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复合调味料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方便调味食品,品种丰富,味道鲜美,使用方便,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复合调味料生产大多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配以多种调味品科学配制而成,大多为粉状品。生产基本工艺天然食物或加工食物→粉末化→过筛→配调味品料→产品→包装 根据天然食物原料不同,调味品及配方亦异,现介绍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饮食科学》2012,(12):68-71
人类用醋来调味、保存食物、处理伤口等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喝醋养生蔚然成风,这种原本再普通不过的调味品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3.
调味品是根据普通人的口味需要 ,添加在食物中的增香、增色、增味或去弃异味的调味原料、调料。调味品种繁多 ,有天然的 ,也有人工制造的 ;有动植物性产品 ,也有矿物性产品 ;有鲜品 ,也有干品 ;有液态、油态、粉状、糊状、膏状等。按商品分类为酿造类、腌渍类、鲜菜类、干品类、水产类及其他类。调味品的繁多 ,与地区有关 ,与风土人情有关 ,虽然人对食物味的感觉十分复杂 ,可因食物的种类不同 ,成分不同 ,调味不同 ,而感觉自然不一样了。人们对味的感觉大致有三种 :(1 )物理味觉 :是指人们对食物的软硬度、粘度、冷热度、咀嚼感、口感、触感…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烹调、烹调,五分火候,五分调料。”可见调味品的重要。不同的菜肴,有不同的风味,除烹调方法之外,调味品起着关键的作用。“吃在中国,味在四川”,正是川菜调味艺术精华的写照,不少川菜菜肴正因为动用了独特的辣椒调味品和调味法,才具有了长盛不衰的魅力。 那么,如何巧用辣椒调味? 首先,要掌握辣椒的调味原则:辣而不强,辣而不燥,辣中有香,辣中有味。辣而不强,是指辣的强度不能超过食用者的承受力;辣而不燥,是避免单纯而无其他香味的强辣,给人的口腔带来干燥之感,甚至使人产生焦急烦躁的情绪;辣中有香,指辣椒不能单独成菜,要与其他调味品相融合,才能保证菜肴美味可口。 其次,要懂得辣椒的调味技巧,概括起来,一句话六个方面:辣椒  相似文献   

5.
为了发掘、整理、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国调味文化,由全国调味品科技情报中心站,中国调味品杂志社、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天津春发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媒体及知名调味品企业共同主办的中国调味文化展览馆相关资料、实物的募集现正在进行中。中国调味文化展览馆是一项庞大  相似文献   

6.
巧妙掌握辣椒调味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巧妙掌握辣椒调味原则王琳(江苏省淮安市博里前荡科普文化创作组223223)常言道:“烹调、烹调,五分火候,五分调料”。可见调味品的重要。不同的菜肴,不同的风味,除烹调方法之外,调味品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川菜精华体现在调味艺术上,所谓“吃在中国,味在四川...  相似文献   

7.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调味是面点制作中最主要的部分,面点做得好与不好,味道最是关键,也因为“味”是评价莱点质量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和掌握面点的调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围烹调各个派系常常是原料相似而风味各异,其中奥秘除了在技法上有别外,更主要是在调味品的使用上,诸如川菜的麻辣,鲁菜的香醇,粤菜的清爽等。中华饮食文化素有五味调和境界之说,其中表现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季节调味规律。“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基本调味要领,“文调扬善”显示本味,“武调隐恶”突出他味的重要厨规,“口上于味,有通嗜焉”的饮食特殊要求等等,都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中国烹饪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烹调,烹调,五分火侯,五分调料。”可见调味品的重要。不同的菜肴,不同的风味,除烹调方法之外,调味品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川菜精华体现在调味艺术上,所谓“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言之有理。的确,不少川菜菜肴止因为运用了独特的调味品和调味法,才具有了长盛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9“八五”期间,我国调味品工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仅商办调味品工业企业就有1500余家,年产值35亿元,年利税近2亿元。各种调味品的产量达300多万吨,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味品生产的发展进八了一个新的B寸期,全国调味、副食品生产、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奋斗县标:●D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学会的成立,这是我国酿造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j●p调味品行业涌现了一大批优质名牌产品,如广州“致美斋”、天津“四星”、上海“海鸥”、北京“金狮”、镇江“恒顺”、石家庄“珍极”、湘潭“龙牌”、南京“机轮”等;0≯…  相似文献   

