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8,(6)
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数学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7)
科学课作为幼儿初步的启蒙课程,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科学课要让幼儿通过自身的经历,用科学的探究实验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基本规律,认识大自然中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现象。教师充分准备实验教学,设计有趣的实验步骤,以培养幼儿综合观察能力、科学观念和实验推理能力,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基本的生活常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7)
<正>数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要教好数学就要遵循数学学科学习规律,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到知识,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机械地记忆来学习书本知识,死学死用,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艰辛而劳累的。采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他们更能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有收获。对此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作文是集"字、词、句、段、篇"于一体的综合训练项目,同时又是能够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巨大帮助的内容。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把自己所见、所闻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9)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业变成趣味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业是巩固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才能让每个学生都爱上作业。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项重大的难题,使得许多的学生听到"作文"二字时,可谓是谈文色变。追究到底主要是学生缺乏写作文的兴趣以及作文写作的引导教学需要更加努力才可以。俗话说的好,只要有了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身上存在的潜能。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加勤奋的练笔。加之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将会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7)
<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爱上作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6)
<正>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和实践教育,但是部分学生一是对该学科的认识度不够,二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其学习积极性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我觉得只有增强课堂魅力,提高课堂有效性,才能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正>阅读教学要真正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必须立足"以人为本",呼唤"读的回归",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怎样以课堂为中心,以"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诱发启导,激趣乐读;方法引领,悟情会读"能较好地落实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一、诱发启导,激趣乐读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书海翰墨,文萃如林,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而且会受到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
<正>某日听到同事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学习,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几乎没人举手回答,课后作业没有质量,或是书写潦草,或是应付了事,还有不少同学拖欠作业。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沉思,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呢?我想在此与同行们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一、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情感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工作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形成融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