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铜抗性细菌BX,经鉴定该菌为产碱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考察了细菌BX对环境的适应性,讨论了pH、初始Cu2+浓度等对其吸附铜离子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特性,并以多孔陶瓷为载体对其进行固定化。结果表明,该菌对Cu2+和NaCl的抗性浓度分别为7 mmol·L-1和7.5%,可生长于pH4.0~11.0、15~50℃的环境中;其最佳吸附条件为pH5.5、温度30℃、起始Cu2+浓度100 mg·L-1,在该条件下,Cu2+吸附率达85.84%,吸附量为128.74 mg·g-1;其对Cu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采用曝气挂膜法将细菌固定于多孔陶瓷上,形成的菌膜对50 mg·L-1铜离子的吸附率达92.53%。表明细菌BX对Cu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含Cu2+废水的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安莲英  张春霞  黄献奖 《化工学报》2016,67(4):1378-1385
杂多酸盐无机离子吸附剂对于碱金属离子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可望用于铷的分离提取。以海藻酸钙(CaALG)为载体,对铷有良好选择性的磷钨酸铵(AWP)为活性成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球形复合吸附剂AWP-CaALG并优化了物料配比、CaCl2浓度、陈化时间及干燥温度等制备条件,通过SEM、XRD、IR分析对制备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测得吸附剂对Rb+吸附容量达43 mg·g-1。实验考察了溶液中铷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分别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R2>0.9962)。计算铷吸附过程焓变(ΔH)、熵变(ΔS)分别为-14.18 kJ·mol-1和-0.0367 kJ·mol-1·K-1,不同温度下ΔG均为负值,说明该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低温利于吸附,升温利于解吸。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受化学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替代戊二醛对壳聚糖微球进行交联,然后负载稀土镧离子La(Ⅲ),制备得到新型的除氟剂(CEB-La)。研究了CEB-La对F-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除氟剂的静态吸附条件为pH7.0、温度50℃、吸附时间60 min、振荡频率120 r·min-1;当CEB-La用量3 g·L-1时,对浓度10 mg·L-1含氟水的除氟率可达92.9%;CEB-La对F-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饱和吸附容量为25.7 mg·g-1;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CEB-La对F-的吸附动力学过程;CEB-La吸附饱和后,经NaOH溶液处理后再与镧离子螯合,可有效再生;共存阴离子特别是CO 2 -3 和HCO-3对CEB-La的除氟性能有不利影响。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进水流量3 ml·min-1时,CEB-La适于处理F-浓度2~15 mg·L-1的含氟水;利用Thomas模型可较好地描述CEB-La对F-的动态吸附特征,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67 mg·g-1。因此,CEB-La的除氟性能优越,再生方法简单,使用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CrCl3·6H2O作为铬源,通过添加强碱制备出大比表面积(312.70 m2·g-1)、高孔隙率(0.48 cm3·g-1)的介孔Cr(OH)3,并研究了其对溶液中钒(V)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在2.0~9.0、钒离子浓度为100~500 mg·L-1时,采用该吸附剂均可实现溶液中钒离子的高效去除。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钒去除率接近100%,钒离子浓度可由500 mg·L-1降至0.81 mg·L-1。吸附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Cr(OH)3对钒离子的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为拟二级。  相似文献   

5.
