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选择硬脂酰单甘脂(GMS)、硬脂酰乳酸钠(SSL)和硬脂酰蔗糖酯(SE-15)为配体,固定淀粉质量分数为5%,淀粉与配体的质量比为20∶1,原料混合后经90℃溶解,121℃和90℃两个阶段的复合,再经缓慢冷却和低温凝沉制备得到了AM-GMS,AM-SE和AM-SSL 3种复合物,应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红外光谱仪(IR)和凝胶渗透色谱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AC)对3种样品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研究所得到的3种复合物均为V-型结晶结构,其稳定性大小顺序为AM-GMSAMSSLAM-SE;AM-GMS,AM-SE和AM-SSL 3种复合物的相对结晶度分别为70.5%,51.9%和60.1%;3种复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3044,3449和3265;3种复合物中配体的含量分别为17.09%,15.45%和16.39%。 相似文献
4.
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型微晶淀粉作为原料,分别在水和醇作溶剂的情况下,与正己醇络合制备得到V型复合物。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两种条件下得到的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红外光谱对水及醇溶剂法制备得到的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进行测定,定性确定了V型复合物中正己醇配体的存在;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及醇溶剂法制备得到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水化物和无水形式晶体。水化物形式晶体颗粒间粘连较严重,无水形式晶体的颗粒直径均为0.5~1μm,二者的结晶度均达到70%以上。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水化物与无水形式晶体的熔化温度几乎相同,且其复合物中醇类配体的含量分别为9.79%和4.3%。 相似文献
5.
选取高直链玉米淀粉,采用HCl/KOH沉淀法制备直链淀粉-硬脂酸复合物,并实验探讨了在不同酸度、结晶温度、保温时间和直链淀粉与脂质的比例下复合物的包埋效果。通过酸水解法测定复合物中的脂肪含量、脂质利用率,并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复合物的含水量,从而得出复合物的干基产率,分析确定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硬脂酸-直链淀粉复合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0.1mol/LHCl的添加量为12mL,结晶温度为60℃,保温时间为0.5h,直链淀粉与脂质比例为10:1。 相似文献
6.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正辛醇为配体,在Et OH/H2O体系中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淀粉/辛醇的配比、乙醇浓度、结晶冷却条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对复合物的结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制备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辛醇的配比10∶1,乙醇浓度为35%,保温温度80℃,保温时间60 min,结晶冷却速率是5℃/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物为V型结构,其结晶度可达到61.29%。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得到直链淀粉,加入一定比例的茶多酚制备茶多酚/直链淀粉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时间、茶多酚添加量和反应温度对茶多酚包埋效果和复合物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得到最佳结晶度的复合条件,并对最优复合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的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最优结晶结构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 h、淀粉/茶多酚配比为10:1、反应温度为50 ℃,在该工艺下,制得的B型复合物的结晶度最高,为61.51%;XRD测试复合物为典型的B型结晶结构;SEM图片显示复合物颗粒破碎,形状不规则;IR光谱中,由于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中淀粉和正辛醇发生叠加,其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比茶多酚/直链淀粉复合物与B型微晶淀粉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大。 相似文献
8.
以酸解马铃薯淀粉和油酸为原料制备酸解马铃薯淀粉-油酸复合物,运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探讨了淀粉酸解时间、原料配比和淀粉浓度对复合物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解马铃薯淀粉-油酸复合物为V-型结构,随着酸解时间的延长和原料配比的增大,衍射峰的强度越来越大,复合物的结晶结构越来越完整,但相互之间结晶度变化不明显,当原料浓度为2%时,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晶度最高,约为82.23%. 相似文献
9.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经二甲亚砜溶解后,分散到热水中,随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棕榈酸和异戊醇的乙醇溶液中,再经过混合、结晶、离心分离、洗涤,制得淀粉-配体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得到的复合物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发现在单硬脂酸甘油脂∶淀粉质量比为1∶4的和硬脂酸∶淀粉质量比为1∶5的条件下制备的V-型复合物的晶型结构最优。 相似文献
10.
