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属Mn离子(Ⅱ)在烟草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浓度下的吸附速率曲线和吸附等温线,研究了Mn^2 在烟草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烟草对Mn^2 的吸附速率快,吸附热效应高;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由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式较好地描述,且吸咐主要属内扩散控制,吸咐等温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咐机理。  相似文献   

2.
以硫脲和甲醛为原料制备硫脲-甲醛螯合树脂,并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热重、扫描电镜等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吸附的方法吸附溶液中的Au(Ⅲ),考察了初始质量浓度、接触时间、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其吸附的影响。此外,对硫脲-甲醛螯合树脂的吸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相似文献   

3.
龙小平  罗琳  易建龙 《广东化工》2014,(7):10-11,26
文章通过研究壳聚糖对Sb(III)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其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壳聚糖对Sb(III)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方程;不同温度下,壳聚糖吸附Sb(III)的吸附焓变ΔH、自由能变ΔG和吸附熵变ΔS均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壳聚糖对Sb(III)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机理解释,且求得吸附表观活化能38.36 kJ/mol和Lagergren一级速率常数0.80 h-1。  相似文献   

4.
范荣玉  郑细鸣 《化工学报》2013,(5):1651-1659
以聚丙烯微孔膜(MPPM)为支撑,通过物理包埋和紫外线诱导共价键合组合法固定二苯甲酮,再通过紫外线引发丙烯酸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共聚制备了Pb(Ⅱ)离子印迹复合膜。采用平衡吸附和竞争渗透实验考察了印迹复合膜对Pb(Ⅱ)离子的吸附与选择能力。结果发现,印迹复合膜对Pb(Ⅱ)具有良好的吸附及渗透选择性,其对Pb(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Cu(Ⅱ)和Zn(Ⅱ)的2.86倍和2.75倍,48 h的渗透量分别为Cu(Ⅱ)和Zn(Ⅱ)的3.8倍和3.1倍;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与平衡吸附数据相当吻合(R2≥0.991),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印迹复合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ΔQ<10%),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印迹复合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自由能变(ΔG)、吸附焓变(ΔH)及吸附熵变(ΔS)均为负值,说明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ΔH|>|TΔS|,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焓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海藻酸钠(SA)为凝胶骨架,采用包埋共混法将酚醛树脂(RF)与SA复合,制备海藻酸钠-酚醛树脂复合凝胶球(SA-RF),用于从含金废液中回收金离子Au(Ⅲ)。间歇吸附实验表明,凝胶球在25℃时对Au(Ⅲ)的最大吸附量达508mg·g-1,且可在多金属离子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Au(Ⅲ)。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Au(Ⅲ)在SA-RF上的吸附行为由多分子层化学吸附主导,适合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描述,吸附过程自发吸热,推测吸附机制为氧化还原、配位作用、离子交换和静电吸引的共同作用。这种合成简单、易分离、低成本的吸附剂在兼备高吸附性能的同时,能有效克服粉体材料难回收的缺点,为新型吸附剂的制备提供新思路,也使从水溶液中大规模回收金资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含铬废液中三价铬含量控制是含铬废液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微量元素,体内含铬量不能超标吸收或体内缺失。铬在不同情形下显示不同形态化学变化。三价铬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三价铬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介绍铬价态变化、三价铬含量的传统与最新测试方式,分析近期三价铬吸附相关文献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成果,为进一步准确分析三价铬的吸附热力学函数和吸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出目前的废水Cr(Ⅲ)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中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7.
竹炭对铜(Ⅱ)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启伟  王桂仙 《广东化工》2009,36(10):7-8,35
研究了竹炭对水相中铜(Ⅱ)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动力学研究表明:竹炭对铜(Ⅱ)的吸附拟用准一级动力学处理,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1n(1-F)=k1,弗测定不同粒径、不同温度下竹炭对铜(Ⅱ)吸附的表观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热力学研究表明:竹炭对铜(Ⅱ)的吸附的焓变△H=-22.6kJ/mol,说明竹炭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且△H〈40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同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G〈0,且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n-Al双氢氧化物吸附剂,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runauer-Emmett-Teller surface area,BET)等对吸附材料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其对氟离子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并计算不同温度下该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pH值对Mn-Al吸附剂除氟效能有一定的影响,pH值为6时吸附容量最佳达到了44.15 mg·g-1;实验数据遵循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Mn-Al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G0)小于零,焓变(△H0)>0,熵变(△S0)>0,说明Mn-Al双氢氧化物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反应是自发吸热熵增过程.  相似文献   