纳米腐殖酸动态吸附废水中镉离子及其洗脱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静态法研究纳米腐殖酸吸附模拟含镉废水基础上搭建考察模拟含镉废水中镉离子在吸附剂上动态吸附及洗脱特性的吸附柱实验装置,考察镉离子溶液浓度、吸附(脱附)温度、共存离子和进料流速对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的影响,运用Thomas模型研究了纳米腐殖酸柱吸附过程动力学机理,测定了再生后纳米腐殖酸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结果表明:初始镉离子浓度150 mg·L-1和流速10 ml·min-1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26.3 mg·g-1和405.5 mg·g-1;Thomas模型所得饱和吸附量qem分别为364.1、436.1和441.9 mg·g-1;洗脱峰镉离子浓度分别为3.3、12.0和22.0 g·L-1;共存离子SO42-浓度增加,纳米腐殖酸对镉离子的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降低;吸附和脱附均可常温工况进行。经30次吸附和再生后,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无明显降低。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能谱仪(EDS)对纳米腐殖酸吸附再生前、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腐殖酸物化性能稳定,形貌基本无变化,尺度发生一定程度减小,表面及内部的氨基、羟基等对吸附镉离子均发挥有效作用,该材料可满足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酶还原法,以黑曲霉菌原位还原银氨离子制备一种新型银纳米颗粒(AgNPs)/菌体复合抗菌材料,着重考察了反应温度与pH值对还原过程和所得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60℃和pH 9.5、11.5条件下,能够合成出粒径为6.9~8.2 nm的近球形AgNPs。该AgNPs均匀地分布在菌体表面上,对E.coli显示出高的抗菌性能: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17~434 mg·L-1(以菌粉总质量表示)或8~20 mg Ag·L-1(以银含量表示)。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菌体银负载量,但AgNPs粒径增大,抗菌性能有所下降;提高反应pH值有利于提高还原速率,而对抗菌性能影响不显著。复合材料中AgNPs与菌体结合牢固,单位质量复合材料释出的Ag+含量为1.7~6.8 mg·g-1,提高反应温度和pH值后Ag+的释出均减少。  相似文献   

7.
氯灭活水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枫  陈忠林  昌盛  沈吉敏 《化工学报》2013,64(8):2982-2988
以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作为难灭活微生物的代表,研究了氯对水体中芽孢的灭活效果,考察了氯浓度、作用时间、反应体系pH值、温度以及芽孢初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对芽孢的灭活过程可分为延滞期和灭活期;初始氯浓度在2.06~10.30 mg·L-1,反应时间0~166 min,pH值6~9,温度1~30℃,初始芽孢浓度102~1012 cfu·ml-1范围内,消毒剂浓度和反应时间共同影响着氯对芽孢的灭活效果,提高消毒剂投量或延长消毒反应时间,均可提高灭活率;酸性条件下氯灭活芽孢的能力强于碱性条件下;随着温度的上升,氯对芽孢的灭活能力增强;芽孢的初始浓度对氯灭活芽孢的效能影响不大。初始氯投量为8.30 mg·L-1,pH=7,芽孢初始浓度106 cfu·ml-1,温度分别为5℃和25℃下,枯草芽孢杆菌对氯消毒剂的抗性强于炭疽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8.
张保平  马钟琛  刘运  郭美辰  杨芳 《化工学报》2017,68(5):1946-1953
以稻草为原料,经预处理、酚化、交联、氯化、胺化、季铵化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化学改性木质素并对其进行了FTIR,SEM,TG-DSC分析,考察了AuCl4-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盐酸浓度对化学改性木质素吸附AuCl4-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过程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化学改性木质素表面致密且在217℃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含有大量酚羟基及胺基。当AuCl4-初始浓度为8.0 mmol·L-1时吸附容量达到最大,为784.50 mg·g-1,在AuCl4-初始浓度为1.0 mmol·L-1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600 min,当盐酸浓度为0.5 mol·L-1和AuCl4-初始浓度为1.0 mmol·L-1时吸附率为98%。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模型与Langmuir拟合较好。AuCl4-被化学改性木质素中的酚羟基以金单质的形态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9.
D3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甘氨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俐  周彩荣 《化工学报》2014,65(8):3032-3038
通过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树脂D301对水溶液中甘氨酸的吸附行为。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为pH 7.5,温度35℃,时间45 min,吸附剂用量为0.1 g,在此条件下最大平衡吸附量可达794.81 mg·g-1。同时探究了D301对甘氨酸溶液吸附的热力学行为,测得了303.15~318.15 K温度范围内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方程对此进行拟合,并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得到吸附过程中ΔHθ、ΔGθ、ΔSθ值和吸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其ΔHθ 134.75 kJ·mol-1,ΔGθ-6.312 kJ·mol-1, ΔSθ 450.806 J·mol-1·K-1,Ea为81.27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D301对甘氨酸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存且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0.
