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煤层气的开采现状、储集特点、论述了国外煤层气的钻井、完井技术以及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方法,并分析了国外煤层气勘探 开发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有广阔的前景,要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煤层气的开采现状、储集特点,论述了国外煤层气的钻井、完井技术以及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方法,并分析了国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有广阔的前景,要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储量丰富的煤层气有着巨大的环保效益和资源潜力,但因独特的资源赋存条件,其规模化开采水平不高,亟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筛选出各类关键地质因素以实现开采创新。针对中国煤层气开采影响要素多、动态复杂性高等特点,构建了基于粗糙集属性约简的关键地质因素识别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煤岩特征、煤层特征、地质影响3方面选取16个原始地质因素,以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40个煤层气井作为研究对象,对原始地质因素进行判定并构建决策数据,进而运用粗糙集数据分析工具集进行决策表属性约简,最终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确定了关键地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类型、地应力、煤层孔隙及裂隙等8个地质因素重要度相对较高,且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外界的地质作用影响程度总体要比内部(如煤层与煤岩等)要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多关注于煤田外部地质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式,以期提升矿区瓦斯隐患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煤层气的地低密度钻井液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螺杆泵在煤层气开采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美国亚拉巴马州Oak Grove煤田TEAM工程的生产情况,介绍煤层气的产气,脱水和增产技术。指出虽然砂子和抽油杆断裂引起的修井问题十分严重,但泵的早期磨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泵腔内过高的气液比气造成的。给出了煤层气的测量、收集、输送流程以及流程配置对气井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7.
以分析煤层气开采过程中流体在基质和割理中的运移规律为基础,建立煤层气在不同地层环境下运移的数学物理方程,并采用古典隐式差分法求解煤层气平面径向一维渗流方程式。根据山西延川南工区实际生产数据,用所建模型预测储层压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模拟煤层气开采中在某一产量下不同生产时间段储层压力变化规律,为生产中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对煤层气开采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许霖 《石化技术》2024,(2):216-218
螺杆泵作为一种特效的提升设备在煤层气开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螺杆泵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低效率,使用寿命短等。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本研究深入了解了螺杆泵的工作原理、针对煤层气开采的特点进行了设备选型及参数优化,以提高螺杆泵的效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对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如提升设备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最后,对螺杆泵在煤层气采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验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使用螺杆泵进行煤层气开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日前突破掌握了煤海穿针新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煤层气开采。此前世界上仅有美国的一家企业掌握此项技术。据了解,所谓煤海穿针,就是要在数百米的地下煤层,使水平井精  相似文献   

10.
2013年2月22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酝酿了一年多的《煤层气产业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该政策的发布实施,对科学高效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促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本刊记者对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济师、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良进行了采访。政策有助煤层气产业协调开发  相似文献   

11.
12.
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煤层气的存储状态及煤层所处的构造位置,将煤层气划分为自生自储吸附型、自生自储游离型和内生外储型3种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的富集高产机制不同。基于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阜新及铁法盆地不同层位煤层气甲烷含量及甲烷碳同位素分布研究,煤层气成藏期可划分为早期成藏、后期构造改造成藏和开采中二次成藏3个时期,特别指出了开采中窜位和窜层引发二次成藏的条件。利用沉积相分析厚煤层的层内微旋回,细划分出优质煤层富含气段;进一步利用沉积相探索成煤母质类型及其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构造应力场及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作用机理。