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研究认为,中下泥盆统盆地相沉积的黑色泥质岩类是南盘江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为次要烃源岩。6个浅井的120个样品表明,南盘江盆地中下泥盆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为0.37%~3.63%,平均值为1.65%;为腐泥型有机质,热演化已经处于过成熟阶段。南盘江盆地中下泥盆统烃源岩的生标分布总体上反映了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但是由于其成熟度很高,使得低碳数的孕甾烷和三环萜烷系列含量很高,且总体生标特征具有很强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2.
南海南部海域南薇西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l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决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相似文献   

3.
以南海北康盆地钻井、测井及区域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及南沙地块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该盆地新生代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4个重要不整合面,分别为裂开不整合、破裂不整合、碰撞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据此将盆地新生代演化划分为断拗、转换及拗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拗期可分为2幕,断拗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前,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断拗I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期,三角洲规模减小,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转换期盆地继承早期沉积环境,为盆内提供物源。拗陷期盆地进入深水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底扇-水道-块体搬运-深水披覆泥的沉积组合。断拗期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海砂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集体,应沿着盆缘及盆内大型隆起两侧寻找砂体;断拗晚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储集体是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应沿着构造古隆起方向在盆地中部及南部边缘寻找;而拗陷期的深水重力流砂体是盆地潜在的勘探目标,应在盆地西部垂直于陆坡方向向下寻找。  相似文献   

4.
礼乐盆地是在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受古南海消亡与新南海扩张影响,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晚白垩世-早渐新世漂移前、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漂移和晚中新世-现今漂移后共3期区域演化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礼乐盆地以滨浅海沉积为主,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盆底扇-滨海-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沉积物源供给缺乏,以滨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盆地北部发育大型碳酸盐台地;晚中新世以来,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侧及内部火山,发育水下扇-浅海-半深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以浅海和半深海沉积为主。礼乐盆地具有相对较好的烃源岩、有利的储集相带和良好的区域盖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主要烃源岩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第三系沉积及烃源岩发育,既有巨厚海相坳陷沉积的中新统烃源岩,也有分布广泛的古近系中深湖相烃源岩,油气资源较丰富。根据南海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可将其划分为走滑伸展型和断陷裂谷两大类型,前者以新近系巨厚海相坳陷沉积及海相中新统烃源岩发育为突出特点,后者则以古近系陆相断陷裂谷沉积和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近海(河湖)沼泽相煤系烃源岩发育为主要特征,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展布规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母质类型、成熟演化特点以及生烃潜力等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Bongor盆地和Lake Chad盆地是位于非洲中部且地理位置较近的盆地,但两者在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Bongor盆地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湖相泥岩中,Lake Chad盆地的烃源岩则主要发育于上白垩统海岸—滨海相泥页岩中。通过对2个盆地的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烃源岩发育的差异性是2个盆地所处的区域应力场不同所致。Bongor盆地位于中非裂谷系,其油气成藏特征受中非剪切带的影响;Lake Chad盆地属于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特征受西非张裂带的影响。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2大不同的区域地质背景,造就了2个盆地差异性较大的烃源岩发育特征,了解这种油气成藏的差异性特征对中国南海未来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海处于欧亚、太平洋、印-澳三大板块的交汇处,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共同作用下经过扩张形成的。南海北部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等多个新生代被动陆缘盆地,这些盆地虽然同样都经历了大致相当的从裂陷到拗陷的构造演化史,但在张裂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构造迁移现象,构造沉降特征分析显示:在西半部的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3个盆地中,构造活动自北而南迁移;在东半部的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3个盆地中,自西向东有构造事件发生时间逐步变晚的趋势。这种迁移现象对烃源岩的形成、分布及生烃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西半部的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比北部湾盆地沉降幅度大,烃源岩发育规模也较大,具有更大的生烃潜力和更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东半部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中,自西向东有烃源岩发育层位偏上、发育规模逐渐减小、埋藏深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所以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油气前景不如珠江口盆地。  相似文献   