贺盛福  张帆  程深圳  汪伟 《化工学报》2016,67(10):4290-4299
采用溶液分散聚合和Ca2+表面交联制备了聚丙烯酸钠包覆Fe3O4的磁性交联聚合物(CPAANa@Fe3O4),对其进行了XRD、FT-IR、SEM和TGA等表征。以CPAANa@Fe3O4为吸附剂研究了CPAANa@Fe3O4对水溶液中Pb2+、Cd2+的静态吸附,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PAANa@Fe3O4在pH 2~6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当吸附剂投加量分别为1.0 g·L-1和1.6 g·L-1时对初始浓度分别为200 mg·L-1的Pb2+和100 mg·L-1的Cd2+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可使Pb2+实现达标排放(GB 8978-1996);CPAANa@Fe3O4对Pb2+和Cd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Pb2+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4.55 mg·g-1和275.48 mg·g-1。将CPAANa@Fe3O4用于处理实际电解矿浆废水,发现能有效吸附其中的Pb2+和Cd2+,具有潜在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制药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以唯一碳源和硫源降解甲硫醚的菌株JLM-8,经过生理生化测试与16S 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量、甲硫醚的降解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最佳降解条件,并测定了该菌降解甲硫醚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 mg·L-1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1.3℃、pH 7.5,初始甲硫醚浓度50 mg·L-1时最大预测降解率为98.2%,实验验证降解率为97.9%。菌株降解动力学参数最大比降解速率、半饱和系数、抑制系数分别为2.37 h-1、143.55 mg·L-1、51.35 mg·L-1,临界抑制浓度为78.46 mg·L-1。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铀溶液初始pH、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吸附剂粒度、温度对茶渣吸附U(Ⅵ)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及等温吸附特性,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H对茶渣吸附U(Ⅵ)的影响较大,pH为2和6时吸附量分别为13.90、43.19 mg·g-1。茶渣吸附U(Ⅵ)的过程较慢,吸附过程需要12 h才能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量随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吸附率则相反。铀溶液初始浓度为10~100 mg·L-1,相应的吸附量为9.40~70.05 mg·g-1,吸附率为94.04%~70.05%。茶渣吸附U(Ⅵ)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数据对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较高。茶渣粒度及温度对茶渣吸附U(Ⅵ)的影响不大。茶渣吸附U(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团有羟基、羰基、硝基、P—O、Si—O。  相似文献   

13.
短孔道介孔二氧化硅SBA-15对铀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兴慧  朱桂茹  高从堦 《化工学报》2013,64(7):2480-2487
以短孔道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为铀吸附剂,考察吸附时间、初始液pH、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以及吸附前后红外光谱变化。结果表明,初始液pH对吸附具有重要的影响,最佳吸附的pH值为6; 吸附在30 min即可达到平衡; 当初始浓度为100 mg·L-1时,饱和吸附量为311 mg·g-1;吸附量随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吸附百分数则相反;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团是Si-OH和Si-O-Si。  相似文献   

14.
茶渣吸附U(Ⅵ)的特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刘希涛  李广悦  胡南  王永东  丁德馨 《化工学报》2012,63(10):3291-3296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铀溶液初始pH、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吸附剂粒度、温度对茶渣吸附U(Ⅵ)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及等温吸附特性,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H对茶渣吸附U(Ⅵ)的影响较大,pH为2和6时吸附量分别为13.90、43.19 mg·g-1。茶渣吸附U(Ⅵ)的过程较慢,吸附过程需要12 h才能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量随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吸附率则相反。铀溶液初始浓度为10~100 mg·L-1,相应的吸附量为9.40~70.05 mg·g-1,吸附率为94.04%~70.05%。茶渣吸附U(Ⅵ)的动力学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数据对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较高。茶渣粒度及温度对茶渣吸附U(Ⅵ)的影响不大。茶渣吸附U(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团有羟基、羰基、硝基、P-O、Si-O。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王棕果壳粉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得到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王棕果壳用量10g/L,溶液pH值7,吸附时间30min,温度30℃,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8%。