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油田的开发,井间剩余油分布比较零散和复杂,为了了解和掌握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矿场采用了多种监测、描述剩余油的方法,井间示踪测试是其中之一.在对井间示踪测试原理分析,以及前期建立的示踪测试解释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井间示踪测试在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与商业软件以及解析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拟合了示踪剂产出曲线,模拟了流场分布,掌握了油层内的非均质情况;依据示踪测试解释结果,调整地质模型,并拟合相关指标,确定了较准确的剩余油分布情况.鉴于目前注水存在的认识不清问题,认为进行示踪测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吉林油田注水井组的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模型,利用数模一示踪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测试综合解释结果,为地质上的油藏描述提供详尽的依据,对油田的注水调整、控水稳油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注入剖面示踪测井主要用于注入井吸液剖面的测试,该方法采用一种新研制的释放器,用In^113m活性炭放射性微球微示踪剂。不但可以对注水井,注聚合物水溶液井,注三元复合驱井测吸液剖面,还可以检查油,水井管外窜槽和套管技术现状,评价封堵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往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多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地研究 ,多数没有定量化 ,更很少对每口井的各小层 (即时间单元 )的剩余油分布做出定量的预测。本文利用图版法结合张天渠油田的生产实际寻找到一条定量预测某一时刻各井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配型和非分配型同位素示踪剂,对科尔沁油田包26-30注水开发井组进行了井间示踪生产动态监测,定性给出包26-30井注入水推进方向、速度、井间连通性及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解释,定量给出了注采井间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的综合解释,提出了调整和治理注水开发井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青海石油》2008,26(1):10
该项技术针对砂泥岩储层注水驱油的特点和储层油水运动规律,计算出一套在相控条件下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地质沉积、构造及开发等动、静态资料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提高油田开发效率、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工作.在求取L油田剩余油饱和度的基础上,研究了L油田三叠系剩余油的纵向和横向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调整井的有利井位.  相似文献   

8.
据双河油田测井、地质资料计算单井储层非均质渗透率序列,并以分形技术为基本预测方法进行储层非均质渗透率预测。利用预测结果,结合沉积微相,从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及夹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剩余油富集区分析。  相似文献   

9.
据双河油田测井、地质资料计算单井储层非均质渗透率序列,并以分形技术为基本预测方法进行储层非均质渗透率预测,利用预测结果,结合沉积微相,从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及夹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剩余油富集区分析。  相似文献   

10.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在剩余油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利用测井资料运用“权重”评价法进行了储层的综合分类评价,研究了储层的连通情况,水驱方向以及剩余油富集区,并对储层分类级别定量应用到剩余油分布评价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的现代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剩余油分布是对油藏是否进行和如何进行强化采油的主要依据之一。国内外常用的测量剩余油的方法尚不能准确反映油藏范围内剩余油的真实分布和动态分布。经过研究注水时注水区内油水同时流动情况下的压力不稳态特征,得出注水井试井与普通均质油藏油井试井的井筒压力差。在利用拟表皮因子法确定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注水井现代试井解释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及其解析解,并利用智能化软件技术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井间示踪监测确定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由于主力砂体非均质性严重、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散,常规方法难以预测和评价井间高渗通道和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因此开展了以示踪剂井间监测为主,与油藏数值模拟有机结合确定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综合评价技术.阐述了井间示踪监测确定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技术方法原理,以及这项技术在港西三区二断块注水井组的应用,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了注水井调剖、油井提液和打调整井等措施.综合调整后的生产动态表明,示踪剂测试结果和调整井测井结果及动态特征吻合,各项措施均取得明显效果,为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应用井间示踪监测技术,指导三次采油的综合调整找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井间示踪技术求地层参数和剩余油饱和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三维两相非分配示踪剂、分配示踪剂问题的数学模型,其水组分和油组分方程中含有未知量Cww(水组分在水相中的浓度)和Coo(油组分在油相中的浓度),在对基本模型差分求解时会增加很大的计算量。考虑到Cww≈1,Coo≈1,故令Cww=1,Coo=1,可将水组分和油组分方程简化。给出了该简化模型的隐式差分格式,并用高斯-塞德尔迭代法进行了求解。通过合理设计差分格,使得到的线性方程组系数矩阵严格对角占优,可使求解无条件稳定。与非简化模型计算结果相比,各井地层渗透率误差在2%以内,厚度误差在5%以内,表明简化模型运算精度能够满足要求。在大庆油田南二区N2-2-P38井组进行了该模型的实例应用。试验区注入硫氰酸铵10 t,正丁醇14 t。测得了周围3口油井的采出浓度曲线(另1口油井对应油层未射孔,没有检测到示踪剂)。根据N2-D3-P38、N2-D2-P38和N2-2-P138 3口生产井硫氰酸铵浓度峰值出现时间(152、225和42天),计算得到注入水沿3口油井方向上的流速(1.65、1.11和5.95 m/d),进而得到3个方向的平均水相渗透率(0.090、0.0731和0.477μm^2)。通过对含水、产液、压力等动态参数和示踪剂产出曲线的拟合,得到了该井组4个沉积单元(葡I1、葡I2、葡I3、葡I4)的地层参数场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4表1参6  相似文献   

14.
沈84块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富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宋子齐  李能根 《测井技术》1998,22(6):420-426
通过沈84块油藏开发后期水淹层分析,研究用过渡电位校正自然电位,计算地层混合电阻率,结合水样分析资料进行了估算,分阶段和井位加以选用。进而,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淡化系数方程确定相应的剩余油饱和度,通过沈84块S^43Ⅱ油组油藏实际应用,提取,集总和分析了S^43Ⅱ油组各小组层油藏及剩余油参数,结合各小层沉积微相时空分布规律,剩余分布范围及储量研究,按Ⅱ8,Ⅱ7,Ⅱ5,Ⅱ6,Ⅱ3,Ⅱ4,Ⅱ1,Ⅱ2  相似文献   

15.
应用试井资料研究水驱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常用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存在局限性的实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注水井压力落差试井资料,通过水驱前缘含水率导数、油水两相区流度分布导致的拟表皮因子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关系,在没有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的情况下,确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利用所编制的实用软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多维非均质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大庆油田开发的相控建模软件(ISGR)建立了四种河流相非均质砂岩油藏概念模型:辫状河、曲流河、低弯曲分流河、顺直分流河。应用全隐式聚驱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这四种模型进行了从水驱到聚驱的整个驱油过程的模拟,使用ECLIPSE的FLOVIZE插件对驱油过程进行了三维显示。并对水驱后聚合物驱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了模型中的沉积微相、废弃河道、水平夹层、侧积夹层、韵律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通过对大庆油田南部杏1—3区三次加密试验区地质及剩余油的综合分析解剖,研究了各类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的沉积特征,利用检查井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研究了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的动用状况、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动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各类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指出了三角洲前缘相储层剩余油挖潜的方向。研究认为,外前缘Ⅱ类、外前缘Ⅲ类及外前缘Ⅳ类储层剩余油相对富集,它们是三次加密调整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8.
伴随油田开发的深入进行,测井技术不断进步,各类测井成果资料日益丰富。通过以典型区块为实例,应用诸多产出、注入时间推移测井资料,分析判断二类油层动用状况;利用该区块内的完井电测资料,分析二类油层水淹状况;在此基础上,依据油藏工程理论,将各类测井资料与其它动、静态资料相结合,定量分析二类油层采出程度,从而确定二类油层宏观剩余油潜力。实践证明,产出剖面、注入剖面等常规测井技术在二类油层宏观剩余油潜力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