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激光图像变异干扰、激光致眩饱和干扰、激光致盲损伤干扰、激光磨砂效应损伤和激光龟裂效应损伤等激光损伤干扰机理.对国外激光反导防空武器装备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概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激光有源干扰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耀庭  潘丽娜 《激光技术》2004,28(4):438-441
分别论述了激光欺骗式干扰、激光致盲干扰、激光致眩干扰和激光干扰预警卫星的激光有源干扰技术的方法,并综述了激光有源干扰技术的发展现状。其结论是:激光有源干扰技术可应用于损坏敌方的光电探测、侦察、火控、导航及制导装置。采用强激光干扰装置对付精确制导武器,必将在防御、保护作战舰队、大型舰艇及重点军事设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激光技术的应用与防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随着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激光已成为科学探测和现代军事战争中极为重要的工具之一,由此带来的激光损伤和激光威胁也日益严重。激光防护技术和激光防护材料的研究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总结了激光技术在军事、国防、医疗等技术中的应用和激光对人眼及光电传感器的威胁,介绍了激光防护的方法及原理,对基于线性光学原理和非线性光学原理防护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激光防护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外激光致盲与防护发展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激光致盲武器的损伤机理,总结了国外激光致盲武器及其防护的现状和发展,指出了激光致盲与防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形心跟踪式光电成像导引头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激光干扰光电成像导引头输出图像的特点,建立了亮斑干扰模型、亮斑加亮带干扰模型、全饱和干扰模型和致盲干扰模型.理论分析认为亮斑加亮带的干扰效果与亮斑干扰类似,致盲干扰的效果与全饱和干扰类似.利用研制的光电成像末制导干扰仿真软件,系统研究了典型应用下,激光干扰对形心跟踪式光电...  相似文献   

6.
为削弱激光对光电设备的损伤,提高复杂战场环境下光电系统的生存能力,光电设备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总结了目前基于线性、非线性和相变的激光防护技术和材料,包括薄膜结构、光子晶体结构、聚合物结构、微镜结构等,分别说明了各种结构的防护机制、性能参数、适应性等指标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指出激光防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光电对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发展,光电对抗技术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综合技术,特别是在激光出现以后,由于其单色性好、亮度高和方向性好等特点,已经成为光电对抗的发展主流.激光致眩、致盲甚至毁伤探测器已经成为光电对抗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本文对光电对抗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未来高能激光器应用于光电对抗领域所...  相似文献   

8.
激光致盲干扰作为光电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激光问世伊始,就已经成为各军事强国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激光致盲干扰属于主动式激光有源干扰,是指利用大功率激光器输出高能激光束。对战场光电侦察系统、光电制导武器的“眼睛”——光电传感器、光学系统进行致盲破坏,使其失去作战能力。文章主要分析了强激光对材料的作用和激光致盲干扰的损伤原理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激光对卫星的威胁及其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激光损伤和激光威胁日益严重.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卫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激光反卫星武器的出现和发展,使卫星也面临着激光的威胁,因此,对卫星的激光防护材料和防护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激光反卫星武器的分类、性能、作用方式和关键技术;探讨了激光武器对星载光电传感器和材料的杀伤机理;总结了目前基于线性光学原理、非线性光学原理和相变光学原理的激光防护材料的性能、优缺点和改进措施,其中详细介绍了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富勒烯、卟啉和VO2薄膜激光防护材料;介绍了几种卫星结构材料的激光防护措施.这有助于对卫星的激光防护的重要性和技术手段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激光致盲武器的研制发展及作战的效能,重点分析了激光致盲武器对各种光电传感器和人眼致盲机理,并对影响激光致盲作战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提出了符合现实条件的试验鉴定方法和致盲效果评估方法,为激光致盲武器的作战效能评估做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玺  聂劲松 《光机电信息》2007,24(10):50-53
激光致盲技术是光电对抗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主动式激光有源干扰,是指利用大功率激光器输出高能激光束,对战场光电侦察系统、光电制导武器的"眼睛"--光电传感器、光学系统(包括作战人员的眼睛)进行致盲破坏,使其丧失作战能力.文章主要分析了激光致盲的损伤原理及关键技术,并简要介绍了外军激光致盲武器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高能激光防护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能激光武器对军事目标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开展高能激光防护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高能激光防护材料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别对基于三阶非线性效应、热致相变效应和多种效应复合的三类典型高能激光防护材料的防护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非线性高能激光防护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激光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文中主要总结了激光对人眼及光电传感器的威胁,详细综述了激光防护原理和激光防 护材料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激光防护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激光防护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振宁 《激光集锦》1999,9(3):23-27
为了对抗日趋严重的激光致盲威胁,世界各国加速发展激光防护技术,并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本文概述了激光防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5.
卫星多功能激光防护膜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在现代战争中具有突出的制空作用,而激光武器能对其实施致盲打击,因此抗激光损伤膜已成为了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抗激光损伤的评价参数和卫星激光防护膜的发展现状,总结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最后提出将有机非线性光学材科和热致相变材料复合,利用其各自的优点,有望制备出新型的卫星防护膜。  相似文献   

