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聚晶金刚石是继人造金刚石单晶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超硬材料,凭借其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钻探、刀具、锯切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聚晶金刚石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分析了烧结聚晶金刚石、纳米聚晶金刚石、超硬聚晶金刚石等的高温高压合成工艺及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聚晶金刚石的发展趋势及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国际工业金刚石行业发展形势与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l世纪.国际工业金刚石行业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DeBeers是一个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国际著名大企业,于2002年10月1日更名为Element Six(元素6)。该公司以巨大的能量、速度和积极的思想取得了全球金刚石行业的主导地位,并将其未来业务的发展定位在富于想像力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向。GE公司超硬材料部是第一个合成人造金刚石的生产部门,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和聚晶金刚石制品的生产厂家,而今却被一家私人投资机构所收购。人造金刚石的问世已过去半个世纪,展望工业金刚石行业今后的发展,应该是扩大人造金刚石和其它超硬材料的规格品种,同时探索新型超硬材料并开拓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缪树良 《电碳》2000,(1):26-28
本文回顾了国内人造金刚石碳源近三十五年以来的发展过程,针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二十一世纪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探讨和研制较为理想的人造金刚石用碳源。  相似文献   

4.
金刚石膜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人造金刚石尺寸的限制,使得金刚石的电学、热学、光学和电子学等方面的优异性能得到了利用,极有可能为超硬材料行业开拓新的更大的市场.金刚石膜或类金刚石膜用来作为场发射的阴极,是其极具前景的应用之一.文章叙述了冷阴极场发射的概念、金刚石膜的性能和用作冷阴极场发射显示器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前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基于知识工程原理开发超硬材料及制品知识系统的思路。系统包括知识库(基于教材、文献、经验)、数据库(国家标准、产品、原材料、工艺、工装、被加工材料、应用参数)和图像库(石墨-金刚石相图,BN相图、晶体结构、岩相图、金相图、工装结构图)。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大量的研究数据进行知识挖掘来补充完善超硬材料及制品设计的配方、工艺和相图数据。应用粗糙集理论,对大量复杂的知识数据进行简化以便去除冗余属性,为配方设计中原料选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基于ANN和RS的超硬材料知识库系统和专家系统,提高了超硬材料及制品(人造金刚石和cBN及制品)的研发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超硬材料工程》2010,(3):47-47
2010年全国超硬材料行业研讨会日前在浙江绍兴县举行,来自全国超硬材料工业领域200多名专家及经营者参加了会议。吸引“超硬”专家相聚绍兴县,这与蓝龙科技公司在国内人造金刚石行业的表现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超硬材料工程》2010,(2):34-34
目前,世界上已知材料中金刚石及立方氮化硼是最硬的两种材料。由于它们硬度大大超出其它材料数倍,因而人们将这两种材料称为超硬材料。金刚石由于性能优越,应用不断地扩大,已从金属加工发展到了光学玻璃加工、石材加工、陶瓷加工、硬脆材料加工等传统加工难进行加工的领域,对各种工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金刚石工具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市场对RVD磨料级金刚石的需求量正以较快的速度回升,并导致国内RVD磨料级金刚石出口量的增加,亦进一步拉动了国内金刚石Ⅰ型料的市场行情,究其原因,与RVD(BRVD)金刚石的优异特性在国际市场上的较佳体现相关,此时的RVD人造金刚石绝非彼时的RVD人造金刚石,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制造工艺,单晶品级,磨削效果,制造成本几个方面,尤其是其优良的单晶品级,高效的磨削效果,较低的制造成本,促进了它对立方氮化硼及碳化硅等超硬材料的替代性的提高,因而导致RVD人造金刖石市场需求旺盛.  相似文献   

