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西湖凹陷是东海盆地内勘探程度较高、获油气成功率较高的富生烃凹陷。凹陷南、北两部地质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时代烃源岩潜力不同。中新统可能是北部重要烃源岩之一,煤系地层有潜在的成藏前景。本区的主要勘探目标是:中小型构造群、古潜山复合圈闭、砂体和中央背斜构造带。  相似文献   

2.
3.
古潮汐水道作为沉积学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的目标之一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基于东海西湖凹陷X井区钻测井、三维地震数据,利用单井相分析、地震数值正演模拟、地震多属性分析以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对始新统平湖组复合潮汐水道进行识别,并对其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叠置样式及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取得3方面结论:1研究区潮汐水道呈NW向展布、宽500~1 000m、深2~10m,往返的涨潮流—退潮流致使潮道侧向迁移、弯曲并形成点坝;2复合潮汐水道由底部滞留沉积—点坝—泥坪—煤层或点坝—泥坪—煤层8期沉积旋回组成,单一沉积旋回自下而上水体逐渐变浅、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3地震正演模拟及多地震属性结果表明,复合潮汐水道与周围围岩在地震波形、振幅、频率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发现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兰 《海洋石油》2007,27(2):14-17,108
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开始于1980年,并主要集中于西湖凹陷。从1980年至1995年是东海油气勘探成果辉煌的15年,期间共发现了平湖、春晓、天外天、宝云亭、武云亭、孔雀亭、断桥、残雪等8个油气田及一大批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5.
陈琳琳  黄龙泽 《海洋石油》2015,35(1):27-31,66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具有不可估量的勘探前景。然而,该领域地质认识长期缺少手段和研究。此文依据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凹陷中部横剖面(过玉泉一井)的深层地层尝试着完成了构造、地层、成藏三方面分析,并对深层勘探领域提出若干前瞻性预测。  相似文献   

6.
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测试技术,在储层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之上,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利用孔隙恢复定量计算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渐新统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进行系统恢复,并探讨了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关系。研究表明,花港组储层孔隙演化主要经历了早成岩B期末的14.28%,中成岩A期末的10.35%,中成岩B期的8.75%。伴随储层成岩-孔隙演化,花港组储层先后接受了3期油气充注。第一、二期(19~17 Ma和17~9 Ma)油气充注发生于储层尚未致密的中成岩A期末以前,尽管其成藏意义不大,但充注带入的有机酸性流体却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后续油气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期(7~0 Ma)大规模油气充注发生于储层逐渐致密化的中成岩A期末-中成岩B期,主要充注对象为埋深较浅且尚未完全致密化的花港组H3小层。因此,H3小层是现今花港组在总体致密化背景下相对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油气运移特征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平湖组是东海西湖凹陷的主力生烃层位,花港组沉积时就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良好的生排烃条件.多次构造运动改变了构造面貌,促使油气运移.计算机模拟研究表明,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西部斜坡带以侧向运移为主,断裂隔挡和岩性封隔成藏,重点地区是平湖地区.中央背斜带以垂向运移为主,局部背斜构造成藏,成藏圈闭与断坳叠加关系密切.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相似文献   

8.
9.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0.
保Chu坡属西湖凹陷新生代沉积的大型缓坡带,具有复杂的,独特的沉积和构造格局。本文着重论述保Chu斜坡下第三系的地质地含油气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已钻探区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并,并预测未钻探区为潜在的含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拉张断陷、转换边缘坳陷、陆内迁移坳陷和陆架边缘坳陷等4种原型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聚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从地质作用与油气响应的关系出发,以平湖组为例探讨了西湖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受构造演化影响,平湖组不同时期的厚度(或残留厚度)在凹陷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导致主力烃源岩生烃条件多期变化。同时,构造演化控制了西湖凹陷温度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提供了烃源岩成熟或资源结构变化的地温条件。另外,构造演化造成油气运移方向的变化,龙井运动以前,油气主要向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隆起带运移;而在龙井运动以后,除上述方向外,油气还在中央背斜带发生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发育3套烃源岩(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2套烃源岩(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3.
东海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东海西湖凹陷自晚白垩纪以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平湖组花港组、花港组和始新统 3套含油气系统,其中,前两套为已知系统,后者为推测系统。两套已知系统的烃源岩现今均处于成熟阶段,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盖层自南而北封闭性变差,其中南部的油气勘探更具现实意义。综合分析表明:平湖组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在距今 7Ma左右,花港组含油气系统在距今 1.64Ma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始新统平湖组是目前已证实的主力油气富集层系,对其沉积体系已开展过多轮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新处理的三维地震、岩心和多种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重新展开了系统分析。平湖斜坡带主要发育三种沉积体系类型:河控三角洲、潮汐改造为主的三角洲和潮坪沉积体系。这三种沉积类型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平北地区以河控三角洲沉积为主,平中地区发育受潮汐改造的三角洲沉积,平南地区处于半封闭海湾湾口,以潮坪体系为主,洋流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和规模。整体而言,平湖斜坡带平湖组沉积格局从北向南表现出受海水影响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保俶斜坡属西湖凹陷新生代沉积的大型缓坡带,具有复杂的、独特的沉积和构造格局。本文着重论述保俶斜坡下第三系(目的层段)的地质条件,对含油气性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已钻探区(平中、平北)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并预测未钻探区(平南、海礁湾、迎翠轩)为潜在的含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7.
东海西湖凹陷春晓构造油气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钻井地质,测试和化验分析等资料,对东海西湖凹陷春晓构造油气储层的岩性特征,储层物性变化特征,油气湿示特征,储层温度和压力场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湖凹陷平湖组时代及古环境古气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湖凹陷多口井的资料,在原定为花港组地层中找到了晚始新世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它生物化石。结合岩性、煤岩热成熟度剖面、区域构造运动,将始新统与渐新统交界线上提千余米,将原定渐新统花港组上部地层划归上始新统平湖组,并探讨平湖组沉积时的环境为浅湖、三角洲和滨湖沼泽。这一时期的气候为暖温带-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9.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纪岩浆活动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油气区的岩浆活动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东海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中,尤其在其中南部,已较多地揭示了第三纪岩浆活动。这将直接影响油气勘探部署。本文利用物探和钻探成果,对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浆活动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及圈闭类型作了分析,并认为,本区的岩浆活动对油气聚集来说,利大于弊,西湖凹陷中南部的岩浆岩发育区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东海西湖凹陷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西湖凹陷不同时期断裂,褶皱构造组合特征分析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利用有限元法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区油气主要成藏期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了应力场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构造应力是本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在中央背斜带及邻区,油气主要向应力低值区运移聚集;中新世晚期,NNE向断裂相对封闭,WNW向断裂相对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