9.
曾母盆地作为一个拥有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地质储量的大气田,其沉积体系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早期沉积环境是陆相还是海相一直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曾母盆地沉积体系特征,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在总结分析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及油田沉积相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物源供给特征和岩相古地理背景,对其新生代各个时期的沉积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曾母盆地新生代共识别出河流相、三角洲相、海岸平原相、碳酸盐台地(生物礁)相、滨海相、浅海相和半深海相7种沉积相类型。曾母盆地新生代整体为海相环境,大型三角洲在盆地南部持续发育,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和半深海沉积主要在坳陷期(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断坳期(渐新世—早中新世)基本不发育。由于中中新世受婆罗洲逆时针构造旋转的影响,曾母盆地物源方向发生改变,断坳期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坳陷期物源主要来自东南侧。  相似文献   

10.
潮汕坳陷是南海北部迄今钻遇中生界为数不多的区域,对其开展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分布预测,有助于南海北部中生代油气资源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潮汕坳陷及其围区华南陆缘、台西南盆地的中生界烃源岩特征,结合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对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及其分布特征作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TOC含量可达1%以上,坳陷围区烃源岩TOC含量可达2%以上,且随着时代变老,烃源岩TOC含量有增大的趋势。坳陷内中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有机母质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水生低等生物贡献少。坳陷围区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基于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推测坳陷内部热流值低,坳陷内中生界具备发育有利烃源岩的成熟演化条件。整体上,潮汕坳陷中生界具备发育有利烃源岩的地质条件,主要发育于海陆过渡相、与三角洲前缘相关的浅海陆棚相以及半深海—深海相,相对优质的烃源岩发育于地层时代偏老的中生界地层,该区可作为南海北部油气资源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1.
对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主要烃源岩发育层系、特征、热演化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及综合评价;指出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好(Ⅰ-Ⅱ)、总体为较好-好级烃源岩,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偏高,同时指出Z2ds和∈1烃源岩生油高峰期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O3w和S1l烃源岩生油高峰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2.
银额盆地白垩系烃源岩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前人对银额盆地白垩系烃源岩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这一情况,从盆地整体的角度出发,以地表和井下烃源岩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阐述了烃源岩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烃源岩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的特点,同时又表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差的特点;白垩系烃源岩有机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同时具有相当数量的水生生源;干酪根类型以Ⅱ-Ⅲ型为主;白垩系大多数烃源岩已达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且各演化程度差异性高.沉积相、构造条件、埋藏深度以及古地温影响着烃源岩的分布和生烃特征.深湖相、滨浅湖相发育了大量的烃源岩.早白垩世的稳定构造环境有利于这些烃源岩的保存以及向油气转化;但受埋藏深度与古地温的影响,其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钻井及露头证实下扬子陆区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叠系3套烃源岩。盆地发育时期的动力学环境决定该时期的盆地原型,盆地原型影响盆内岩相及烃源岩展布。幕府山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张裂背景下的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盆地相及深水陆棚相呈环带状围绕古隆起或台地发育,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推测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及北部幕府山组烃源岩发育较好;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前陆盆地,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条带状分布,盆地相、深水陆棚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预测五峰组—高家边组烃源岩主要在南黄海地区中北部发育且有一定厚度;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在该盆地中各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三角洲相、潮坪相、沼泽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发育龙潭组品质中等—好的烃源岩;预测龙潭组烃源岩在南黄海盆地中部发育,是南黄海盆地古生界的次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针对拐子湖凹陷勘探程度较低、有效烃源岩分布及控制因素不明确的问题,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沉积层序及构造演化分析方法,对温1井烃源岩特征及主控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低,受沉积层序、构造综合影响,高位体系域有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类型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富泥质岩类的发育可促进早期的热演化进程,构造的后期抬升使局部生烃时间大幅缩短,故有机质成熟度从未成熟至高成熟均有分布;烃源岩展布受断裂及沉积演化控制明显。该研究可为拐子湖凹陷北部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渝东鄂西地区志留系盆地沉积充填及储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渝东鄂西地区志留系盆地沉积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龙马溪早期前陆坳陷盆地阶段、龙马溪晚期一小河坝早期隆后坳陷发展阶段、小河坝晚期一韩家店期坳陷充填阶段、秀山组一回星哨时期发展阶段,首次提出小河坝组砂岩为潮控浅水陆棚潮汐沙波沉积,韩家店组为潮坪沉积。通过不同界面性质的序列转换,确定鄂西渝东地区中、下志留统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SSQ1、SSQ2、SSQ3和SSQ4。研究表明,受多方向陆源碎屑供给的控制,区内中、下志留统发育多套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以裂缝系统沟通。纵向上不同的沉积层序决定砂岩发育部位,沉积相带控制储层分布范围,储层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区内志留系广泛发育,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烃源岩是新区油气勘探面对的首要问题,中下侏罗统是柴达木盆地东部胜利区块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之一.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研究区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油页岩以及湖沼相煤系烃源岩2种类型烃源岩.烃源岩分布较广,但横向残留厚度及埋藏深度差异较大,主要受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与后期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地化分析结果表明,深湖-半深湖相油页岩为好烃源岩,湖沼相煤系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在研究区东部烃源岩厚度较大且巳进入成熟阶段,是成熟油气有利勘探区;在中西部厚度较薄且只进入低熟阶段,是低熟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7.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源控特征。查明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精细厘定有效烃源岩,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采集露头和钻井烃源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和金管-高压釜生烃热模拟实验等分析手段,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能力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残留洋(海)、弧后盆地、弧内盆地、海相裂谷环境和陆相裂谷盆地等沉积环境形成了5种烃源岩发育模式;不同环境的烃源岩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乌参1井型烃源岩、滴水泉型烃源岩、扎河坝型烃源岩、滴西8井型烃源岩和五彩城型烃源岩;不同环境发育的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弧后盆地和弧内盆地烃源岩表现为强生烃能力,为优质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是塔里木盐下—盐间勘探领域的基本地质要素,也是典型海相蒸发岩沉积序列,但目前对这套蒸发岩的关注较少。通过野外勘测、最新二维地震解释、中央隆起16口探井资料综合分析,以“点—线—面”思路开展了膏盐岩沉积特征研究,编制了中—下寒武统盖层、膏盐岩层等厚图和阿瓦塔格组沉积相图,建立了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干热古气候+持续海退过程+礁体障壁背景”发育成因模式。中—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和阿瓦塔格组纵向稳定发育4种岩相组合的4套膏盐岩盖层,海退期膏盐岩具有“内盐—中膏—外红层”的“牛眼”特征;海侵期膏盐岩具有与膏云岩、膏泥岩的互层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盖层均厚245 m,膏盐岩均厚167 m(最厚达340 m),具有优越的区域封盖能力。分析认为,干旱炎热的古气候、持续海退过程、礁体障壁条件为塔里木早—中寒武世厚层膏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制约了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的相带边界,使巴楚隆起、阿瓦提坳陷(膏盐岩稳定厚度300 m以上)成为了当时的聚盐中心。  相似文献   

