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这里有山川秀美的巴蜀大地,这里是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这里是四川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2.
信息专栏     
规划中国公布首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力推主体功能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6月8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已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这标志着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徐宪平介绍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主线,提出了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原则。徐宪平介绍说,六个新的开发理念,  相似文献   

3.
<正>国土集聚开发格局日渐清晰,为有序开发国土确立了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产业向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断增强,推动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大城市群和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的开发轴带。近年来,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区域规划与政策,确定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的方向和重点;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发布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海洋功能区规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岩  吴殿廷 《规划师》2008,24(10):73-76
主体功能区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发展的价值需求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审视后的结果,是我国国土空间区划与规划理论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在实际运作中,应引入多部门协调的合作机制,积极探讨主体功能区划对城乡规划“弹性”导引的多元化路径,促进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主体功能区是实施我国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运用国土 空间的“区域”和“要素”特征认知,对我国 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认知和规划实践发展进 行梳理,认为主体功能区无论是思想理念、 划分对象还是实施手段都紧密围绕“区域” 型国土空间的定位来展开。以“区域—要素” 统筹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规划实施过程存 在“区域—区域”衔接不足、“区域—要素” 传导不畅等问题。未来其制度的完善重点应 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现有区划、 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规划在线     
<正>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7.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并于2011年正式向全国发布。该规划在分析我国自然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几种类型,力图通过空间管治,在遵循"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协调开发、陆海统筹"的原则下,实施新的开发理念,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高效开发、集约利用,保育生态空间,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  相似文献   

8.
5月25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在会上透露,正在编制的我国第一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一开创性的工作将在两年内完成,今年完成国家层面的布局,明年基本完成省级规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对西安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窘况,进一步审视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协调各类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要义,立足于规划体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乡发展,提出西安大都市区主体功能区划的管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土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制度,主体功能区战略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秩序具有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建设用地强度是建设用地管理的重要维度,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用地强度变化,有助于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效应的理论认知,同时为后续规划实施提供方向引导。基于中国2000-2020年人口普查、建设用地分布数据,分析全国各县区建设用地强度变化,识别面向主体功能分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模式与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人口规模与利用强度变化对于建设用地扩张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首先,2000-2020年间,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强度有所上升,而限制开发区建设用地强度显著下降;其次,“人口收缩-用地强度下降”是全国占比最高的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城市化地区与限制开发区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呈现差异化特征;最后,建设用地强度变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导性因素,用地强度变化在2000-2010、2010-2020年解释了全国88.18%与94.81%的建设用地扩张,限制开发区中用地强度变化对建设用地扩张解释度随时间加强,城市化地区则有所减弱。本文对不同主体功能区下建设用地强度进行了及时、系统评估,也为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地级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 单元划分、限制开发区两难、多规冲突等问 题,通过“多规融合”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三 级分区框架,一级分区对接国家、省级主体 功能区战略布局,二级以乡镇、街道为单元 划分市级主体功能区划,三级分区将国土的 自然状态划分为四类空间单元,应用于丽水 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中,使主体功能区的框架 性、基础性、约束性和政策性落实到基层行 政单元和国土空间层面上。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其他类型规划进行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本文采用自然边界和行政边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东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细分指标得出各类要素得分,进而综合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系统保护程度、国土空间开发支撑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将东莞市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提升区、适度发展区、生态保护区五类主体功能区,并提出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指引。该成果为东莞市"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主体功能区细化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永庆  张婷  曾鹏 《城市规划》2021,45(4):9-15,23
尽管主体功能区规划被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当中,但由于主体功能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尚未理顺,导致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细化主体功能区的方向仍不清晰.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性制度,主体功能区应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多规合一的逻辑起点.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主体功能区的制度设计不足和未来发展导向,提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核心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框架,并探索一种基于人地关系而形成的主体功能细分方式,以此为基础,提出形成差异化的空间指引、精细化的要素配置、精益化的政策导向方法,以期为完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梳理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的衔接逻辑:①明晰三者在未来规划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过去"已基本形成的规划制度,未来应作为规划编制的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当前"最核心的空间优化手段,是未来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生空间承载百姓民众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是规划实施的空间载体和优化目标;②梳理上层战略意志的渗透与反馈路径——上层战略指导主体功能区分区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战略背景,其战略意志由国土空间规划继承;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三区三线"分区管控意志,指导"三生空间"的数量分布与空间布局;百姓民众对"三生空间"的诉求反馈,影响上层战略的制定;③厘清三者国土空间分区的衔接逻辑——"四区"是空间战略分区、"三区三线"是空间管控分区、"三生空间"是空间活动分区。探索未来以主体功能区为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规划手段、三生空间为空间优化载体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期以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相衔接的国土空间优化合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空间格局的四次重要调整,都与国家战略目标休戚相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产业和人口过度集聚、气候变化加剧、信息化引发的生产变革是我国空间格局优化必须直面的安全挑战。作为指导国家城镇格局优化的“国家空间规划论”,也从强调生态优先向关注安全问题拓展。为更好地实现经济安全,通过构建“四力”(PSVC)经济潜力评价模型识别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成为国家构建经济“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为更好地保障生态安全,笔者在精准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6个一级分区,并对城镇化重点地区进行差异化的引导。气候变化将给城镇化重点地区带来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因此应采取差异化的城镇建设模式和适应性的安全韧性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元胞自动机(CA)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拟,但现有CA大多根据历史变化过程挖掘模拟规则,不能较好地考虑空间规划政策调控对后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其必然要对过去粗放无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此,本文尝试利用主体功能区划的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等空间管制分区思想,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并利用“顶层土地供需平衡、中层政策管制分区、底层元胞状态演化”三个不同决策尺度融合的CA模型框架模拟中长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州市为案例,模拟了其2005-2035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模型对比分析和综合比较表明,考虑主体功能空间引导后的CA模型表现出比传统模拟方案更高的可信度.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与人文过程,城市CA建模需要同时兼顾前向历史规律传播和后向空间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17.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已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体功能特点、空间落位及规划的发展方向入手,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开发区的功能与空间对应关系,以及用地类型变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定义主体功能在相应空间上的实现情况。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对演进过程背后的动力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变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依规实现程度较高,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功能仅有部分得以较好地依规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农业主体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尚未完全依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有较多不一致,未来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在主体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功能空间布局发展与开发边界变动的同步性尚未充分实现,主体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毛其智  龙瀛  吴康 《城市规划》2015,39(2):38-43
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最直接表征。本文利用乡镇和街道尺度的"五普"和"六普"人口资料,对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初步考察,并基于人口密度视角提出城镇化格局的识别指标,进而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格局的演变特征。研究旨在廓清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再分布的变化规律,深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9.
国内简讯     
《国外城市规划》2010,(4):114-116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6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在国家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2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历史转型阶段,人口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势必会对今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形成产生系统性影响。分析当前的人口国情特征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是国家为应对人口发展环境变化做出的全域空间战略部署与优化调整。文章在明确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结构、年龄结构、分布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前提下,梳理人口要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关系,探讨人口结构转型引发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在空间利用效率、公共服务供给、区域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对策略,以有助于提高全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