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模拟了王棕果壳粉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991,且平衡吸附量的计算值(qe,cal)与实验值(qe,exp)非常接近,说明该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模拟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R2值均大于0.995)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在303K下最大单层吸附量为17.36mg/g。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变(ΔG0)、焓变(ΔH0)、熵变(ΔS0)、吸附势(E)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均小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的、趋于有序的吸附过程。在相同温度下,随着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应的E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高温焙烧改性混凝污泥对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温焙烧改性混凝污泥,通过SEM、XRD对改性前后的污泥进行了表征。本研究探讨改性污泥对水溶液中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改性污泥对氨氮吸附符合Freundlich 吸附等温式;分别采用拟一级反应、拟二级反应和颗粒内扩散反应模型对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拟合,实验数据遵循拟二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并计算吸附热力学参数,在30、40和50℃下,对应的Gibbs自由能(ΔG0)分別为-1.915、-1.744和-1.719 kJ ·mol-1,显示该反应属自发性进行;焓变(ΔH0)<0,证实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熵变(ΔS0)<0,说明该吸附反应是熵值减小的过程;黏附概率S*=0.0812介于0~1范围内,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对U(Ⅵ)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U(Ⅵ)的解吸和菌体内P的释放过程,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pH=5时,在1 L 50 mg·L-1的铀溶液中,投加枯草芽孢杆菌1.384 mg(干重,DW),2 h后,铀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5.34%和308.31 mg·g-1(DW)。随着作用时间从2 h延长至48 h,铀的解吸率从52.13%下降至36.25%,菌体内释放到溶液中的P浓度从 0.12 mg·L-1增加到0.40 mg·L-1。枯草芽孢杆菌对水体中U(Ⅵ)的吸附行为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作用过程是放热,可自发进行。SEM-EDS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作用后,菌体内部断裂呈短节状,铀沉积在细胞表面及周围,无明显晶体产物生成,FTIR图谱出现UO22+特征吸收峰,氨基、磷酸基团参与枯草芽孢杆菌与水体中U(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效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好氧颗粒污泥的吸附作用和磷酸盐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为基础,采用富含磷酸盐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来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pH、Pb2+的初始浓度、吸附反应时间)下,颗粒污泥对Pb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除磷颗粒污泥在pH为4,初始Pb2+浓度为150 mg·L-1时,对铅的去除率最高(为99.9%);在吸附反应20 min时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Pb2+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拟合(R2=0.993),最大吸附量为49.5 mg·g-1。其中离子交换和磷酸盐与Pb2+的螯合作用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起到重要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表明-COOH、-OH、磷酰基等多种官能团也参与了除磷颗粒污泥除Pb2+过程。  相似文献   

19.
舒世立  陈伟  贾献峰  王磊 《硅酸盐通报》2021,40(9):3046-3052
为了研究膨润土对含酚废水的吸附性能,采用羟基铁柱撑剂对钠基膨润土进行预改性,随后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制备CTAB改性铁柱撑膨润土。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苯酚初始浓度和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CTAB进入铁柱撑膨润土的层间和表面。当吸附剂用量为3 g·L-1、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温度为25 ℃、苯酚初始浓度为300 mg·L-1、苯酚初始pH值为7时,改性膨润土吸附量达到29.7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粉煤灰源C-S-H吸附U(Ⅵ)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粉煤灰铝回收过程的脱硅液为原料,通过控制钙硅摩尔比的常规沉淀法制备得到大比表面积介孔C-S-H(401 m2·g-1),系统研究了初始浓度、投加量、pH和离子强度对C-S-H吸附U(Ⅵ)过程的影响,以及吸附的热动力学特征,并评价了C-S-H去除实际含铀废水中毒性金属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实现了低品质硅钙渣向高附加值吸附材料的转变。0.75 g·L-1 C-S-H在pH 2仍具有较高的平衡吸附容量(qe=67.9 mg·g-1),在富含CO32-的碱性溶液中UO2(H2O)52+转变为UO2(CO334-不利于带负电的C-S-H表面吸附U(Ⅵ)。当C-S-H投加量升高至2~5 g·L-1,材料对U(Ⅵ)的吸附去除效率即能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C[U(Ⅵ)]initial=500 mg·L-1,去除率88.3%~93.5%),吸附可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两阶段Weber-Morris方程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84.6%)和表面络合。材料对含铀废水中的U、Zn、Hg、Mn和Cd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去除性能,因而C-S-H可成为在废水毒性金属去除方面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