9.
螯合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以谷氨酰胺-铜(II)配合物为供体酶法制备茶氨酸体系,研究了D401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通过红外光谱鉴定了树脂的配位结构. 结果表明,树脂吸附量随离子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pH为5.6时吸附量最大,达1.887 mmol/g. 不同温度下Langmuir方程均呈现很好的拟合度. 热力学平衡方程计算得DG<0, DH=21.5 kJ/mol, DS>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熵增加的过程. 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速率由颗粒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 该树脂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Cu2+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可用于酶转化茶氨酸体系中Cu2+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工》2022,(11):2134-2137
采用静态实验法研究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用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了D314树脂对钼离子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相关性较高,可拟合钼离子的吸附过程。ΔH>0表明离子交换过程为吸热过程,热力学函数ΔG<0表明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过程能够自发进行,ΔS>0表明钼离子吸附是熵增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能够很好拟合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的过程,颗粒扩散为钼离子吸附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11.
《应用化工》2017,(11):2134-2137
采用静态实验法研究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用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了D314树脂对钼离子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相关性较高,可拟合钼离子的吸附过程。ΔH0表明离子交换过程为吸热过程,热力学函数ΔG0表明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过程能够自发进行,ΔS0表明钼离子吸附是熵增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能够很好拟合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的过程,颗粒扩散为钼离子吸附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12.
纳米腐植酸对镉离子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碱溶酸析法配加高剪切技术制备的纳米腐植酸对重金属镉离子的吸附性能,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等对纳米腐植酸进行表征,绘制了静态平衡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纳米腐植酸对镉离子的吸附较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288~308 K温度下,吸附焓变?H=24.22 k J?mol?1,表明吸附是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HO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25.58 k J?mol?1,表明纳米腐植酸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是化学反应控制,而非扩散所控。吸附剂纳米腐植酸解吸再生循环使用5次后,Cd2+的吸附容量仅减少18.9%,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好的解吸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浓度下的吸咐速率曲线和吸咐等温线,研究了Mn2+在烟草上的吸咐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烟草对Mn2+的吸咐速率快,吸咐热效应高;吸咐动力学过程可由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式较好地描述,且吸咐主要属内扩散控制;吸咐等温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咐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用硫脲进行接枝改性合成了交联壳聚糖树脂,研究其对Au(Ⅲ)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吸附影响较大,最佳pH值在5.0左右;在实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树脂对Au(Ⅲ)的等温吸附数据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较好;吸附过程宏观表现为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表观活化能为41.12kJ/mol,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γ AlOOH自水溶液中对Eu(Ⅲ )离子及其配合物的吸附。结果表明 :①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极限公式 ;②Eu(Ⅲ )离子吸附的表观活化能为 43 .43kJ·moI- 1 ;③吸附百分率随溶液pH值增大而增大 ,S形曲线在pH =4.0~ 6.5出现突跃 ;④Eu(Ⅲ )离子及其配合物的形态和表面基团电荷分布随溶液pH值变化而变化 ,γ AlOOH对配合物的吸附也随之而变 ;配体能抑制水解 ,pH >7仍然存在吸附作用 ;氨基乙酸和碳基水杨酸配合物的吸附曲线与Eu(Ⅲ )离子接近 ,而多元羟基酸配合物的吸附曲线与Eu(Ⅲ )离子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Mg/Al双金属氧化物吸附Cr(Ⅵ)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Cr(Ⅵ).Mg/Al水滑石焙烧产物层状双金属氧化物(layered double oxides,LDO)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温度对其吸 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研究表明: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DO的吸附活化能为21.42kJ/mol,表现为扩散控 制过程.在293~333 K温度范围内,吸附自由能(△Go)变小是Cr(Ⅵ)ELDO上的吸附推动力;吸附热(吸附焓变H)为5.12 kJ/mol,是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LDO吸附Cr(Ⅵ)为熵增过程.其熵变为49.12 J/(mol·K).结合XRD表征结果探讨了吸附机理:LDO吸附Cr(Ⅵ)无配位摹交换、化学键等强的作用力,Mg/Al金属氧化物在吸附Cr(Ⅵ)后恢复为LDH层状结构,因此,LDO对Cr(Ⅵ)的强吸附能力是冈为其具有较强的结构"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葡萄籽原花青素在大孔树脂HZ818上的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分别采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式对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数据进行拟合,采用Largergren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在HZ818树脂上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等温吸附数据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焓变大于0,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0,HZ818树脂对原花青素的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过程受主要包括颗粒内扩散在内的多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秀菊  朱建华  武本成  赵向苗 《化工学报》2011,62(11):3179-3185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典型的S型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描述,吸附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过程,属于物理吸附;1,2-二氯苯在吸附剂N上的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吸附温度越高,吸附速率常数和初始吸附速率越大。该研究可为石脑油中有机氯化物的吸附脱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铬(Ⅵ)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用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但Langmuir方程更能准确反映该交换吸附过程。测得热力学参数△H=4.182 kJ/mol,△S=34.80 J/(mol.K),△G=-6.195 kJ/mol。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树脂吸附Cr(Ⅵ)受颗粒扩散控制,铬的吸附速率常数为k=3.25×10-4s-1,内扩散系数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三亚乙基四胺(TETA)和聚乙二醇(PEG-400)对市售的木质素磺酸钙进行了改性,并研究了改性木质素磺酸钙对溶液中氟离子(F)的吸附行为.结果 表明,改性后的木质素对F表现出了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实际吸附实验中,改性木质素对F-的平衡吸附量约为1.6 mg/g,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17 mg/g.通过对改性木质素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