖面中不仅能较准确地判别出地层流体性质,而且可以解释和预测油、水的产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现代精细油藏描述是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主要应用三维地震、钻井取心、测井、开发等综合资料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物性、油气水分布、沉积微相研究和石油地质储量计算.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需要进一步描述井间储层展布和非均质的变化,这就需要井间地震技术来满足开发要求.樊124块在利用常规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应用井间地震资料和解释技术描述储层井间变化、微构造、低序级断层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Ǿ��������صIJ⾮������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复杂的非均质油气藏,必须发展一套三维空间的储层评价技术来了解储层在纵、径向上和不同方位上储集性能的变化。首先以井为基础,研究井壁附近非均质油气藏储导的裂缝特征,用DSI测井研究速度各向异性,DSI所测快、慢横波的时差和能量综合地反映了地层速度的各向异性。第二,裂缝的分布虽然千变万化,但它总要受到一定地质规律的控制,因此用测井资料对这些因素进行较准确的描述后,就可推测裂缝的横向展布,对现代构造应力的研究有助于对裂缝宏观展布状况的预测。第三,为了提高油气勘探的,要求尽量准确地搞清非均质油气藏的形态、厚度、物性、地层流体等性质在横向上的变化,从单井测井资料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测井必须与地质、垂直地震测井、地面地震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四川这种严重非均质的油气藏,要搞好储层识别和评价工作,测 井资料除采集三电阻率、三孔隙度之外,还应采集电阻率成像和包含有横波、斯通利波信息的声波资料,这样才能保证更准确、全面地描述非均质油气藏的各项特征,这也是四川测井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军  柳红春 《断块油气田》2000,7(4):20-22,40
讨论卫81块的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和储层渗流特征。通过研究卫81块的沉积微相,确定出该块的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勾绘出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分区图。储层非均质性研究,通过统计计算非均质参数分别表征出81块的层间、层内、平面及孔隙非均质性。储层渗流特征研究以储层润湿性和相渗曲线为基础,得出卫81块束缚水饱和度及残余油饱和度值较大的结论。卫81块储层地质特征研究为治理方案的编制打下基础,最终改善了卫81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综合研究还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雷口坡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步伐。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研究表明:①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集岩主要以藻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细粉晶云岩为主,粒间孔、晶间孔和生物格架孔是主要的孔隙空间,储层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②沉积相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着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的发育,其中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的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是孔隙规模保持和次生孔隙形成的主控因素,而中三叠世末期的表生岩溶作用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埋藏期有机酸的溶蚀作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AD油田位于伊拉克中南部,上白垩统Khasib组是其重要的含油层系。Kh2段是Khasib组的主力产层,发育大量生物扰动构造,强烈的储层非均质性制约了油田的注水开发进程。为明确生物扰动与Kh2段储层非均质性的相关性及成因联系,基于岩心、显微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点渗透率测试,通过岩相学、遗迹学及储层地质学研究方法,开展遗迹学特征与非均质性特征、类型及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Kh2段主要发育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PalaeophycusThalassinoides?Rhizocorallium?Planolites 4类遗迹组构,分别对应中缓坡固底底质颗粒滩、松散底质颗粒滩、绿藻滩/滩间以及外缓坡沉积。生物扰动造成不同环境沉积储层的非均质性,潜穴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含油性能等较基质得到改善。生物扰动造成潜穴与基质的组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叠加胶结、溶蚀、压实等差异性成岩改造作用后,进而形成3种储层非均质性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遗迹组构、成岩作用等因素。生物扰动与沉积、成岩协同控制Kh2段多尺度的强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8.
颗粒碳酸盐岩测井相及其对滩相储层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滩相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的优劣严格受沉积微相和微古地貌起伏所控制,而测井相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由台地内次一级古地形起伏控制的沉积分异作用。以四川盆地中部磨溪气田为例,分析了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嘉二2亚段A层的测井相类型、特征及测井相分布,指出自然伽玛曲线形态呈箱型、钟型+漏斗型的地区是强水动力条件下滩核微相的测井响应,反映古地形相对高处,储层发育好;而曲线形态呈指型和尖峰型的地区则为滩间洼地或滩缘微相的响应特征,反映古地貌相对较低,储层发育差,认为颗粒碳酸盐岩测井相研究是准确解释标志层岩性的重要手段,而解释成果则是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和沉积期微地貌 恢复研究的必要依据,也是碳酸盐岩隐蔽滩相薄储层预测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吉林油田分公司低阻、低渗、高饱和油藏的储层油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本区构造平缓,属保康水系所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砂体类型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和远砂坝砂体为主,砂岩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砂体横向上连通性好,纵向上砂层较多,属层状构造油气藏.该区青一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属低-特低渗孔隙性储层,而且具有亲水性.以上诸特点使得各储层内均表现油气水混相存在特征,油气水平面展布特征表现了受构造控制的明显因素,高部位高产气,低含水,产油中等;低部位高含水,低产气,产油低;腰部位产油高.产能状况与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参数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眼球状灰岩在盆内广泛分布,以“眼球灰岩”与“眼皮灰岩”的快速交替发育为特征。近年来,借鉴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思路,四川盆地各地区天然气勘探在茅一段相继取得大的突破,钻采成果表明,泥灰岩(眼皮灰岩)储层含气性较好,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长期以来,茅一段被认为是一套良好的烃源岩,忽视了其作为非常规储层的巨大价值。基于四川盆地中部合川—潼南地区2口最新钻井资料以及对周边野外露头观测,对茅一段泥灰岩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茅一段泥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孔隙以中孔为主,孔隙间连通性中等;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有机质热成熟度高,生烃条件好,为一套具有自生自储成藏特征的非常规碳酸盐岩储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泥灰岩储层评价标准,并对泥灰岩储层进行初步评价,认为茅一段泥灰岩普遍满足储层成藏的基本条件,部分满足有利储层形成条件,具有进一步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