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华紫色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华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韩江上游,位于北纬23°23’~24°12’,东经115°18’~116°02’。全县总面积3226.06km2,其中山地面积2426.7km2。水土流失面积875.83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山地面积的36%。五华的山地面积中其中属紫色土的山地面积为296km2,占全县山地总面积的12.76%。五华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1986年至1995年连续10年的治理,山河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处出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林茂粮丰的喜人景象。与此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五华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更好地…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黑河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造成的原因,提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综合治理措施,并通过治理后的水土改善情况,进行了效益分析.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耕层渍涝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晋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芬芬 《山西水利》2009,25(3):33-34
介绍了晋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了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并对三个水土流失类型区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据分析评估,该举措将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夏青  李翀 《中国水利》2002,(4):70-71
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 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太平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总结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阐述其危害,提出太平河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五常市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和危害,总结了30年来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今后加速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关键在于认识。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突出生态效益,建设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8.
尚义县位于张家口市西北部 ,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 ,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 ,依地形地貌特征 ,自然可分为坝上高原区和坝下丘陵山区两个地貌单元。坝下区属永定河流域 ,1983年以来被列入国家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 ,成效十分显著 ;坝上区属内陆河流域 ,地势微波起伏 ,海拔为1270~1600米 ,包括9个乡镇、92个行政村、11 5万人 ,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遍及全区。由于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地影响了坝上区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 ,影响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发展及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综合治理措施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乌拉盖杭盖劳东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其治理布局,进而对其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区已成为中国六大水土流失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类型、地貌及年季分布特征的讨论,探索土壤侵蚀分布的规律性,为该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监测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东北黑土区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监测方案和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成果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区域“三因子”叠加、小流域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评价水力侵蚀状况的工作.通过这个监测方案,能够得到小流域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综合分析和探索水土流失规律,从而得到重点治理区全面反映水力侵蚀、水土保持措施现状的报告、数据、表格、图册共四类成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黄土和紫色土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黄土坡面属于超渗产流,坡面发育较深的侵蚀沟;紫色土属于蓄满产流,坡面沟道不发育或发育微弱,且同等条件下黄土的坡面侵蚀量远大于紫色土。在制订保土措施时,应结合土壤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王益区固沟保塬等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土壤侵蚀变化状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GIS)方法,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分析了2000年和2019年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规律,揭示了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王益区林草地面积大幅增加,高覆盖度(>75%)面积增加了16.51 km2。②王益区土壤侵蚀状况明显好转。2000年和2019年土壤侵蚀面积分别高达全区面积的70.92%和55.84%;土壤侵蚀强度结构由中度侵蚀>强烈侵蚀>轻度侵蚀>极强烈侵蚀转化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③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全局Moran’ I指数在0.5左右,侵蚀热点区的分布由大片连续分布转化为局部集中的零散分布;侵蚀热点主要分布在(15°,25°]坡度区间,西南和东南部地区尤为明显。研究成果可为王益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及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其危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土壤侵蚀面积高达 4 92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 51 .2 % ,已严重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 ,对土壤侵蚀形成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侵蚀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如破坏土地资源 ,制约粮食增长 ,致使灾害发生 ,降低土壤肥力 ,污染水资源环境 ,淤积库容湖泊 ,危害城市安全等 .土壤侵蚀是破坏生态环境最为关键的因素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将土壤侵蚀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形成与坡面侵蚀产沙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在长5.0 m、宽1.5 m、6个不同坡度(10°,15°,20°,25°,30°,35°)的径流小区上,通过3个不同降雨强度(1.0,1.5,1.8 mm/min),对紫色土坡面产流形式及侵蚀产沙关系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坡面总径流主要由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两种形式组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总降雨量中的比例随雨强和坡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相同坡度情况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雨强的减小而增大,在雨强相似的条件下,壤中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普遍存在的壤中流在土壤侵蚀尤其是重力侵蚀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发作用,甚至由壤中流促发的侵蚀量要远远高于片蚀、沟蚀等坡面侵蚀形式,这与以往研究表明的长江流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的结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川中丘陵区鹤鸣观小流域及其3个试验小区2个试验阶段(1983-1986年,1989-200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特征、径流侵蚀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效益。结果表明:对于第一阶段,不同雨强下的径流深变化依次是荒地>草地>坡耕地;侵蚀模数的变化依次为坡耕地>荒地>草地。对于第二阶段,其径流深变化依次是梯地>草地>林地;侵蚀模数的变化依次为梯地>草地>林地。荒地、低覆盖草地、坡耕地径流量、侵蚀量与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高,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变化影响。林地、高覆盖草地、梯地径流量、侵蚀与降水变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且没有显著性,可能是植被覆盖、土壤特性对减缓径流和侵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具有明显分异的水土流失效应。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1990-2004年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比1985-198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30.67%,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91.29%,多年平均含沙量减少76.05%。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霍山县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从中提炼出了一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并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水土保持工作模式两方面对其进行论述,最后结合该模式在霍山县的实际应用情况,说明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标准作为指导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总结了该区二十多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经验,内容全面扼要,条款清晰,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从天台祥和溪等5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出发,通过对坡改梯、水保林、经济林和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和效益分析,论证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和效益费用比(EPCR)3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