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4)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古诗词则是包含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这样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更好地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研究和探讨了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模式,尤其是小学语文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好古诗词对学生学好语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趣,感悟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
语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其中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初中阶段古诗词学习不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重在鉴赏训练,在学习中鉴赏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包括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思想感情和诗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古诗词的结构层次、语言技巧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鉴赏。对古诗词鉴赏技巧的探讨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知识。本文主要对古诗词鉴赏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为了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引导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身临其境教学模式运用其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深刻感受古诗词魅力,从而实现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升。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身临其境在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古诗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古诗词的研究,努力将诗意浸入语文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对语文古诗词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9)
开展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情感。因此,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掌握古诗词的学习特点,培养他们的古诗词素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蕴含很多文化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应立足于教材讲解课本中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或者剖析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语句优美,音律和谐,内涵丰富,展现了古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十分重要,学习古诗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古诗词意境悠远,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词句和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难以领会古诗词意境之美。简要论述领会古诗词情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带领学生领会情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4)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作为古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久盛不衰。学习古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情操,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致力于钻研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46)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学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不少的古诗词晦涩难懂,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而对古诗词的学习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较大障碍。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