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俊之 《茶苑》2005,(1):30-31
广东、福建、台湾用茶壶冲泡鸟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人已把“洗茶”列为茶艺规范。近年来,“洗茶”有扩展到绿茶冲泡程式之趋势。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用于泡荼饮用程式。调查研究表明,“洗茶”一词既不科学,而且还贬低了中国茶的“关誉度”,影响到了茶叶的出口。提出了修正“洗茶”习俗的意见,建议将“洗茶”一词改为“温茶”成“温润荼”。  相似文献   

2.
英国,法国等国家,上层社会绅士淑女们爱喝没有茶叶的“牛茶”(Beef tea),英国人早晨醒来要饮一杯“被窝茶”,吃早餐时饮一杯“晨茶”,午餐时饮一杯“午餐茶”;下午5时左右喝的叫“午后茶”;晚餐喝“晚餐茶”;临睡还要喝一杯“睡前茶”。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茶道也吸收了“礼”的精神,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工夫茶盛行的闽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闽南人称茶叶为“茶米”,更有民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将茶的地位排在米之前。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再加上一系列的约定俗成的茶礼,工夫茶也就更加让人刮目相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一个英国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伴着茶度过的,对茶的一颗忠心,几乎达到了感人的境界,这可真是一点也不夸张:无论是上流社会的绅士名流,还是一般寻常百姓,都少不了这项既轻松又风雅的休闲活动——清早睁开惺忪的睡眼,先来一杯“被窝茶”,早餐桌上,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不论多繁忙,也得小息二十分钟,啜一口“工休茶”;下午有几乎法定的下午茶;回家吃晚餐前还要再来一顿“High tea”(五至六点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就寝前还少不了一杯“晚安茶”。  相似文献   

5.
钟祥麦米茶     
张毅 《四川烹饪》2005,(6):42-42
说到湖北钟祥的特色小吃,就不能不提“米茶”。从“米茶”字面上理解,好象“米”和“茶”有搭配关系,其实并非如此,“米茶”名“茶”,但非“茶”,因为它与“茶叶”毫无关系。米茶是以大米或小米或麦米,经过入锅炒制后,再用清水煮成的一种黄色或棕色的清汤饮品。因为这种饮品既有米的香味,又有茶的颜色,故被当地人称为“米茶”。  相似文献   

6.
禅茶     
李勇 《饮食科学》2004,(8):53-53
入得茶楼.每见有“茶亦醉人何必酒“的句子.便心生非议.总觉得茶茗醉人.乱人心身.就失去了茶的本性.茶不宜与“醉”“酒”这些烈性词等同。茶是一缕清风.一弯明月.一掬馨香.一柱紫烟,故私下写了“一掬茶香攉心尘”的句子.以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7.
茶里的功夫     
印象中茶是“老成”的,很少看见20岁左右的年轻人捧着一壶茶慢悠悠地品,他们喝的茶最多只是冰红茶之类的饮料.属于“速食”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8.
茶诗谈趣(七)——茶烟钱时霖(杭州市茶叶研究所311115)“烟”在茶诗中屡屡出现,它和茶声一样,是舒情茶诗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如果说茶声是给人以听觉感受,那末茶烟是给人以视觉感受,使人生产种种遐思。下面就说说茶诗中的“烟”。一、烹茶之烟1、咏烟三名...  相似文献   

9.
winnie 《上海调味品》2011,(9):24-34,36-47
以茶入馔,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原料里包含了茶的糕饼点心统统叫做“茶食”,用茶做的菜叫“茗菜”,加了茶的粥叫做“茗粥”。秋季天气干燥,而茶菜滋味平和,可以缓解秋燥。  相似文献   

10.
厚王  刘刘 《美食》2006,(4):46-46
茶又称“茗”,属山茶科常绿灌木。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其中饮茶的历史最悠久,风行的地区最广。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也是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些地区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晨起一杯茶,振精神开思路;饭后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干渴去烦躁;工余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劳。”艺术地概括了饮茶的四大好处。  相似文献   

