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硫酸介质中含硫氨基酸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化学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法研究L-甲硫氨酸、L-胱氨酸及L-半胱氨酸在1 mol/L H_2SO_4体系中的缓蚀性能和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在0.1 mmol/L~0.1 mol/L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L-甲硫氨酸和L-半胱氨酸的缓蚀效率均增大,而L-胱氨酸的缓蚀效率存在~个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过程。这三种氰基酸在...  相似文献   

2.
采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方法,研究了CT80连续油管钢在不同温度(20,40,60,80℃)的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CT80钢的开路电位呈现先负移后正移的趋势,在60℃时达到最小;CT80钢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60℃时具有最大的自腐蚀电流密度,腐蚀速率最大;CT80钢的极化电阻随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60℃时极化电阻最小,相应的腐蚀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电位极化(PDS)、电化学阻抗谱(EIS)、电容测量以及阵列电极等技术研究了Cu的短期贮存对其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Cu表面膜呈现p型半导体结构,经过短期贮存后载流子浓度减小,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下降,表面膜对腐蚀阴极过程、阳极过程均有抑制作用。Cu在NaCl液滴下呈现典型的局部腐蚀特征;经过贮存后,电极表面润湿性减弱,腐蚀活性降低,总体平均腐蚀强度减弱,但是局部腐蚀强度反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在生产废水中加入缓蚀剂,减少废水中氯离子的腐蚀性能,使其成为生产中的冷却水,实现节能环保。方法采用失重法,研究废水温度对Q235钢腐蚀速率的影响,确定废水的腐蚀温度。研究L-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在废水中的最佳用量,制备成复配缓蚀剂,研究复配缓蚀剂膜形成的最佳时间。用塔菲尔曲线、阳极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法,研究存在与不存在复配缓蚀剂膜的Q235钢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极化腐蚀电流密度和极化阻抗。用SEM研究复配缓蚀剂膜腐蚀前后的形貌变化。结果在60℃的生产废水中,L-抗坏血酸的最佳用量为165 mg/L,L-半胱氨酸的最佳用量为18 mg/L,复配缓蚀剂膜的形成时间为24h。无缓蚀剂膜时,Q235钢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4.918×10-5 A/cm~2;在500 m V过电位下,极化腐蚀电流密度为1.667×10-2 A/cm~2,极化阻抗为529?×cm~2。形成复配缓蚀剂膜的Q235钢片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3.433×10-7 A/cm~2,极化腐蚀电流密度为4.132×10-6 A/cm~2,极化阻抗很大。复配缓蚀剂的缓蚀率为80.15%,明显高于单一缓蚀剂。SEM测试表明,在过电位为500 m V时,无缓蚀剂膜的Q235钢腐蚀十分严重,有复配缓蚀剂膜的Q235钢几乎不腐蚀。结论在PVC热稳定剂生产废水中加入适量的缓蚀剂,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基本满足作为冷却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分别对不锈钢焊缝附近不同区域在硝酸中的腐蚀电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敏化后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表面钝化膜的反应电阻减小;焊缝各非敏化区的腐蚀电流密度和表面反应电阻差别不大;焊缝金属的耐硝酸腐蚀性能优于敏化区的,但弱于非敏化区的。区域1、3、5、7未发生晶间腐蚀,在Nyquist图中均呈单一容抗弧,且各自的阻抗值差别不大;发生严重晶间腐蚀的区域6的阻抗在Nyquist图中呈现两个容抗弧,极化电阻明显小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红外光谱等方法,对不同温度下癸胺对盐酸介质中铝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了相关热力学函数,讨论了癸胺在铝表面的吸附模型.电化学极化测试表明,癸胺在铝表面吸附后,铝的腐蚀电流密度减小,极化电阻增大,缓蚀效率提高;红外光谱测试表明,癸胺通过竞争吸附形式在金属表面成膜.  相似文献   

7.
通过搅拌摩擦加工(FSP)手段,对3 mm厚的AZ31镁合金板材作表面加工处理.然后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腐蚀溶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碳酸钠作为缓蚀剂,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以及交流阻抗(EIS)测试,研究了室温下该缓蚀剂对镁合金母材及搅拌摩擦加工处理镁合金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缓蚀剂后,FSP镁合金及母材的腐蚀电流密度均减小,极化电阻及电荷转移电阻均增大,而且FSP镁合金的缓蚀效率要优于母材的缓蚀效率,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酸钠是一种有效的无机缓蚀剂,并且其缓蚀作用效果与金属表面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结合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分析,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极化曲线测试以及丝束电极(WBE)技术,对黄铜电极在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模拟冷却水中表面成膜及腐蚀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含菌模拟冷却水溶液中,电极表面会形成一层生物膜,电极表面含有铜和硫等元素。电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浸泡时间延长,无菌溶液中铜电极的阻抗值不断增大,腐蚀电流密度下降;含菌溶液中铜电极的阻抗值则随时间减小,腐蚀电流密度显著增大;浸泡初期电极表面的极差较大,随时间延长极差不断减小,显示浸泡初期电极表面状态不一致性较大,可能是浸泡初期SRB在电极表面成膜不均匀,从而导致局部区域的腐蚀。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电位极化、交流阻抗(EIS)和电化学噪声(ECN)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304不锈钢微电极的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与电极尺寸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电极面积的减小,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增大,溶液阻抗减小,双电层电容增大,自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增大。电化学噪声谱表明,随着电极面积减小,亚稳态点蚀噪声峰的频度降低,亚稳态点蚀的发生存在一个临界尺寸。  相似文献   

