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群网络不仅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创新主体间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网络的动态演化已成为加速资源型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高效流通,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构建资源型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模型,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展特征以及演化趋势,为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以2009—2018年哈长城市群11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构建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哈长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呈逐渐增长趋势,但哈长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现阶段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网络密度不高;城市群网络中心性呈现出极化特征,个别城市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小团体现象突出。城市群网络点入度和点出度分别在1%和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但结构洞指数与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之间无相关关系。哈长城市群需要优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增强哈尔滨市、长春市两大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增长极带动作用,促使区域内形成复杂的网络;加快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建立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增强各节点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合作联系,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吴姣  刘润  黄敏 《资源与产业》2022,24(1):73-85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的传导区,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探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域,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长江中游整体、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外部以及市域多个尺度,定量测度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GeoDa软件对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检验。研究表明:1)长江中游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耦合度始终保持在拮抗阶段,协调度从初级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2017年长江中游整体协调度为0.53;2)长江中游4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2017年,除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度达到0.6,进入中度协调之外,其余城市群仍为初级协调,各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协调度为0.57~0.62,差异较小;3)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具有空间差异,中心城市有先发展优势;4)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地方发展是长江中游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5)协调度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湖北,高高集聚区主要在江淮城市圈东部,低低集聚区逐渐减少至零。长江中游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实现长江中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扬子江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下游重要门户地区,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龙头引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生态走廊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落实长江大保护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聚焦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得出: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工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的碳排放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城市;2)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大致经历了扩张连接、强脱钩以及弱脱钩3个阶段,整体上脱钩水平逐渐提高,但稳定性不高,各城市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水平差异较大,但在逐步优化中;3)从驱动因素看,碳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脱钩水平有促进作用,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区域经济比重和能源结构则相反。基于此,论文提出加强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探索构建全域碳权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议,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工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双核型城市群是我国城市群构建发展中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借鉴协同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构建双核型城市群复合系统,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11-2017年面板数据,以我国东部4个双核型城市群为案例,测度各城市群中心城市子系统有序度、港口城市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为此类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4个双核型城市群复合系统协同度皆呈现增长趋势,在统计期末进入良好的协同发展状态,并表现出“高低低高”的特点;2)中心城市子系统和港口城市子系统有序度表现出同步增长态势;3)各中心城市子系统经历了一个无序发展到有序协同的历程,有序度不断提升,但有序度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2011-2017年北方中心城市有序度提升势头整体优于南方中心城市;4)各港口城市子系统有序度的提高在统计期期末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低低高”态势,总体状况不及中心城市子系统。  相似文献   

5.
扬子江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下游重要门户地区,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龙头引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生态走廊对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和落实长江大保护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聚焦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研究得出:1)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工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南京市和苏州市的碳排放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城市;2)扬子江城市群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大致经历了扩张连接、强脱钩以及弱脱钩3个阶段,整体上脱钩水平逐渐提高,但稳定性不高,各城市工业能源碳排放脱钩水平差异较大,但在逐步优化中;3)从驱动因素看,碳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脱钩水平有促进作用,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区域经济比重和能源结构则相反。基于此,论文提出加强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探索构建全域碳权交易市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议,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工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呼包鄂城市群经济联系不仅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呼包鄂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呼包鄂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并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内部凝聚子群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呼包鄂城市群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且趋于复杂化,相较于发达城市群网络密度并不高,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不对称、不均衡性,但城市群内部各成员间直接联系逐步提升,能够摆脱地域限制组成凝聚子群。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黑龙江省及所属城市为例,构建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7—2018年黑龙江省及各地市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及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以此为基础,以耦合协调度为别解释变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各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经济系统指标回归系数高于生态环境系统回归系数,正向指标对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指标的影响程度。需要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因地适宜实施激励型环境规制,注重两种规制手段“关联效应”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论文首先以京津冀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数据样本,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弱后强的态势,2011—2015年耦合协调度明显下降,2015年之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则明显回升,其中,耦合度持续上升,耦合情况向好及以上的城市占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数量的84%以上;2)协调度时空格局基本未变,除北京协调度始终保持高位以外,沧州、天津、唐山、秦皇岛四个城市始终处于第二梯队;3)从高质量发展空间演变格局来看,北京、天津和廊坊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整体呈现出从中心向东南外围辐射,且从东南向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正的全局自相关,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地理上往往更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以及居民生存环境的适宜度好坏的重要指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及时、准确地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有着重要意义,是城市区域规划、生态管理和保护的基础。选取2014、2017、2019年的Landsat8遥感影像,利用湿度、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来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钟祥市近5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2019年钟祥市的城市生态变化幅度较小,在5年间,生态质量经历了先小幅上升、再小幅下降的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四个指标中,代表植被指数的指标对于生态指数的贡献度最大,说明钟祥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覆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受损村庄搬迁安置在我国干旱半干旱采煤矿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由于地形复杂、水源有限、风沙侵袭等原因,干旱半干旱矿区宜居场所其实十分有限,因此搬迁安置前必须进行矿区村庄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以辅助搬迁决策。本文以大同南郊采煤矿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分析,构建了以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生产条件为评价因素的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等级-分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对矿区103个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宜居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人居环境极差、较差、较好、好的村庄分别有51个、20个、8个、24个。与矿区破坏实际情况对比的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模型有效,可用于辅助干旱半干旱采煤矿区的村庄搬迁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