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压隔离开关异常发热是电力系统中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温升是评估隔离开关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触电阻值是表征导电回路联接是否良好的关键参数。隔离开关设备的温升主要受接触电阻控制,接触电阻值变化时,将引起隔离开关整体温度分布改变。文中针对隔离开关不同缺陷对隔离开关触头接触电阻和触头最大温升的影响进行相关试验,最终得到GW6B-252型隔离开关触头压力应该在400 N以上,且触头污秽对隔离开关温升影响最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以GW16型高压隔离开关接触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NX建立其接触系统的三维简化模型,然后利用Maxwell与ANSYS Workbench联合进行动静触头温升仿真,分析其接触系统动静触头在稳态和瞬态条件下的温升情况可知,GW16型高压隔离开关在3 150 A下正常工作,其接触系统最高温升为59.606℃,同时可以满足瞬时大电流的冲击。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误差小于5%。分析表明:利用Maxwell与ANSYS Workbench进行GW16型高压隔离开关动静触头温升仿真分析,可以确定其动静触头温度分布状况,避免传统理论计算查询参数的复杂性及计算的繁琐性,为提高GW16型高压隔离开关的可靠性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包头第二热电厂220 kV变电站GW16、17系列隔离开关为单臂折叠式,普遍存在分、舍不到位,传动部件卡涩,滚轮触头发热,连轴节根部积水,部件密封不严进水、进沙而导致运行中有化学腐蚀,冬季易冻和机械不稳定、长期通流发热等问题.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部件选材膨胀系数不同,弹簧力矩和重力矩不匹配,弹簧结构设计不合理,滚轮触头接触不是静接触,风沙、尘土侵蚀导致滚轮触头发热,夹紧弹簧夹紧力不够等.对此提出了技术改进方案:改进设备主要部件材质,对平衡弹簧进行重新计算,优化弹簧平衡原理,增加分流导电带、防尘罩,采用单支点杠杆原理,完全保证触头"8点"良好可靠接触,提高夹紧弹簧夹紧力等,增强了隔离开关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机械传动性能,提高了隔离开关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以GW16型隔离开关为研究对象,搭建高低温试验平台,研究环境温度变化对GW16型隔离开关机械特性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动静触头相对位置、动静触头接触压力、回路电阻、平衡弹簧力值、操作机构扭矩和操作机构输出角度的试验研究,掌握了环境温度对GW16型隔离开关机械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根据GW16型隔离开关结构特点,提出了高低温条件下的隔离开关稳定性提升方法,为进一步优化和提高GW16型隔离开关的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为全封闭紧密结构,其内部的隔离开关易于产生机械接触缺陷,在运行电流作用下,一旦隔离开关出现接触不良,将引起温度异常升高,通过温度检测可对GIS隔离开关机械连接状态进行判断。为了获取隔离开关内部动触头温度与设备外壳温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550 kV GIS开展温升试验,在GIS隔离开关周围布置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分布,同时在GIS外壳上进行外部温度的测量,试验研究了不同电流、不同接触电阻下的GIS内部及外部温升规律,结果表明GIS外壳与隔离开关触头的温升存在线性关系,正常情况下顶部外壳温升每上升1 K,对应触头温升提高1.924 K,而故障情况下,对应的触头温升提高2.85 K,并且顶部外壳温度变化范围大,对设备内部温度变化敏感,具有较好的温度辨识性,能更灵敏准确地反映内部触头的温升情况。试验结果分析阐明了GIS内部热源、热量传导路径及温度分布特点,为通过GIS外部温度检测进行内部温度的反演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敞开式隔离开关受环境影响,长期运行会产生发热缺陷。发热点主要位于开关口、动静触头接触处、触头周围等位置。当隔离开关动静触头接触面接触电阻增大时,会由于电流效应引起过热现象。动静触头接触面氧化、锈蚀、脏污,触指弹簧失效夹紧力不足,开关闭合不到位动静触头单边接触,连接螺栓松动等,都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进而引起发热。为减少隔离开关发热故障,需加强设备安装、设计工艺及产品质量的验收工作,提高停电检修质量,做好设备运行维护及带电检测红外测温工作。针对敞开式隔离开关发热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ZGW5-150型直流隔离开关接触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触头与触指的三维简化模型,且通过理论计算其接触系统产生的焦耳热,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接触系统温升仿真,通过分析直流隔离开关触头与触指在稳态条件下的温升情况可知,直流隔离开关在7 500 A下可以正常工作,其接触系统最高温度为55.297℃,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误差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中采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及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充入干燥空气的柱上开关进行了温度场仿真分析,研究不同接触电阻条件下柱上开关内温度分布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柱上开关接触点在正常接触电阻条件下温升均符合标准要求;真空灭弧室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点接触电阻增大1.56倍,隔离开关动触头与隔离开关静触头接触点接触电阻增大1.80倍,温升达到标准规定的限值。最后,进行了相应的温升试验,温度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杨明昆 《电工技术》2018,(11):24-16
对隔离开关激光清洗后的接触电阻进行定性计算分析,将对实际隔离开关激光清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利用 ANSYSWorkbench计算隔离开关触头触指间的应力分布,并基于 COMSOL建立隔离开关接触电阻计算模型,在考虑激光清洗后触头、触指接触面粗糙度及其应力变化的情况下,对接触电阻值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中高度参数对接触电阻影响较大,粗糙度中高度增加会使接触电阻明显增大,粗糙度中斜率增加会使接触电阻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0.