最后,总结了煤层气的开采特征,指出煤层气井开采中包含阻碍、畅通和欠饱和3个开采阶段,欠饱和阶段可划分为多个阶梯状递减阶段;并认为由构造部位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形成了自给型、外输型和输入型3类开采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迫切工作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修订版)的出台和实施为契机,理顺煤层氯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煤层气对外合作开采更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羽状水平井的开采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羽状多分支井在煤层气开采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其井型的优化布置是多分支井成功开发煤层气的关键。目前在煤层气羽状多分支井产能预测和井型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给现场生产造成了困难。为此,以多分支井产能数值计算方法为基础,研究了多分支井的分支角度、分支间距和分支长度对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为了获得较高的产能,多分支井的井筒应垂直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对于给定的煤层气藏,存在一个最优的分支间距,既能保证较大的控制面积,又能保证分支间的互相影响;随着分支长度的增高,产气量也显著增大,但是考虑到煤层边界和井筒压降的影响,分支长度也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煤层气高产富集区有五大类型,即:富煤区构造高点、直接盖层稳定的上斜坡、凹中隆的火山岩活动区、封闭好的浅层低煤阶厚煤层区及断裂活动次生割理发育区。煤层气高产富集基本条件是三控论:封盖层控制含气量;应力场控制渗透率;构造体和煤体控制富集带。重点分析了沉积环境对煤层气高产富集的控制作用,从成煤原始母质、封盖能力、储集物性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木本植物为主的母质比草本植物为主的母质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更为有利。在各种沉积体系中,浅海一障壁海岸和湖泊2种类型,对煤储层的封盖能力较强。灰分含量越低、镜质组含量越高、微裂隙越发育,煤储层的物性越好。此外,还分析了煤层气高产富集的关键参数。阐述了煤层气开采特征,特别进行了定向羽状水平井高产条件分析,重点阐述了煤层水的类型及特点,包括层内水、层间水和外源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煤层气地面开发目前大多以直井为主,分支水平井和U形井为辅,但是单井产量普遍较低。国外针对煤层地质特点,开发了V形井、多向羽状分支井、多层开采等新型开采模式,提高了煤层气单井产量,降低了采气成本。借鉴国外经验,详细设计了新型煤层气开采井组合方案:2口工程井成90°、共用1口抽排直井,2口工程井V形布置、共用1口抽排直井,锚形水平井和组合式锚形水平井等。以鄂尔多斯保德地区某煤层气区块的地质参数为依据,利用Eclipse气藏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各方案的单井产气量、单井建井成本以及经济效益。与传统直井、分支水平开发模式对比发现,新方案能大大提高煤层气的单井产量,降低单位体积采气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中组合式锚形水平井的产气量最高,单位体积采气成本最低;V形井的经济效益最高。最后,针对新型煤层气开采井组合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据专家介绍,我国煤层气产业目标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如勘探开发不足、风险投资过高,煤炭企业自身难以支付等。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煤层气的下游市场与上游开发脱节,即上、下游之间断流,凡开采煤层气的地方往往没有利用市场,其市场往往在千里之外。如山西煤层气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北京和上海地区,而贵州煤层气的主要消费市场是珠三角地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李勇 《油气世界》2006,(8):8-12,14
四、煤层气的各种储运方式简介 1、煤层气的八种储运方式简介煤层气(或天然气)由于其物理特性难于储存,也难于运输.需要高压和低温来增大其聚集密度,这与石油不同.石油能够储存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储气罐里面就能够运输.煤层气(或天然气)储存的困难导致了它需要快速地从气田转移到目的地:然而另一方面.石油常常比天然气难于从矿藏中收回投资,而且富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矿藏被遗弃,由于石油的开发期越来越短,经济价值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对注CO2开采煤层气过程所涉及的双组分气体吸附/解吸,扩散和运移等理论调研的基础上,考虑有效应力、气体吸附/解吸对煤层渗透率影响,建立了描述注CO2开采煤层气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注CO2条件下煤层气的储集、扩散和运移机理.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初始孔隙度、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储层物性参数对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注CO2开采煤层气生产过程中CH4产量及CO2注入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变化受孔隙压力降低、CH4解吸、CO2吸附3个因素共同作用;储层压力一定时,游离气中CO2摩尔分数越大,储层渗透率越低;同时明确了注产井间距、煤层初始渗透率和煤层温度等因素对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现场生产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3):195-195
20 0 2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 973)“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专家初审和终审 ,已于 2 0 0 2年 1 2月 2 4日批复正式启动。项目起止时间为 2 0 0 2年 1 2月至 2 0 0 7年 8月。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宋岩研究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张新民研究员。项目依托部门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课题承担单位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系统下属的 9个单位。本项目以建立中国煤层气藏形成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