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复失地     
即使IT外企很难在中国IT市场上重新获得曾经辉煌的霸主地位, 但也确实不甘心沦落为没有多少油水的“鸡肋”企业。他们正试图跨国IT企业显然已经意识到,对于大多数领域来说,“中国温床”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持续获益,企业的目光必须更为远大,并且具备足够的韧性。2004年,很多跨国IT 巨头开始重新构架在中国的战略,不再  相似文献   

2.
康佳出击LCD     
2002春来早。方正圆明服务器的新战略和新规划也“当春乃发生”,全面进入“应用”年。 熟悉方正服务器人的都知道,2001年是他们的“产品年”——他们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款服务器,而且成为2001年市场份额成长最快的服务器品牌,不仅稳居国内三甲,甚至还进入了亚太八强。 但是这些成绩在方正科技电脑公司总经理助理官益群和方正科技电脑公司服务器产品部部长白向春眼中还只是个开始。他们对于“应用年”的战略已经成竹在胸了。 首先是部门的整合出击。3月5日方正电脑企业事业群正式亮相,目标直指企业计算市场。方正电脑企业事业  相似文献   

3.
刘源  黄燕 《互联网周刊》2003,(34):22-30
产业分析师眼中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依然还是这样的景象:规模比印度差了很多,管理水平过于粗放,开发流程有待细分,技术蓝领远未形成规模,总之,还没有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横向工业发展成为渐趋专、深、尖的纵向工业,软件外包这个很有希望成为第二个“中国制造”概念的领域当前有着太多的不如意。分析师和观察家们太过于迷恋全球软件外包的印度模式和印度软件巨头的成功经验,忽视了中国外包市场的活力,更没有注意到活跃在这个市场上的众多企业早已经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他们忙于拓展“人脉关系”、寻找客户,签下订单,赚取利润,深刻的体会着欧美客户和日本客户做事风格上的显著差异,更为成功的那些企业已经开始考虑规模扩张的问题。毕竟这个市场发展得是如此迅速,远远超出了业内人士的预期——中国的软件外包业还处在印度10年前的水平,再过10年则很有希望向“中国制造”那样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这是业内人士审慎而乐观的估计。为了走到这一步,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大小企业都在认真摸索并做出切实的努力。两年前声噪一时的出口联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没有令大多数外包企业感到政府的支持力,这些都是已经被正视的问题,而各地政府主导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人材战略则让他们甚至是国际发包商感到欣喜。软件外包的“中国制造”, 虽然不是指日可待,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已经上路的中国企业注定要按照自己的现实道路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本企业与中国家电企业的新一轮资本合作,业界有这样的声音:“小心!日本企业将通过这种方式扼住中国家电企业的喉咙。”相反的论调是:“新一轮竞合浪潮开始了!中国企业将打破日本市场坚冰。”而专家冷静客观的结论是,中国企业现在既不是强壮的一“狼”,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羊”。  相似文献   

5.
以家电产品引领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在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中疏远了中国。2001年日韩厂商凭借数码产品获得市场青睐,但他们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硬件和管理软件仍旧挚微。当IT服务犬澎袭来,他们是否能够抓住崛起的机会,并再一次成功淘金?  相似文献   

6.
回顾记得在我国计算机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软件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仅显得格外的高深莫测.而且也显得格外的年轻和幼稚。当IBM、AST、COMPAQ等“洋电脑”开始纷纷涌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最令中国人头疼的就是这些“洋电脑”全英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电脑可望而不可及”。洋电脑要在中国打开市场,要让中国用户真正接受,首先还得从中文操作系统入手。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电脑,但是我们更渴望拥有符合中文特征的“中文电脑”!市场呼唤中文软件,中国用户需要中文软件。因此,一时间致力于中文软件开发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在这个绝大多数人已经开始规划自己晚年生活的人生阶段,江苏高邮市却有着一群中国电机业的“老兵”仍旧在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我的奋斗》。一个员工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科特电机厂,面对市场萎缩、成本不断上扬的市场环境,通过全面应用航天信息ERP.A6管理软件,快速打通了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瓶颈,有效促进了企业的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8.
一些人已经离开,一些人还在坚持:一边是不够成熟的市场,另一边则是来势汹汹的海外巨头一前景远大的IT服务在中国目前看来确实不是一个能让人充满信心的行业。看到了方向、定下了战略,然而来自市场、竞争和自身实力的种种限制让他们举步唯艰,“可望而不可及”,这不仅是IT服务面对的尴尬局面。甚至也是整个中国IT业所要跨越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当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生存奋斗,中国的设计师还在理解生活时,欧美社会却处在享受生活的状态中,他们的设计师关心的已不是“设计”能力产品提供什么服务这样的问题,而是进一步思考“人是什么?”他们甚至已经开始着想“下一代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颖 《互联网周刊》2005,(11):44-46
在“软件大国”、“外包奇迹”等光环的映射下,人们往往只看到印度软件企业的风光无限,却很少仃人注意到他们在中国软件市场上的尴尬和无奈。“印软经验”确实曾经给中国软件企业以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但时至今日,面对已经变化良多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中印软件氽业之间更多的已经不是“学习与被学习”的简单关系,而是“羚羊与狮子竞跑”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软件,一度以“印度模式”作为自己终极目标。回头看看几十年来中国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走过的道路,“印度模式”只能使中国软件产业沦为价值链的最低层,对中国软件走出国门没有任何意义。在中国硬件厂商开始在国际市场与老牌巨头们平起平坐的时候,国内软件企业不应该把自己的企业发展目标局限在中国这个区域市场,而应该对全球各个区域市场予以关注。11月5日,瑞星杀毒软件在日本市场登陆是我国反病毒软件第一次走出国门。瑞星的做法是对的,但是他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首先,在成熟度极高的欧美和日本市场,我国的企业很少获得成功,数来数去也就海尔还有些竞争力。面对被趋势科技和赛门铁克占了80%的日本反病毒市场,瑞星如何运作?这是一个大难题。做了多年国内市场,瑞星是成功的,但是面对文化背  相似文献   