19.
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位于印度板块西缘,其深水区是当今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二维地震测线、钻井、商业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对印度河扇近海盆地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河扇近海盆地为裂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基底之上发育晚白垩世以来的沉积序列,其中晚白垩世末期—早古新世推测处于裂陷阶段,发生大规模岩浆喷发,形成喷发玄武岩相;晚古新世—始新世处于热沉降阶段,构造趋于稳定,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及半深海沉积;渐新世—全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受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隆升及海平面下降的影响,发育大型海底扇沉积,以大规模的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为特征。该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受控于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海平面下降等事件。  相似文献   

20.
桂中坳陷泥盆系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潜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查明桂中坳陷油气生成物质基础及资源潜力,通过开展区域沉积相研究与典型剖面、钻井资料的系统分析,对桂中坳陷泥盆系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环境、时空展布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中坳陷中-下泥盆统发育海相优质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州以南早期台盆相沉积中,优质烃源岩一般厚为40~200 m;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大多数样品 TOC 值大于2.0%,最高可达4.7%,原始生烃潜量大多大于6.0 mg/g;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相对含量为38.7%~89.7%,干酪根碳同位素值为–27.80‰~–24.84‰,结合饱和烃色谱特征分析,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总体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桂中坳陷早、中泥盆世台盆相环境发育有机质含量高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可为桂中坳陷油气生成及聚集提供雄厚的成烃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