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6)
目的:配合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力求通过常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探求打造创新品牌的途径;有目标,有基础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衍生品市场。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阶段性研究,第一阶段是常州地域特点分析阶段;第二阶段是运河文化的形成与特点;第三阶段是常州文化元素提取分析与研究。结语:深入研究运河文化的历史与内涵扎实做好民艺技术,将衍生的"再生"力量发展为国际文化元素符号,使其推向国际市场,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2.
“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乃当今的一股思潮,在经济、金融、科技的发展方面还较易为人们所理解,但就“文化全球化”而言,从任何意义上都是不能成立的,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可能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冲突与妥协,互动对话的结果,论文指出本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从3个层次上去理解传统“本土文化”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以用于今天的实践,并以两个建筑实例作为对“创造性转化”的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9)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精神财富,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构建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班级文化,是现代班级管理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二小学致力打造"易学、共荣"的学校文化品牌,优化内部管理,唱响"荣"之歌。文章结合自身班级管理实践,探讨基于"易学、共荣"理念下的小学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融合、和谐、和睦、平和之意。继承中国“和”文化的传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和”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论文聚焦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对上海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提出面向2040的“文化+”战略,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对文化及全球城市内涵的解读,认为文化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确立全球城市地位与形象的关键战略.回顾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基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转型需求,提出以“文化+”战略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战略强调文化发展的全局性、开放性、宽视野和预见性,统筹城市发展各要素、各系统,为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和平台,并以文化来引领和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功能、塑造城市风貌、优化人居环境、推进治理创新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生态环境、弘扬岭南文化、延续城市记忆、提升产业层级,荔湾区加快推进荔枝湾景现休闲文化区建设。2010年4月起对荔枝湾路揭盖复涌,对周围的传统文化建筑如文塔、西关大屋、岭南博物馆群加以整饰保护,重建岭南因林之冠的“海山仙馆”和“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江河美景。  相似文献   

7.
文化一般说来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文化即文明,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文化的发展。这个定义太广泛,也难于区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更难于理解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岂不是高楼大厦股票钱币是文化?这一说法因为太广泛而不被人接受。另一个定义是狭义的,认为文化仅指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唱歌跳舞。这一定义太狭,难道说民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窑”字与“窑洞”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探析,并结合实例解读了“窑”字与“窑洞”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中国古建筑唤回它应有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相似文献   

9.
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程芳欣  田涛 《规划师》2012,28(5):106-109
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运用同构与演绎的方法,对博物馆的职能与开发运作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泛博物馆"的概念及文化体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对其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体系的空间结构,从而提出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对"泛博物馆"文化体系的构建作出了探讨并提供了切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
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底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根基坚实、特色鲜明,兼容并蓄、深远浩博。不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内容上,中华传统文化从未间断,延续至今,不论从对内的包容性、对外的开放性,还是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性而言,又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首先要能够用正确的眼光认识、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其次要探索其新型的接受和传播方式,最后,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有效方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