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桥 《南方建筑》2006,(11):110-112
通过对扎哈.哈迪德新建成作品Phaeno科技中心的简要分析,更多的了解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应对建筑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如建筑的城市性,空间,材料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现代建筑已成为城镇建筑的主流。一些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学习西方,建设所谓的"现代建筑",而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这说明了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2012年,世界建筑界公认的针对建筑师个人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花落中国,建筑师王澍获此桂冠,这说明其设计理念和作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奠定了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领域的话语权。在此背景下,该文主要研究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王澍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ArchiCAD是由建筑师设计的,并为建筑师服务的专业设计工具.它以虚拟建筑模型为核心,利用建筑师所熟知的建筑构件元素,帮助建筑师更好地创作、修改、检查、评估和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效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建筑师创造出更多的伟大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宫聪  卢峰  孟阳  胡长涓 《建筑师》2021,(2):90-99
穆扎鲁尔·伊斯兰姆对南亚地区现代建筑发展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有密切联系.通过对孟加拉国建筑师伊斯兰姆所处背景、作品及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建筑师设计历程以及背后现代性与地域性的理论支持,探讨了建筑师怎样通过作品回应民族历史使命,以及逐步引申出其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背后更深层次的“回归”意图.  相似文献   

5.
东北的态度     
《城市环境设计》2011,(12):362-363
"惰性"使东北建筑师更加踏实和深入UED:今年12月下旬"东北的态度"建筑作品展暨论坛即将在沈阳召开,让人们有机会对更多东北地区建筑师的执业状态有所了解,作为东北建筑师中的一员,您如何看待东北建筑师的发展之路?杨晔:近些年来,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作品知名度来说,东北建筑师在国内基本还是属于不太被重视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正>2013年11月,日本著名建筑师筱原一男的建筑展将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筱原一男是一位独特的建筑师,他的作品经历了多个风格时期,对建筑的意义和建筑学的抽象价值一直保持着批判性的思考,对日本乃至更多国家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人的关注。筱原一男曾长期执教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在华南建筑学科创建和发展中留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008年后中国大陆建筑设计执业环境的变化为线索,探究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运作正在发生的变化。作者认为其核心在于"启蒙"的姿态减弱,而日常操作受到更多的重视。文章还通过一些实例具体论述了这种变化对前沿建筑师及其作品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自主设计为主线,结合云天化集团总部办公楼及科技楼的设计实践,着重从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空间等几个方面,阐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以及自主设计的积极意义。业主对建筑师的信任是自主设计的前提条件,更宽松的创作环境,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将更能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能,从而设计出更多的优秀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9.
回归传统、力求本土——解读王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长瑾  李浩 《安徽建筑》2012,19(3):18-19,24
文章从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入手,通过对王澍的代表性建筑作品进行解读,试图寻找出设计师对建筑与文化的独特理解与看法,以此引发我们对本土建筑师发展之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殷子渊 《华中建筑》2009,27(8):22-26
设计活动贯穿了整个人类现代文明实践的各个过程,设计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受到更多的关注。杰出建筑师为人类文明做出不朽贡献的同时也在其他领域展现了令人赞叹的创意。该文试图通过对几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和工业产品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中概念和成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当今两位著名的建筑师建筑表皮的运用比较,探讨一种固有元素的多义性.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同一建筑师的作品中找到其建筑表皮语义的相似性及其和建筑个性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建築紀實     
正建筑是一种表达,建筑作品呈现着世界多变而永恒的样貌,也描绘出建筑师们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品阅建筑,不仅是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更是对内心的关怀和迫问。本栏目鼓励作者以品阅建筑设计为起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讨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刘德川 《新建筑》1999,(3):55-55
建筑设计应当由建筑师来完成,而如今有不少建筑看上去不像是建筑师的作品,或者缺少建筑师的意志。这类建筑的设计应当称之为“建筑设计的非建筑师化现象”。在我国,对其他艺术形式都有广泛而大胆的评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有公开的褒贬。然而对建筑师及其作品的批评就...  相似文献   

14.
近代天津租界是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荟萃之地,大量来华外国建筑师在天津留下了丰富的建筑作品。无论从作品的知名度,还是从意大利建筑师的代表性来看,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梳理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他在天津租界中设计并遗留下来的建筑作品建立较为完整的认识,了解其惯用的设计风格、手法。文章通过梳理回力球场、疙瘩楼、安乐邨等鲍乃弟的设计作品,对其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建筑作品是建筑师思想的结晶,也同时体现出建筑师的个性、气质。建筑作品是建筑师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建筑师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建筑中。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决定建筑师的创作构思,,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6.
UED: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建筑界的盛会,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济济一堂,他们的作品有的是代表国家或历史传承的,但更多的是对建筑未来新形态的设想和尝试。您对参加这次双年展有哪些感想呢?  相似文献   

17.
正建筑摄影是摄影师在二维平面上对建筑师三维空间创作的再表现,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很敏感——建筑是通过哪些方式展现其用途与价值的?其自身内部以及与周围的环境又是如何协调和统一的?因此,建筑摄影绝不仅仅是对建筑作品表象的简单记录,更重要的是要拿捏好建筑师在空间营造中的用心之处,捕捉到建筑师在其中所注入的特点与风格。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具备与建筑师一样的敏感性——对建筑的敏感、对艺术的敏感,同时又要用符合摄  相似文献   

18.
篇首语     
<正>80后建筑师,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大多已届而立之年。在成长的过程中,80后建筑师经历过自卑、自信、自负、自省等状态,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展示平台。《新建筑》杂志一直有着挖掘新建筑师、新作品、新观念的优良传统。80后建筑师"以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丰富着对建筑的定义和理解",跨界、多元、差异的状态逐渐呈现出属于80后的某些时代特征。为"勾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80后整体形象",《新建筑》杂志组织策划了相关活动和事件,包括从个体的访谈到群体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石上纯也是日本新一代青年建筑师,他的作品受到极高的赞誉。本文通过对他作品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的解读,从而讨论日本建筑师思想的传承与流源,试图引起更多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自然建筑化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之中,使自然拥有建筑品质,也赋予了建筑以自然属性,从而完成两者的对话。然而,不同的建筑师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尝试通过对两位日本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比较,对这一设计手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意图启发建筑师通过把自然融入建筑来实现建筑的自然和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