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自制锥栗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DMSO水溶法在3种不同结晶温度下(30、60、90℃)制备己酸、葵酸、硬脂酸的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并对其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锥栗直链淀粉比较,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吸水率、碘亲合力、蓝值、微晶比例与结晶度都下降;就己酸、葵酸、硬脂酸而言,较长的链长或较高的温度均有利于复合物的形成与稳定;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属于典型的V型晶体,且它们的微晶比例、结晶度与脂肪酸性质有关,同一温度下制备的不同脂肪酸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均随脂肪酸碳链增长而降低;同种脂肪酸与锥栗直链淀粉形成的复合物,其微晶比例与结晶度则随复合物形成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以自制锥栗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DMSO水溶法分别在60℃和90℃的结晶温度下制备己酸、葵酸、硬脂酸的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并对其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锥栗直链淀粉相比,各种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的糊化温度与糊化焓、热裂解温度与裂解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其回生焓与回生度、凝固点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却变低,且前者随其复合率的增大而增高,而后者随其复合率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以GMS、SSL和SE作为配体物质,经过121℃的温度处理制备得到了AM-GMS复合物,AM-SSL复合物和AM-SE复合物。分别利用XRD,DSC和IR分析了3种复合物的结构及其相关性能。结果表明,3种复合物均为V-型结晶结构,3种复合物即AM-GMS复合物,AM-SSL复合物和AM-SE复合物的结晶度分别为70.5%,60.5%,51.9%。DSC图谱可以看出AM-SE复合物的吸热峰值最大,焓变最小;3种复合物中V-型AM-GMS复合物的稳定性最高,说明AM-GMS复合物的相对结晶最优。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ALCs)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N2和O2处理条件下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番茄红素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包合番茄红素形成了V-型单螺旋结构,且番茄红素与直链淀粉发生的分子链缠绕使ALCs的双螺旋含量增加;N2处理条件下,ALCs中番茄红素的质量浓度和抗氧化活性高于O2处理条件,且降解较缓慢;N2环境下处理24 h后,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85.17±0.42)%和(35.74±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74±0.06)%和(17.20±0.01)%;O2环境下处理24 h后,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77.09±0.90)%和(33.24±0.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32±0.42)%和(16.32±0.09)%;N2和O2处理条件下,ALCs中番茄红素... 相似文献
19.
以菊糖与低聚果糖为对照,研究了锥栗直链淀粉与己酸、葵酸、硬脂酸复合物的抗消化作用及益生元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锥栗直链淀粉及其脂肪酸复合物对人工胃液与小肠液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抗消化作用最强的是分别在60℃和90℃结晶温度下制备的锥栗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CASC60和CASC90);以两歧双歧杆菌与德氏乳杆菌两株典型的益生菌为研究对象,CASC60和CASC90均表现了良好的益生元活性.因此,CASC60和CASC90具有作为新型益生元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Amylose-Lycopene Complexes,ALCs)的热稳定性,以番茄红素标准品为对照,研究了ALCs在50、70、90、110和130 ℃系列环境温度下其番茄红素的含量、保留率和抗氧化活性变化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热降解动力学过程。研究发现:ALCs的热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对其中的番茄红素具有保护作用。在50 ℃(4 h)和130 ℃(1 h)时,ALCs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12.55 μg/mL和11.06 μg/mL,均显著高于标准品中的10.80 μg/mL和8.43 μg/mL(p<0.05);随环境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加,ALCs中的番茄红素保留率和抗氧化活性逐渐降低,但显著优于番茄红素标准品对照组。在90 ℃下处理10 h后,ALCs中番茄红素保留率和抗氧化活性分别降至66.59%和23.8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4.19%和4.81%(p<0.05)。ALCs中番茄红素的热降解行为符合方程1/Ct-1/C0=kt+b,其降解速率常数k与温度呈正相关,半衰期和十分之一衰期与温度呈负相关。结果表明:直链淀粉-番茄红素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对其中的番茄红素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其番茄红素热降解过程符合二级降解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