11.
张清宏 《烹调知识》1997,(11):36-37
我国烹饪源远流长,珍馐美味丰富多彩,而珍馐美味离不开调味品。自古以来,我国有着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调味,在《周礼》、《吕氏春秋》中就有了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记载。 较早的古籍在谈到烹饪用味的只注重咸酸二味。最初的酸取于梅子,《尚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说。梅子含果酸,可以消除动物中臭、腥等异味,又可软化肉中纤维,帮助消化,是我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掘、整理、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国调味文化,由全国调味品科技情报中心站,中国调味品杂志社、哈尔滨三五味业集团、天津春发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媒体及知名调味品企业共同主办的中国调味文化展览馆相关资料、实物的募集现正在进行中。中国调味文化展览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公益事业,因此需要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烹调技术精湛,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璀灿文化遗产中一朵绚丽的鲜花,著称于世。一、调味品的作用“烹调”二字有二个函义:“烹”是指加热,“调”是指调味。调味就是使用各种调料给食品加香添味并除去食品中腥、羶、土等异味,增进饮食,有益于人们的健康。此外,调味品本身具有显著的食疗作用。在我国通用的调料中,就有十余种被列入一九七七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并对其使用剂量、药理作用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肯定。我国劳动人民在食疗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唐代的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这充分说明了药治不如食补这一养生之道。这一见解正在不断地被现代科学所论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调味品、大豆食品、酱腌菜、淀粉及淀粉制品这四大类食品,在我国习惯上称之为“调味副食品”。从事这四大类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习惯上称之为“调味副食品行业”。这四大类食品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其中多数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烹饪》1995年第1期有郝祖涛先生文章《调味规范纵横谈》。拜读之后,就其中关于目前调味规范化即定量方面的见解,觉有不妥之处,在此提出异言,与郝祖涛先生商榷。 郝先生文中提到:“……《中国名菜谱》(16册)丛书中,每一款菜肴的调料选择、调料数量及调兑程序界定都非常清晰明确,尤其是调味品数量的确定,更是调味规范上的巨大进步。”《中国名菜谱》丛书全套16本,笔者有其一,印“四  相似文献   

16.
由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监制的菌王素,是一种既能调味又有营养的新颖调味品。其采用高科技手段,从水溶性菌类提取出高纯度的精粉,再经过科学的配比,精制而成。菌王素具有高纯度、高稳定、高分解、高渗透、高吸收和高营养的特性。笔者以菌王素为主要调料,试制了几款菜肴。不放其它鲜味调料,只放同等量的盐和菌王素。试制结果感觉味道纯和,有菌菇类食物特有的山野清香,吃多了也不会出现口渴的现象。菌王素取材于营养丰富的菌类食物,因此与一般的调味品不同,是营养型的调味品。对于重视营养,讲究饮食生活质量的家庭来说,使用菌王素调味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以下是用菌王素调味的一组菜肴的食谱,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唯加味佳,调味之家”调出人生百味、调制餐桌美昧。作为最早专业从事调味食品生产元老企业之一的上海调味食品厂来说,今天迎来了她70周岁的生日!从1936年成立之初至今上海调味食品厂见证了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的全部历程也一度成为调味品行业的领头羊,为调味品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她无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饮食活动是人类的基础活动之一,不同个体的饮食实践所积累和创出的饮食文化不尽相同,作为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摄取也是如此.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口味偏好的追求,也体现在对调味品的使用和品尝上,由此也衍生出了绚丽多彩的传统调味品文化.食物烹制过程中调味品的搭配使用产生了“调味文化”,而对特殊口味的区域性偏好则生成了独特“口味文化”,这两者是中国传统调味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即从这一视角出发进行论证,以期对现代调味品的使用和加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调味副食品科技》从一九八四年第七期开始,将正式更名为《中国调味品》。我国各类调味品的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馨香味美的调味品点缀着人民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世界闻名的中国菜,如果缺少了这些调味品,登时黯然失色;人们日常的餐桌上,如果缺少了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人爱吃许多调味很浓的食品,原因何在?请从下列理由中选择哪一条或哪几条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辣的调味品会使人出汗从而使他们的体温降低。 2、食物在炎热地区变质较快,浓烈的调味品会掩盖变质食物的滋味和气味。 3、调味香料在热带地区生长得极为繁盛,人们吃当地生长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