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水胶比时水泥-粉煤灰复合胶结材的水化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在低水胶比条件下的水化产物与硬化浆体显微结构,探讨了高效减水剂对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水化程度、硬化浆体显微结构的影响.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同.球形的粉煤灰微粒在浆体中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在低水胶比条件下,有助于改善新拌浆体的流动性与硬化浆体的断裂性能,提高其强度.掺有FDN的复合胶凝材料其初期水化程度并不因表观水胶比低而降低.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与高效减水剂协同作用,在低水胶比条件下能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3.
PRC低水胶比体系硅酸盐水泥水化特性与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甲春  唐明 《混凝土》2002,19(4):53-55
本文研究了PRC(Pore Reduced Cement)材料的成型压力和养护龄期对水泥强度发展的影响和成型工艺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在PRC低水胶比体系中水泥的水化程度随龄期变化的规律和水泥水化产物微观形貌特点以及优化成型工艺来提高材料性能。  相似文献   

4.
低水胶比粉煤灰混凝土的耐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 Ⅱ级粉煤灰和SN-Ⅱ级高效减水剂,采用“超量取代法”配制了水胶比在0.3-0.4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以Na2SO4溶液浸泡法研究了水化早期混凝土抵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着重讨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耐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用Ⅱ级粉煤灰和SN-Ⅱ型高效减水剂,采用“超量取代法”配制了水胶比在0.3-0.5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以试验室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水化早期混凝土抵抗盐酸溶液侵蚀的能力,讨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耐盐酸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多粉煤灰复合水泥的水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水化热和孔结构测定方法,研究了粉煤灰、矿渣、钢渣三掺复合水泥绵水化反应和激发剂对这种复合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并与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粉煤灰、矿渣、钢渣复掺改善了复合水泥的孔结构,激发剂增大了粉煤灰、矿渣、钢渣的水化活性,加快了复合水泥的水化速度,从而提高了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但对复合水泥水化产物种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选用Ⅱ级粉煤灰和SN-Ⅱ型高效减水剂,采用“超量取代法”配制了水股比在0.3-0.4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以试验室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水化早期混凝土抵抗盐酸溶液侵蚀的能力,讨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律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耐盐酸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低水胶比下矿物掺合料对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低水胶比时,在水泥基中单掺不同量的超细粉煤灰和硅灰以及复合超细粉煤灰和硅灰对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影响的现象出发,阐述了低水胶比时矿物掺合料对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测定不同龄期净浆的化学结合水量和抗压强度,探讨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细度、掺量对水泥-粉煤灰笔合胶凝材料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虽然促进了水泥的早期水经,但仍然降低了硬化浆体中化学结合水总量,同时,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硬化浆体的早期强度下降;粉煤灰细工的增加并没有提高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而超细粉煤灰的密实填充和微休料效应对硬化浆体后期抗压强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在低水胶比条件下的特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品种的粉煤灰按不同的替代方式分别替代不同水胶比砂浆中的部分水泥,探讨粉煤灰对砂浆的流动性的影响规律,从而研究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在低水胶比条件下的特殊性。其结果对于开辟粉煤灰在低水胶比砂浆和干硬砼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低水胶比下掺入粉煤灰的水泥砂浆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亮  杨奇  何苗  洪宇 《混凝土》2012,(11):71-72,79
通过对低水胶比下掺入粉煤灰的水泥砂浆性能的试验,研究低水胶比下不同掺量粉煤灰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水胶比的情况下,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水泥砂浆达到相同流动度时所用外加剂的掺量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少,粉煤灰对水泥砂浆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同,水化反应初期,不同粉煤灰掺量的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均低于基准水泥砂浆,并且抗压强度值随着粉煤灰掺量增加而降低,不同粉煤灰掺量对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增长幅度影响不同,在工程实践中,应该适当选取粉煤灰掺量以使建筑结构的抗折与抗压强度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3.
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化学结合水量和粉煤灰反应程度的测定,研究了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掺入降低了复合胶凝材料的总水化程度,但促进了复合胶凝材料中水泥的水化程度;粉煤灰掺量越大,粉煤灰自身的反应程度越低,水泥水化的程度越高;高温养护对早期复合胶凝材料总水化程度以及粉煤灰的反应程度均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却阻碍了后期复合胶凝材料总水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水胶比对各水化程度趋势的影响较小;90 d粉煤灰反应程度的突增降低了复合胶凝材料中水泥水化程度相对指数,水泥水化对于复合胶凝材料化学结合水量的贡献更多体现在水化早期(28 d前),而粉煤灰的贡献则体现在水化后期(28 d后).  相似文献   

14.
低水胶比粉煤灰混凝土的钢筋锈蚀性能与抗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用Ⅱ级粉煤灰及SN-Ⅱ型高效减水剂,配制了水胶比在0.3~0.4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系统研究了其抗冻性、氯离在透性、碳化及钢筋锈蚀性能,探讨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的掺入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对粉煤灰混凝土的护筋性及抗冻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取掺入粉煤灰、改变水胶比、添加减水剂等技术措施,研究了水胶比变化对粉煤灰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常规的搅拌和成型方法,配制得到水胶比分别为0.40、0.45、0.50、0.55,水泥标号42.5MPa,粉煤灰掺量25%,用水量为180kg/m3的混凝土。经过实测3、7、28、60d抗压强度可得,均能制备出C30混凝土,并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能够满足对混凝土早期强度要求不高的工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水泥-硅灰-矿粉三元胶凝体系,制备了海上风电超低水胶比水泥基灌浆料,通过XRD和SEM分析了灌浆料不同龄期的水化产物与微观结构,并研究了其水化过程。结果表明:硅灰和矿粉共同促进了水泥的水化反应,且随着龄期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90 d时,在硅灰和矿粉的协同效应下,Ca(OH)2晶体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少了Ca(OH)2自身晶体取向性对灌浆料造成的缺陷;水化反应生成大量低钙型C-S-H凝胶,形成排列紧密的层状构造,灌浆料内部结构致密,使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超细粉煤灰掺量对低水胶比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动性的影响,分析了浆体流动性与流变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胶比和硅灰掺量下,随着超细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浆体流动度增大,流动时长先缩短后延长,平均流动速率先提高后下降,浆体的黏度系数减小,屈服应力增大,剪切增稠性增强;在相同超细粉煤灰掺量下,浆体的流动度-黏度系数和流动度-屈服应力均呈负相关,黏度系数或屈服应力减小,浆体的流动度增大;在相同流动度下,当超细粉煤灰掺量较高时,浆体的黏度系数减小,屈服应力增大;浆体的流动度同时受其黏度和变形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蒸养条件下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龄期净浆的化学结合水量和抗压强度,并结合SEM,研究在蒸养条件下粉煤灰掺量、细度对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蒸养条件提高了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速度,同时也提高了粉煤灰的活性;蒸养条件下,粉煤灰的细度对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早期水化没有显著影响,其后期水化速度随粉煤灰细度的增加而增加;粉煤灰掺量的增加,降低了其早期水化速度,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其后期水化程度可以超过纯水泥的水化程度;粉煤灰的掺入有利于水泥的水化,且水泥的水化速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自收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了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自收缩产生的机理,探讨了自收缩的测定方法并分析了水泥浆体宏观尺度上自收缩的研究模型。通过试验初步研究了水胶比为0.16的超高性能砂浆的自收缩。  相似文献   

20.
掺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掺粉煤灰和缓凝高效减水剂的水泥水化热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掺缓凝高效减水剂可延缓水泥的早期水化热,掺粉煤灰可显著降低水泥的水化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