12.
付忱 《互联网周刊》2003,(22):24-24
面对SOHO、家庭市场的无限商机,D—Link开始将“Home Market”战略深耕细作.并为企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蓄势发力。  相似文献   

13.
白丽 《中国信息化》2005,(17):23-23
作为中国开放最早的领域之一“中国IT市场已经变成了国际化市场”,刘积仁、王文京徐少春等软件企业的老总们从创业开始就已经强烈感受到被国外品牌包围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国际化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假冒原装正品墨盒等打印耗材占据了高达40%的耗材市场分额!这一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在企业里.平均每个月要消耗至少两个墨盒.按这个比例计算.企业半年里就用掉了至少4个假墨盒:当我们购买墨盒时.经销商拿出的10个墨盒中就有4个是假冒的。消费者不是孙悟空,他们更没有二郎神的“三只眼”.面对长期形成的畸形市场.消费者除了想知道如何辨别真假墨盒.更希望了解耗材市场混乱的根源.企业生产一个黑白墨盒成本不到5元,市场上却卖出了100~200元的天价.究竟是什么力量左右着耗材市场.假货如此横行的原因又在何处?消费者真的就买不到质优价廉的墨盒吗?  相似文献   

15.
战略企业管理的困境与症结 2004年已经开始。“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是每一个成长型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思考。而“战略”,正是企业对自身发展所做的中、长期的全面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彭祯艺 《互联网周刊》2004,(44):160-160,162
中国市场的蛋糕香味已经远远传遍了全世界。事实上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大力宣传“开放中国”的形象、投资中国市场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于是,除了一批早已耳熟能详的IT巨头悉数登陆中国外2004年以来更多的二三级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7.
储铃 《A&S》2007,(2):38-40
当中国的安防业发展到今天,一些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打拼和积累的企业,如今已经在市场中确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品牌知名度。然而,面对下一轮的企业生存和扩张,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和管理运作经验不足等,仍是众多中小安防企业家在实现做大、做强的征途中,难以逾越的门槛。面临着要生存并且要快速做大的紧迫感,于是一些企业家选择了“嫁人’——不仅要嫁给有钱郎,还要双方情投意合。 此次恰逢CSST(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继并购上海诚丰后,又一次并购深圳宏天智和武汉恒亿公司。借此契机,不妨来听一听这三位“新婚不久”的“老总们”,是如何看待安防企业现阶段的“并购”行为以及他们背后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日韩IT企业丢却了十年中国市场,幸而他们在产品技术和企业实力上已经突飞猛进,这给了他们在中国市场说话的底气。可面对欧美企业和中国企业的两面夹击,他们凭什么可以迅速收复失却的领地?  相似文献   

19.
《数码世界》2003,2(3):12-13
中国市场的PC销售量占世界市场的7%到8%,20O2年下半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PC市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PC市场。如此巨大的发展前景,不仅培养了国内许多品牌,也还吸引了众多家电厂商来分一杯羹。“利润是厂商的风向标”,对于火爆的2002年商用PC市场,任何IT厂商均不会放弃。作为老牌传统PC生产厂家,实达电脑公司2002年初便提出了“集中资源加大市场有效投入,形成局部  相似文献   

20.
陈琼 《互联网周刊》2003,(27):52-56
高性能计算市场从来就不缺乏热度,尤其在这个夏天。从今年4月AMD经过再三权衡打出名为Opteron的64位服务器芯片这张牌开始,到Intel在7月发布精心打造的新款安腾2芯片“Madison”。两位纠缠已久的对手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争先赛或明或暗的摩拳擦掌。 而在他们前方,早已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的IBM.HP和Sun当然不可能只是“面带微笑”的看热闹。IBM要继续凭借雄厚的技术和资本实力构筑超级航母式的威慑力;Sun也许会选择特立独行走到底,把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尽量做到完美;而慢慢消化了康柏的HP。恐怕依然会通过不断的联合与集成来强化自己的优势。不过,众多巨头之”对抗的硝烟看起来似乎总离国内的相关领域有些遥远。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目前撑起国内高性能计算产业的这些企业还只是技术追随者的角色,而且在很多时候还只能是那些核心技术在手的巨头们的陪衬。向领先者学习与他们合作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从游戏参与者到规则制订者的蜕变注定将是一段漫长艰辛却意义非凡的成长过程。 国家“863”计划早已把“国家网格”列入了重大专项建设项目。无论对于曙光.还是联想或者浪潮来说,加载了国家战略意义的高性能计算也已经成为他们各自战略布署的核心之一。在中国市场日益受到世界重视的背景下,国际巨头之间、国外和国内的厂商之间,甚至是国内厂商之间关于高性能计算的“对抗”话题已经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