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郝颖 《电信科学》2005,21(2):7-10
本文通过对预付费业务发展状况和目前实现技术的分析,说明了预付费与后付费融合的必要性,然后对四种融合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未来的融合方向.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通信运营商一直在讨论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的问题,但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需求一直不明显。随着MMS、移动电子邮件等新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3G的日益迫近,目前运营商后台针对不同业务采用的各自孤立的计费管理系统将导致运营维护成本高、工作人员重复劳动、效率低下、服务品质难以提升等问题。运营商开始关注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方案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通信运营商一直在讨论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的问题,但是将两者融合起来的需求一直不明显。随着MMS、移动电子邮件等新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3G的日益迫近,目前运营商后台针对不同业务采用的各自孤立的计费管理系统将导致运营维护成本高、工作人员重复劳动、效率低下、服务品质难以提升等问题。运营商开始关注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方案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预付费/后付费业务融合计费的实现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的电信计费系统中,预付费系统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后付费系统要求支持复杂的营销策略。预付费和后付费业务的融合,也就是使实时性和复杂业务处理能力的结合。采用反算控制、信令级控制和通信后控制等3个方案来探讨融合的可行性。3种方案都将计费和认证分离,统一预付费和后付费计费,满足了原来预付费对复杂业务的支持能力,提升了原来后付费的实时性和信用控制能力。通过对3种方案的比较,运营商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预付费和后付费的融合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的统一,需要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业务支撑应用开发商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5.
1前言预付费/后付费业务是根据用户付费和消费的关系划分的。所谓预付费 ,是指先交费后消费 ,如IP电话卡和200卡业务 ;后付费是指先消费后付费 ,如普通的市话业务和主叫识别业务。LucentEXCEL交换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可伸缩性、高性能和可编程的交换平台。基于LucentEXCEL交换机的预付费/后付费业务本身集成了交换机、通信、语音和数据库等技术 ,准确地说是CTI(ComputerTelephoneInte gration)技术。本文介绍用中行长城卡拨打IP电话作为预付费业务的方案。2技术方案2.…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移动智能网业务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中国移动GSM智能网现状,据此提出三种智能网颅付费业务中GPRS业务属性的实现方案,然后对这三个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预付费业务的属性扩展,特别是涉及到计费方面的属性扩展,如呼叫前转、多方通话、数据业务等,现阶段无法向用户提供,成为预付费业务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移动智能网预付费业务实现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类在业务融合中可能产生问题的业务属性,并针对这两类业务属性,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现阶段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8.
移动智能网中预付费业务属性扩展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付费业务的属性扩展,特别是涉及到计费方面的属性扩展,如呼叫前转、多方通话、数据业务等,现阶段无法向用户提供,成为预付费业务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本在移动智能网预付费业务实现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类在业务融合中可能产生问题的业务属性,并针对这两类业务属性,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现阶段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移动电话预付费业务及其实现的主要技术方法基础上,对其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预付费业务是一项基于移动智能网的新业务,它的灵活与方便为网络运营户和用户带来了许多便利。简要介绍了移动智能网预付费业务的特点、服务项目、计费方式和业务流程;预付费业务的实现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杨放春 《世界电信》1996,9(4):18-21
本文首先提出了标准化智能网的参考模型,指出了智能网标准化的两个主要特征,即体系结构标准化和传输协议标准化。然后介绍了国内自主的开发标准化CIN系列智能网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重点介绍了智能网号码可携带业务的信令流程,通过分析对比,总结了号码可携带业务实现过程中较关键的信令流程的选择与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在结构和功能上截然不同的两大类型的智能网-基于电信网的智能网和基于计算机网的智能网。论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开发研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MS技术的逐渐兴起,对软交换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挑战。与IMS相比软交换更适合于实现传统的窄带话音业务,因此软交换后续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在分组交换网络上继承和发展传统语音业务。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软交换可以应用于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长途网以及网络智能化改造当中,同时软交换的一般网络架构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求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5.
提供动态自适应的、上下文感知的普适服务是泛在融合网络的发展目标,现有的基于传统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电信服务开放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化融合服务的发展趋势。该文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服务提供模式的重大转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持语义互操作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服务架构及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该方案能够在语义层次上实现电信网与互联网在服务层面的无缝融合,从而形成一个虚拟融合的服务计算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分析ARINC763标准以及ARINC834标准,针对当前民用机载网络安全互联过程中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需求,设计了机载网络服务系统航电接口应用软件。定义航电接口数据通信协议,对ARINC834中的协议模型进行集成及扩展,增加了应用认证和应用监控能力;采用应用认证授权和数据操作控制结合的方法,实现动态应用访问控制,减少系统复杂度,增加系统灵活性。该软件已经在某民机项目中安装使用,可以实现航电核心域网络与网络服务系统内部网络之间安全的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17.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delivery and consumption model is based on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The network serves as a linkage between the end‐users consuming cloud services and the providers of data centers providing the cloud services. In addition, in large‐scale cloud data centers, tens of thousands of compute and storage nodes are connected by a data center network to deliver a single‐purpose cloud service. To this end, some questions could be raised, such as the following: How do network architectures affect cloud computing? How will network architecture evolve to support better 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based service delivery? What is the network's role in reliability, performance, scalability, and security of cloud computing? Should the network be a dumb transport pipe or an intelligent stack that is cloud workload awa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tworking aspect in cloud computing and shall provide insights to these questions. Researchers can use this paper to accelerate their research on devising mechanisms for the following: (i) provisioning cloud network as a service and (ii) engineering network of data center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