16.
VO2是一种固态热致变色材料,它的晶态结构可以在半导体-金属-绝缘体之间可逆转变。介绍了VO2的相变特性,研究了氧化钒的相变机理。根据激光对光电探测器的损伤机理,研究了氧化钒薄膜对红外脉冲功率激光的智能防护。当CO2脉冲激光照射到HgCdTe红外探测器上时,其热传导深度为0.32~3.2μm,远小于其吸收深度100μm。依据此对VO2薄膜防护的HgCdTe红外探测器的温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一束激光照射VO2薄膜防护的探测器时,VO2薄膜可以在激光对探测器造成损伤之前完成相变,从而可以保护探测器。VO2薄膜可以用于探测器针对强激光的智能防护。  相似文献   

17.
激光辐射防护与光电对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罗振坤 《激光技术》2003,27(5):423-427
介绍了国外激光辐射防护与光电对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概况,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激光防护器材、激光防护新技术和新材料、光电传感器和武器装备光学窗口的激光防护、激光辐射综合防护系统、激光防护器材的评价测试、激光对抗与防护措施,并简述了激光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吕磊  苏丹  杨毅  王善江  周桓立  刘肇国  张彤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50(12):20210424-1-20210424-12
随着光电器件的研究步入微米/纳米尺度,显微激光诱导电流(LBIC)技术作为一种半导体器件的无损、快速、可成像的表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显微LBIC技术可表征局域光照激励下器件的光电转换性能,起初被用于检测器件中的不均匀性或缺陷。近年来,将显微LBIC技术与其他显微成像技术相关联,进行器件多物理参量的综合表征,为研究微纳尺度上的材料-结构-器件性能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基于这一表征手段的进步,光伏器件中微观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全新机理的低维光伏/探测器件研究、以及微纳结构的光伏/探测增强研究等均得到了蓬勃发展。文中综述了显微LBIC技术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显微LBIC的基本模型及分类,随后聚焦于LBIC与其他多种显微成像的关联表征技术,并探讨该类技术在光伏器件和光电探测器件研究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显微LBIC及其关联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机载高能光纤激光的自卫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能光纤激光的发展,提出了机载高能光纤激光的自卫应用.分析了高能激光眼损伤机理和探测器致盲机理,并通过仿真对自卫效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能光纤激光在视觉器官损伤方面具有自卫应用前景,而在探测器致盲方面仍受到输出功率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胥杰  马涛  方绍强  李勇军 《激光杂志》2007,28(4):38-38,40
大气信道引起的致盲激光波前畸变极大的影响战术激光武器性能,利用自适应逆模拟系统预先补偿大气致波前相位变化可保证较均匀的致盲激光到达光电探测器端,在相同条件下增强了致盲激光的毁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