GIS隔离开关触头过热性故障严重危害设备的可靠运行,为实现对GIS隔离开关触头温升和过热性故障的监测,建立了包含触头的GIS隔离开关的三维涡流-流体-温度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用一段电阻率可变的导体来模拟触头部位的接触电阻,通过电磁场分析计算GIS隔离开关各个部位的电流密度和功率损耗,将功率损耗作为热源载荷代入流体-温度场耦合计算模型计算导体和外壳的温度场分布。基于该模型研究了GIS隔离开关触头温升反演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B相触头与外壳温升存在1∶0.215的对应关系,C相触头与外壳温升存在1∶0.165的对应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开展GIS隔离开关的温升监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SF6高压电器产品中各类触头形式的优劣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英 《高压电器》2004,40(4):298-300
各类触头在高压电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产品的体积、形状、特点、安全余度等,所以了解触头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将有助于对比和分析各类触头的优缺点,在设计中更合理地选用触头类型,设计其结构。  相似文献   

12.
弹簧触头设计(Ⅱ)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使弹簧触头结构的设计制造更加标准和规范,笔者对近两年来弹簧触头在使用中出现的接触电阻波动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法,对钴铜丝和铍青铜的材质性能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并给出了弹簧触头设计的规范化方案,对GCB/GIS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接触电阻是表征电触点材料质量与可靠性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单片机(MCU)为核心对电动滑台三维方向进行精准控制,并采用闭环系统精准控制接触压力,同时通过设计电压、电流信号调理与放大电路实现了接触电阻的自动连续测量。系统位移定位精度0.1μm,压力控制精度50 mg,接触电阻分辨率0.1 mΩ。最后应用测量系统完成了典型铆钉触点材料不同电流条件下接触电阻与接触压力间滞回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翁桅 《低压电器》2014,(3):10-15
分析了中、大容量交流接触器节银触头、断路器节银触头、无银背触头、铆接式元件触头、铆钉型触头的节银模式和节银效果。针对铆接式元件,提出了节银实施方案,同时比较了各种铆钉型触头的节银效果,以达到在保证电器产品可靠性前提下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弓网系统静态接触电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弓网良好接触是保障机车稳定受流的关键,合适的弓网接触压力是弓网稳定可靠受流的基础。笔者研究了不同接触压力、牵引电流条件下的弓网静态接触电阻,并得到了弓网接触电阻的数学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弓网静态时接触电阻随接触压力、牵引电流增大而减小,接触压力小于70~80 N,接触电阻所接触压力的增加,接触电阻激剧减少;大于70~80 N后,接触电阻随接触压力的变化不明显,近似恒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邵慧民 《电测与仪表》2002,39(1):55-56,34
根据预付费电能表在配置应用中的特点,提出了电能表专用继电器的特定技术要求,介绍了机械自保持继电器的特点、性能及其在预付费电能表中的应用,提高预付费表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态接触角的硅橡胶憎水性表征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电晕和表面染污后的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样本分别使用静态接触角方法、动态接触角方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浸泡、染污、电晕后的样本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别较大,静态接触角测量随机性较大且易受拍照时延的影响,对表面憎水性的表征能力不够,后退角能很好地表征材料的憎水性,后退角越小,则材料表面越容易被浸润。文中同时对浸泡、电晕、染污前后表面的粗糙度增加、溶质沉淀原因进行了分析,理论上解释了接触角测量的滞后效应。笔者的研究对硅橡胶及高分子材料的憎水性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铆钉触头成形过程——线材剪切及镦粗的研究,分析了铆钉触头表面“白印”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初步研究了“白印”对触头接触电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微机电系统(MEMS)开关的失效机理,设计了一种以压电陶瓷电动机为核心的新型超低速致动形式的触点材料电接触行为测试分析系统。应用该系统对典型触头材料在闭合和分断过程中的接触力特性、滞回特性、接触电压特性和电弧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和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电接触的接触电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军  李坤 《电工材料》2011,(1):10-13
电接触是研究电连接可靠性的应用学科,接触电阻是衡量电接触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以及接触电阻的微观模型出发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工程上计算及测量接触电阻的方法,指出了电接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