10.
采用腐蚀浸泡、电化学极化曲线、交流阻抗以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电沉积Zn和Zn-Al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Zn-Al复合镀层在5%NaCl溶液和10%HCl溶液中比Zn镀层具有更好的耐蚀性能;电化学极化和交流阻抗测试表明Zn-Al复合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减小,极化电阻和交流阻抗增大,腐蚀速率小于Zn镀层;Zn-Al复合镀层呈现(002)晶面高程度择优,是使其耐蚀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铜在磷酸溶液中的电化学抛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阳极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研究了铜在磷酸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抛光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发现:随着磷酸浓度的增加,铜在0.2,0.4,0.6,0.8 V四个电位下电化学抛光后的粗糙度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磷酸质量分数为55%时达最低值;EIS图谱拟合的Rs值的变化反映了磷酸盐粘膜层电阻和铜表面氧化膜电阻的变化,此外,随着磷酸浓度的增加,EIS中第一个容抗半圆的弛豫时间延长,铜的溶解反应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电位极化扫描法、交流阻抗法对Monel(400)合金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合SEM图对合金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在低浓度时腐蚀电流小,腐蚀速度慢;在高浓度时,电极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在交流阻抗谱中,高频区为电荷传递控制,低频区为扩散控制,出现了明显的Warburg阻抗效应。当NaCl溶液浓度增大时,极化电阻减小,故腐蚀行为增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在H2S溶液中分别研究了14种咪唑啉衍生物浓度的变化对其缓蚀性能以及碳钢腐蚀电化学过程的影响,并对其缓蚀作用过程、缓蚀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随药剂浓度升高,体系的自腐蚀电流和电极表面电容迅速减少,极化电阻增大,表明缓蚀剂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屏蔽效应增强;咪唑啉分子结构中憎水支链的长短对其缓蚀作用类型有重要影响,随支链中碳原子增加,化合物的缓蚀作用类型逐渐由阴极型向阳极型转变;按其对电极过程作用性质的不同,所研究的14种咪唑啉衍生物可分为阳极阴极缓蚀剂两组,其缓蚀作用主要是由于咪唑啉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化学吸附所至。  相似文献   

14.
利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测试研究了温度和硫离子对X60管线钢CO2腐蚀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和硫离子交互作用下,随温度的升高腐蚀电流密度不断增大。S2-加入后电极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腐蚀产物膜,随着S2-浓度的升高,腐蚀电位明显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电极过程主要受硫化物生长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电化学方法和失重法,研究了榕树叶提取液(FLE)对碳钢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同时研究了它与KI的缓蚀协同效应,探讨了缓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溶液中,FLE对碳钢属混合抑制型缓蚀剂,缓蚀效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FLE与KI之间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两者复配后,体系的腐蚀电流密度减小,电荷传递电阻增大,双电层电容减小,缓蚀效率增大,表现出更好的缓蚀作用;FLE与KI复配前后,其在碳钢表面的吸附均为自发过程,且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铁试剂对LY12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铜铁试剂对铝合金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有效地抑制了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点腐蚀。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随着铜铁试剂浓度的增大,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缓蚀效率增加。当铜铁试剂的浓度较高时,铝合金由活性转为钝态,对抑制铝合金的腐蚀反应有很大的影响。交流阻抗(EIS)测试表明,当添加铜铁试剂后铝合金的电化学转移电阻增大了近40倍。  相似文献   

17.
L-半胱氨酸电化学组装膜的研究通过循环伏安法将L-半胱氨酸电化学组装到铜电极上,用交流阻抗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循环扫描周数以及组装时间与峰电流的关系,并研究了扫描速度对L-半胱氨酸膜的影响,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膜的氧化峰电流与扫速平方根成正比,说明L-半胱氨酸在铜电极上的电化学组装过程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8.
铁细菌对J55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某油田的钻井废液中富集铁细菌,用Stoke培养基和CGY培养基对其进行筛选、分离与纯化,得到1株铁细菌纯菌株。采用腐蚀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法和扫描电镜(SEM)研究铁细菌对J55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筛选的铁细菌具有典型的普鲁士蓝阳性反应。失重分析表明铁细菌对J55钢腐蚀速率的影响先减小后增大,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试样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交流阻抗先增大后减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电极表面形成了致密的腐蚀产物膜。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极化曲线比较研究了含有SO2或H2S的大气环境中铜电极在液膜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显示,随着SO2或H2S含量的增加,铜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和膜电阻减小,双电层电容和膜电容增大,同时铜电极的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大气中的SO2或H2S可能通过改变铜电极表面腐蚀产物的组成,降低电极反应阻力,促进铜的阳极溶解过程,加速铜的腐蚀。在相同质量浓度下,两种腐蚀性气体中H2S对铜的侵蚀性更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海上稠油-水混输可能出现的海管腐蚀问题,采用电化学测试法,研究温度、矿化度和pH值三种因素对海管常用X52钢的腐蚀行为影响。结果表明:X52钢腐蚀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使腐蚀电流密度达到最大,溶液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达到最小,因此适当调整外输温度可控制温度对海管腐蚀的影响;60℃下,HCO_3~-浓度升高时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400mg/L时出现极大值;相同温度下,Cl-浓度升高时腐蚀电流密度和容抗弧直径先增大后减小,因此添加配伍性好的缓蚀剂可有效缓解高矿化度对海管腐蚀的影响;25℃下,pH值升高时腐蚀电流密度的对数呈线性下降趋势,电荷转移电阻逐渐增大,因此设法调节采出液pH值在中性以上也可缓解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