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坤 《安徽化工》2010,36(3):54-56,59
通过加压低温干馏实验和φ100mm固定床加压气化小型试验装置气化实验,对褐煤在加压气化条件下的工艺特性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褐煤基活性焦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管式炉对内蒙古褐煤进行了活性焦制备工艺研究,研究了活化时间、活化温度以及蒸汽量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以某厂焦化废水为对象进行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活化温度为850℃,活化时间为90 min,蒸汽通入量为450 g/h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焦对焦化废水的吸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褐煤用于固定床加压气化是提升其使用价值的有效措施。通过对中国7种褐煤(小龙潭、黄县、沈北、东北、扎赉诺尔、舒兰和先锋)的煤质特性分析,并从不同直径的固定床加压气化炉中,获得了褐煤的各项气化技术经济指标,总结了褐煤固定床加压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褐煤基活性焦制备及吸附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褐煤进行了活性焦制备工艺研究,探索了炭化、活化时间及温度等参数对活性焦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以某厂焦化废水为对象进行了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炭化温度为600℃,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1.5h,制得的活性焦对焦化废水的吸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YS、LL和XF 3种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40 kg试验焦炉,采用捣固焦炉生产气化焦的方法,通过配入廉价褐煤来降低配煤成本,研究了褐煤细度和配入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通过20 g干馏实验和气相色谱检测,研究了不同褐煤对化产品产率及煤气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褐煤细度适宜控制在3 mm占85%左右,也可5 mm占85%左右,褐煤配入量适宜控制在20%以内;褐煤配入量增加时,煤气组成中H2含量降低,CO和CO2的含量升高,焦油产率升高,气体产率略有降低,所得焦炭与CO2反应性升高。  相似文献   

6.
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多采用褐煤经低温鲁奇炉气化、变换、净化、合成工艺。但鲁奇加压气化工艺中,反应温度相对较低,故粗煤气中的中间产物较多。粗煤气经过煤气水分离、萃取脱酚和脱氨后,形成处理难度很大的废水。该废水的处理是每个煤制气工厂严重关切的问题,如果能够对该废水特质有清晰的认识,将问题考虑到设计前期,就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蒙东褐煤为原料,在活性焦制备小试实验装置上,以水蒸气为活化介质,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水蒸气流量对活性焦产品的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及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活性焦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及收率的影响,最佳的活化条件为: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为90min,水蒸气流量2g/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活性焦中孔发达,中孔孔径在4.0nm附近分布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改变干馏段气相停留时间的两段加压气化小试和模试研究结果。沈北褐煤、云南先峰和小龙潭褐煤,以及黄县褐煤均适应两段加压气化,并能反映其特征:焦油收率比一段加压气化低约三分之一、轻馏分增加、重馏分减少;干馏煤气中甲烷量增加,气化粗煤气中甲烷含量4%左右,含硫量很低,并无有机硫化物;气化段冷凝水中酚含量很低,不含氨、无粉尘并长期不变色。改变干馏气与气化气的采出比时,对气化结果影响不大,且操作稳定、调节方便。  相似文献   

9.
中国褐煤在活性焦制备及应用方面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煤具有较高的挥发分,氢、氧含量以及较发达的孔隙结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制备活性焦方面的天然优势。介绍了褐煤制备活性焦技术以及活性焦应用方面的进展,分析了中国褐煤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分布情况,提出了中国褐煤在制备活性焦方面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化工产业存在的"煤头水尾"制约难题,提出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耦合消纳褐煤(末煤)和废水的思路。对某代表性煤制合成天然气示范项目(SNG)固定床气化装置的5组褐煤及8组废水(W1~W8)、参照组去离子水(W0)进行了组分分析和直接制浆试验,并开展了水热处理制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固定床气化废水有机质和盐含量总体较高,W8固含量达35.1%。褐煤直接制浆时,W1~W7所制水煤浆浓度介于46%~53%,与W0的制浆效果相当,W8所制水煤浆的浓度低于45%;褐煤经300℃水热处理后,分别采用W0和W4的制浆浓度总体超过58%、56%,比直接制浆浓度提高5.5%~11.7%(绝对值),满足水煤浆气化需求。本研究思路有利于耦合利用褐煤与废水,进而拓宽褐煤(末煤)的应用范围和促进废水的资源化、减量化。  相似文献   

