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际标准ISO 12655正式颁布实施 日前,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院士江亿、副教授魏庆苋和副教授刘晓华等主持完成的国际标准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标准《ISO 12655:1013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 Presentation of measured energy use of buildings 》(建筑物的能量性能一测量的建筑用能数据表述国际标准)正式颁布实施,现可通过ISO官方网站下载。该标准是在建筑节能领域由中国主持编制完成的第一项ISO标准。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两会中“低碳建筑”的提出.建筑节能也必将成为国内建筑业发展新的主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节能的概念,并从现有的国情出发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必要性,接着又介绍了近年来在建筑节能领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步入21世纪,中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产业大发展及更新换代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和资源的日趋短缺,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研究的主题,也必然是建筑发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能源危机爆发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到了能源消费指导思想的首位.建筑作为用能大户,应肩负节能的重任.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利用率较低,提高利用率和节能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我国常规资源相对不足,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建筑节能领域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特点及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能源与交通的交替进步承载了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与文明延续。面对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利用交通资产能源化、交通用能绿色化途径可以有效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本文系统回顾了道路交通能源融合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交通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交通资产能源化潜力开发,以及交通系统智能化等推动道路交通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的需求与变化趋势。笔者在对我国道路交通风、光自然资源禀赋与用能需求自洽供给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参考路径,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最后,提出了技术与政策两方面建议:在技术方面,建议强化科技研发、推进产业链发展,助力技术创新与融合;在政策方面,建议完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支持探索市场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态势。同时,建筑能源的浪费也成了摆在建筑管理行列里最为严峻的问题。推行建筑节能,不仅仅是降低建筑成本的需要,更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一种有效保护。本文论述了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建筑节能在我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揭示了我国建筑节能不能够有效实施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使用新材料、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开发节能建筑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建筑能耗又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因而推行建筑节能刻不容缓。简述了国外发达国家在节能政策,外墙、门窗、屋面等部位的建筑保温节能新技术,旨在借鉴他们的相关政策及先进经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从而全面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能源计量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是我国工业的典型现状,能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建筑能耗的现状,常见的能源回收系统形式,并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详细介绍了转轮式热回收在节省建筑能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接着从建筑设计的基本环节人手,分析了建筑能耗的环节要素,介绍了建筑主要围护结构对于建筑节能的意义、目前常用的节能技术以及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民用建筑能效标识技术的发展背景及概念作了简单介绍,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建筑能效标识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建筑能效标识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筑能效标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筑节能中暖通空调的一般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节能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不仅包括建筑本身的节能技术,还需对建筑设备(主要是暖通空调和照明设备)挖掘潜力.对暖通空调中几种节能技术,如非电驱动制冷技术、蓄能技术、热泵技术及热回收技术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暖通设计中通过合理选用节能技术,来实现南方地区节能50%和北方地区节能65%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藏高原地区城乡居住建筑环境质量差、常规能源缺乏的现状,通过对城乡居住建筑的大规模实地勘察、对建筑物理环境和能耗等指标的详细测算以及对城镇居住建筑和传统民居基本模式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适合西藏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研发了低能耗建筑设计基本气象参数数据,创作出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技术、适合当地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城镇节能居住建筑体系和新型乡村生态民居建筑并建成示范工程,在满足基本热舒适条件下,同时保证了居住建筑的采暖和空调的超低能耗。编制了西藏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和图集,推动了当地建筑节能行业的整体进步。研究成果对于西部其他地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性指标以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状况,从用能特点出发,对建筑物和建筑用能途径进行了新的分类,给出各类的现状、问题和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5.
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是降低建筑物对化石能源消耗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建筑评价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为建筑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如何量化,在绿色建筑的评定中能够带来多少收益,一直以来是业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外建筑节能标准中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能耗折减方法出发,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得分点,探讨可再生能源应用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进口依存度超过50%,煤炭的储产比也降到了50以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到七成,CO2排放超过美国。能源转型是当今世界,也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能源转型的方向是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的重点是可再生能源。中国清洁能源资源具有替代现能源消费总量七成以上的潜力;可再生能源中的小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可经济利用资源量分别是0.63亿吨,1.23亿吨和10.47亿吨(标煤)。中国生物质原料资源最丰富,而且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7.
综合建筑空调水系统中冷冻水泵的节能匹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空调水系统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低一多”现象,提出一种新的针对综合建筑自身特点的空调水系统节能匹配的方案和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对该节能匹配方案的特性及情况与目前常规匹配方案运行的特性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快、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原有《节能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节能工作的要求。为了推动全社会的节约能源工作,全国人大今年修订了这部法律。文章介绍了修订后的《节能法》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实施后的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9.
面向建筑的石蜡微胶囊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MMA-co-MA)为壁材,以石蜡为芯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的相变材料微胶囊(MEPCM)。利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产品的表面形貌、热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粒径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0(OP-10)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OP-10为乳化剂,芯壳质量比为1.2∶1时,可获得平均粒径为252.17 nm,相变温度为25.12℃,焓值为61.28 J/g,包裹率为71.29%,表面规整均一的球形微胶囊。产物相变温度处于人体舒适范围内,且相变焓值较大,适用于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machine learning (ML) has elici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BEM) research. However, the boundary of the ML-BEM research has not been clearly defined, and no thorough review of ML applications in BEM during the whole building life-cycle has been published.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is gap by reviewing the ML-BEM papers to ascertain the status of this research area and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ML-BEM, composed of four layers and a series of driving factors, is proposed. Then, based on the hype cycle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ML-BEM and tries to predi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Finally, fiv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1) the behavioral impact on BEM, (2) the integration manage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3) security concerns of ML-BEM, (4) extension to other building life-cycle phases, and (5) the focus on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believ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ML-B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