11.
读茶小识     
“紫笋”不紫顾名思义,如“黄山雀舌”,是产于黄山地区的极为细嫩之茶,形如雀舌;“白毛猴”茶,形卷曲又密布白毫,像长白毛之猴。至于产于浙江长兴之北顾渚的佳茗“紫笋”,有人著文说它嫩芽如笋,色紫,这便是顾名思义的滥用了。有一年我赴湖北访友,朋友长期研究茶文化,深谙茶道,听我说想去顾渚走走,便介绍我去找当地一位老茶农。我跟老茶农聊了一个晚上,获得不少关于“紫笋”的知识,临别时,他还赠我由他自己采制的新茶,我看那茶色泽黄绿,竟无一丝紫色。那么为何要将它冠以“紫”字呢?原来此茶初前时,由于花青素的作用,其…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的茶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有诸多动人的传说,有无数轶闻趣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古时候,文人们品茗畅吟,留下了不少佳句,而茶联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技夺目奇葩,流传甚广。品香茗,吟佳联,别有一番情趣。“独携天上小四月一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南京雨花台茶社的一副茶联。“小团月”为茶名,名茶名泉,相得益彰,趣味盎然。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室,门上有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条自峰生味更圆”。此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都点厂出来,引茶客们驻足品茗,无疑起到了…  相似文献   

13.
《中外食品工业》2007,(6):78-78
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瑞士制造的一种新型家用商用一体的小巧电器——“库尔萃茶咖啡机”——亮相中国,它所制出的“萃茶”这一新鲜茶品也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所谓萃茶,就是经过压力萃取而得的带有汤花的茶饮。制作萃茶的机器——库尔萃茶咖啡机,是集萃茶机、咖啡机和奶泡机于一体的现代办公室、家庭及高品位餐饮服务机构的新一代水电器。  相似文献   

14.
阿婆茶     
钱张帆 《食品与生活》2008,(3):28-28,I0001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茶有关的传说,不计其数。在淀山湖畔,有一种“阿婆茶”别有风味。“烹茶待客至,得味有诗来”。昔日文人茶客,饮茶讲究艺术与情趣,“一杯在手,情兴盎然”。  相似文献   

15.
刊首絮语     
刊首絮语本刊编辑部《茶叶机械杂志》经国家科委批准,终于公开面世了。她的面世又为“茶林”增添了一棵新植株,为“机群”增添了“个新品种,也为“茶”、“机”的丰收增加了一分新希望。《茶叶机械杂志》是由《茶机设计与研究》(内刊)发展而来的。回顾我们创办内刊的...  相似文献   

16.
潘宝明 《美食》2004,(3):46-46
君山茶一直作为贡品,明朝的《茶谱》、《茶笺》、《茶疏》都曾记载了湖南君山的银针,好茶一年仅产9斤.香清芬、味鲜醇、汤碧亮、芽叶柔,嫩多毫。说是情清凉,能退热,可降火,人们以溢美之辞,赞颂此处茶非凡品.韵味幽长。1956年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获金质奖,并赋以美称——“金镶玉”。  相似文献   

17.
品茗饮茶,于人体健康大为有益。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本应好好培养的“嗜好”,如今反倒成了不少人的奢望。人们期待着,市场上尽快出现一种便捷的、能予充分吸收茶叶内有效营养成分的茶衍生品来填补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这一空白。于是,茶力来口香茶(茶片)应需而生。茶力来的面世,无疑为紧张而劳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而“另类”的休闲食品,倡导着一种全新的“吃茶”时尚。  相似文献   

18.
“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道生动有趣的茶谜。谜,是古今盛行不衰的传统文化;茶,是中国人的“国饮”。早在秦汉时的《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事,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可见,自古以来茶叶就具有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欧阳勋 《茶苑》2004,(2):32-32
古代人认为:“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女子吃了茶,就是男方家的媳妇了。因此,在男女婚姻中,茶是一种“吉祥”物,是男女“认一从终”的信物。在几千年婚姻与茶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婚俗茶文化。湖南祁东一带,这种婚俗茶礼如今仍在延续着。  相似文献   

20.
茶乃养心汤     
《中外食品工业》2012,(7):74-81
茶,南方之嘉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世世代代,茶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犹如养心的靓汤。邀朋品茗,闻着茶香,安静地享受一杯茶带来的洁净与惬意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