11.
王宝强  安洪光  夏岚  宋学平  刘俊峰 《应用化工》2013,(12):2178-2180,2187
分析了实验用褐煤基活性焦灰分的主要组成,考察了活性焦溶于除盐水后,水焦比及停留时间对溶液的pH、电导率、硬度及阴阳离子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活性焦溶于气化废水的溶解特性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用活性焦的空干基灰分含量约26%,其中氧化硅、氧化钙和氧化铝的含量较高;除盐水投加活性焦后,溶液的pH、电导率、硬度及离子含量均增大,溶液中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溶出浓度较大,在水焦比为30∶1,停留时间为8.0 h时,Ca2+、SO42-浓度分别为194.41,210.5 mg/L;在停留时间2.08.0 h,上述各水质参数随停留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褐煤活性焦的改性及脱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入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对褐煤活性焦进行改性 ,其中以MnO2 改性的活性焦对碘的吸附率最好 ;含MnO2 1 5%的改性焦在 60~ 1 2 0℃、1 0 0min以内的脱硫效率最佳 ,并大大高于未改性焦的脱硫效率 ;再生 4次后 ,改性焦的吸附性能仍然好于未改性焦  相似文献   

13.
罗鸣  张建民  高梅杉  连辉 《洁净煤技术》2006,12(1):42-45,24
在管式炉上以较高炭化温度(1000℃以上)制备煤焦,并在较低温度(850℃)下用水蒸气活化而制得活性焦。采用程序升温热重法对高炭化温度下制得活性焦的CO2气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组合升温速率法对其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从对碳转化率曲线、气化速率曲线的分析和比较来看:随着制焦温度的升高和煤阶的增加,活性焦的活性逐渐下降;活化之后的煤焦比未活化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更好。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符合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水蒸气气氛下霍林河褐煤焦和脱灰褐煤焦的气化动力学特性,并考察了脱灰前后褐煤焦孔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褐煤原焦气化反应速率在反应初始阶段(转化率30%)高于脱灰褐煤焦,但在反应后期低于脱灰焦,这是因为煤焦中灰分的脱除一方面去除了矿物质的催化作用,另一方面增大了煤焦的孔径,因而减小了气化剂的扩散阻力。灰层扩散控制的缩核模型可以描述褐煤焦水蒸气气化过程,而脱灰后褐煤焦水蒸气气化过程用均相模型可以很好地表示。  相似文献   

15.
0 前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煤转化应用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即使在石油过量充斥整个世界市场时,也一直继续进行着褐煤和褐煤低温焦炭的气化。目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利用褐煤型煤通过固定床加压气化用于国营黑水泵煤气联合工厂生产城市煤气。这项工艺将来还会继续使用,并通过一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和生产能力。然而,对褐煤及其它合适的碳素物进行气化的更广泛的开发需要提供一个新的高效的气  相似文献   

16.
碎煤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张科达 《煤化工》2010,38(1):12-16
介绍了碎煤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工艺特点,以及典型的Mark-Ⅳ型Lurgi气化技术的工业应用;对现代煤化工可选用的主流气化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碎煤加压固定床气化技术在褐煤气化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最后对BRICC内径100mm小型固定床加压气化试验装置进行了介绍,该试验装置在煤样试烧评价、取得煤样气化特性数据以指导煤化工项目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褐煤基活性焦的脱色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褐煤基活性焦对碱性品红和酸性黑两种染料溶液的脱色特性。结果表明,在上述两体系中,吸附时间分别为50、120 min时,脱色率可分别达到95.9%、91.6%;活性焦投加量及染料浓度变化对脱色率产生不同影响;褐煤基活性焦对碱性品红和酸性黑的吸附规律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8.
用MnO2改善褐煤活性焦脱硫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加入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对褐煤活性焦进行改性,重点研究MnO2的加入对活性焦脱硫性能及再生性能的影响,对活性焦改性前后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9.
石荣方 《云南化工》2013,(5):64-69,73
褐煤加压气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酚废水,含酚废水处理难度大。针对含酚废水处理系统的技术改造,利用SK型静态混合器实现了中油碱洗的连续化生产,彻底解决碱洗塔间歇操作的问题,含酚废水萃取效率可达90%~98%(平均约为95%)。原有的二氧化碳常压分解装置改造为二氧化碳加压分解反应,酚钠的分解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移动床、流化床和气流床等煤气化技术都可应用于褐煤气化,本文主要从煤种特征、不同炉型对入炉煤的要求等方面,就当前典型的煤气化技术应用于褐煤气化的情况进行了简单述评。对褐煤地下气化技术也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