9.
芶清泉教授在我国人造金刚石发展的初期,揭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金刚石粘接机理、含硼黑金刚石耐高温机理。他提出了触媒与石墨优选原则和硼皮氮芯金刚石模型。他的工作对中国人造金刚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出版了世界第一本《人造金刚石》专著、并将超硬材料作为一章写入他的《固体物理简明教程》。他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人造金刚石短期学习班、进修班,培养出一大批工作在超硬材料领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很多人已成为技术骨干和业内精英。芶清泉教授对我国超硬材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造金刚石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导热率高、电绝缘性好,耐腐蚀性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切削、磨削、钻探和电子工业中.但金刚石表面光滑且表面能高,与其它材料不能很好地结合,故需要对金刚石表面进行处理才能和其它材料有很强的结合.文章综述了金刚石表面镀覆制品在超硬工具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金刚石表面的化学镀、电镀、盐浴镀、真空物理气...  相似文献   

11.
《超硬材料工程》2023,(6):50-50
以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被誉为“最硬最锋利的工业牙齿”。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以及光伏与电子信息等领域里的各种高难材料加工难题,在它面前都迎刃而解。而在科学家的眼中,单晶金刚石不光是“工业牙齿”,还是“终极半导体”。在7月17日召开的中国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有专家甚至表示,“没有金刚石就没有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2.
人造金刚石及立方氮化硼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国际新型超硬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文章综述了国际上各种新型超硬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概况。内容还涉及超硬材料的界定、类型以及金刚石与其它超硬材料硬度的测定问题。  相似文献   

13.
《炭素技术》2004,23(3):13-13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氢和甲烷气制成了超硬人造金刚石,其硬度甚至超过天然金刚石。卡内基研究所的科学家是利用高生长率的化学汽相沉积法来生长金刚石晶体的。在一个小室中,用带电粒子或等离子体轰击氢气和甲烷,在2000℃和5万至7万倍海平面大气压的条件下,经10分钟高温高压处理,使其变得更硬。利用这种方法,可在一天内制造出宝石大小的金刚石晶体。美利用氢和甲烷气合成超硬人造金刚石  相似文献   

14.
金刚石聚晶技术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造金刚石聚晶具有接近金刚石单晶的硬度和耐磨性,其韧性、可加工性和价格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加工非铁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聚晶金刚石的性能特点、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对两种典型的烧结工艺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通过跟金刚石单晶及其它超硬材料在性能和价格上的比较,介绍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刀具、磨具和宝石加工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加快我国金刚石聚晶产业发展的思路PCD产品必须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技术特点并开拓新的应用领域,PDC产品必须采用STCR法,并扩大合成腔体、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超硬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以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为主的超硬材料的合成方法、发展历程、结构与性能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金刚石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静压触媒高压高温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动压爆炸法或爆轰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超硬材料制造技术和装备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超硬材料除了硬度高之外,还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精密金刚石砂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硬脆性材料,如石材、玻璃、陶瓷、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各种晶体材料的精密加工.精密金刚石砂轮的制造及其加工各种硬脆材料的磨削机理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综述了精密金刚石砂轮的制造、修整和磨削机理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7.
《超硬材料工程》2022,(5):53-53
奔朗新材(836807,BJ)正式在北交所上市交易,并于同日从新三板摘牌。据悉奔朗新材系一家专注于超硬材料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超硬材料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全球陶瓷加工金刚石工具细分市场的份额排名前列。公司产品包括金刚石工具(含树脂结合剂金刚石工具、金属结合剂金刚石工具以及精密加工金刚石工具)、稀土永磁元器件以及碳化硅工具等,其中金刚石工具是公司主要产品。  相似文献   

18.
《超硬材料工程》2009,21(6):61-61
第4届中国金刚石相关材料及应用学术会议预定于2010年8月中旬在风景如画的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会议是由华侨大学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国家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每年一度的学术会议。会议旨在为超硬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我国超硬材料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本届会议由华侨大学主办。  相似文献   

19.
《超硬材料工程》2021,(6):63-63
金刚石微粉是一种超硬精细磨料,在科学和工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金刚石微粉的生产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天然或是人造金刚石微粉都是当今国际上一种超硬精细磨料。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它在各工业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20.
六面顶液压机是我国超硬材料领域广泛应用的主要设备.近年来,压机大型化步伐加快,其设计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在人造金刚石单晶,立方氮化硼及复合片的合成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超高压设备领域内,引起国际国内同行的关注,还批量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