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产物为原料,以天然VE的纯度、收率为指标,比较了单柱萃取、萃取 精馏和双柱精馏等3种超临界CO2萃取精馏(萃馏)工艺浓缩天然VE的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天然VE可行,双柱精馏方案总体效果好于其他2种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利用超临界CO2 作为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分离生育酚的可行性 ,本研究采用一套气液相可交替循环的测定装置对油酸甲酯—CO2 、生育酚—CO2 体系进行了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并据此进行了油酸甲酯、生育酚在超临界CO2 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计算及分析 ,为超临界CO2 萃馏装置的设计与过程的实现积累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流体浓缩生育酚的二元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验证利用超临界CO2作为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分离生育酚的的可行性,本研究采用一套气液相可交替循环的测定装置对油酸甲酯--CO2、生育酚--CO2体系进行了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并据此进行了油酸甲酯、生育酚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计算及分析,为超临界CO2萃馏装置的设计与过程的实现积累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利用超临界CO2 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分离生育酚的可行性 ,我们采用一套气液相可交替循环的测定装置 ,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产物—超临界CO2 体系进行了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并据此计算、分析了甲酯化产物、生育酚在超临界CO2 中溶解度、分配系数 ,为超临界CO2 萃馏装置的设计与过程的实现积累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流体浓缩天然生育酚的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验证利用超临界CO2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分离生育酚的可行性,我们采用一套气液相可交替循环的测定装置,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产物--超临界CO2体系进行了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并据此计算、分析了甲酯化产物、生育酚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分配系数,为超临界CO2萃馏装置的设计与过程的实现积累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对油脂脱臭馏出物的甲酯化产物进行超临界萃馏 ,以浓缩天然生育酚。为了确定最佳过程参数 ,作者根据超临界相平衡所反映的规律性 ,对程序升压方式 ,温度场分布 ,填料类型 ,CO2 流量等四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与正交实验 ,随后进行了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了间歇超临界萃馏天然生育酚的最佳控制参数 ;同时 ,对不同填料对过程指标的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表明填料对于生育酚的浓缩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萃馏浓缩生育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油脂脱臭馏出物的甲酯化产物进行超临界萃馏,以浓缩天然生育粉。为了确定最佳过程参数,作者根据超临界相平衡所反映的规律性,对程序升压方式,温度场分布,填料类型,CO2流量等四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与正交实验,随后进行了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了间歇超临界萃馏天然生育酚的最佳控制参数;同时,对不同填料对过程指标的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表明填料对于生育酚的浓缩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液相交替循环装置,在温度为313.15 K,压力为9~20 MPa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复杂油脂体系中生育酚和纯DL-α-生育酚与超临界CO2的气液高压相平衡数据.复杂体系中气液相样品的生育酚含量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来进行,纯二元体系生育酚的含量采用重量法.结果表明,复杂体系中生育酚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比纯二元体系的高,生育酚的分配系数也比二元体系高得多.实验数据可为超临界CO2逆流萃馏浓缩天然生育酚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双柱逆流萃馏浓缩天然维生素E的最佳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原料,探讨了超临界CO2双柱逆流萃馏浓缩天然维生素E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萃馏产品进行了理化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操作参数为:萃取柱柱压采用20MPa,柱温40℃,CO2流量14L/h,进料位置为柱第3节;精馏柱柱压采用12MPa,柱温40℃-85℃,C02流量12L/h,进料位置为柱第3节。验证实验表明,精馏柱底可获得58.41%的天然维生素E浓缩物。通过萃馏产品的HPLC、原子吸收光谱、GC-MS以及黏度分析,并与分子蒸馏产品进行比较,表明超临界CO2双柱萃馏技术是替代现行浓缩天然维生素E技术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验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分离生育酚的可行性.采用一套气液相交替循环的测定装置对油酸甲酯-二氧化碳、生育酚-二氧化碳体系进行了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并据此进行了油酸甲酯、生育酚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分析,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馏装置的设计积累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验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从油脂脱臭馏出物中分离生育酚的可行性 .采用一套气液相交替循环的测定装置对油酸甲酯 -二氧化碳、生育酚 -二氧化碳体系进行了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并据此进行了油酸甲酯、生育酚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分析 ,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馏装置的设计积累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富集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较高纯度的α-亚麻酸,对猕猴桃籽油中的α-亚麻酸进行了富集纯化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精馏技术、超临界CO2萃取-精馏同尿素包合法、Ag 络合法分别结合的方式作为α-亚麻酸富集纯化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精馏压力13 Mpa,精馏温度梯度40-55~70-85℃、CO2流量3 800g/h的条件下,精馏得到的α-亚麻酸含量为71.16%;采用15-17-19-21 Mpa程序升压的方式可使α-亚麻酸含量达到73.53%萃馏结合尿素包合法后的α-亚麻酸含量为72.30%;萃馏结合Ag 络合法的α-亚麻酸含量为75.59%.采用上述3种方法均实现了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的富集纯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 CO2 流体技术对红曲中胆固醇抑制物进行萃提 ,获得较佳条件如下 :温度 55℃ ,压力 2 2 MPa,时间 1 5min,粒度 (D) 2 mm。同时 ,根据实验判断 ,可能有超临界流体的细胞破壁作用。 6号萃提条件获得较佳结果。从三个吸收特征峰 2 30、2 37,2 4 7nm处选择吸收较强的峰 ,以减少相对误差。萃提率 =A超临界法 /A溶剂法。天然产物于超临界CO2 的流体中呈弱酸性 ,这与 Monacolin类物资溶剂萃提所需的 PH环境一致。从萃提率可知 ,超临界 CO2 对红曲中的胆固醇合成抑制物 Monacolin类物资的萃提效果较溶剂萃提方法好 ,这可能与超临界流体的细胞破壁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多不饱和脂肪酸萃取中超临界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超临界技术在多不饱和脂肪酸萃取中的应用,对超临界技术的基础研究--相平衡研究以及超临界CO2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提纯中的工艺研究进行了综述,而且针对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研究薄弱、萃取工艺难以工业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临界 CO2 流体技术对红曲中胆固醇抑制物进行萃提 ,获得较佳条件如下 :温度 55℃ ,压力 2 2 MPa,时间 1 5min,粒度 (D) 2 mm。同时 ,根据实验判断 ,可能有超临界流体的细胞破壁作用。 6号萃提条件获得较佳结果。从三个吸收特征峰 2 30、2 37,2 4 7nm处选择吸收较强的峰 ,以减少相对误差。萃提率 =A超临界法 /A溶剂法。天然产物于超临界CO2 的流体中呈弱酸性 ,这与 Monacolin类物资溶剂萃提所需的 PH环境一致。从萃提率可知 ,超临界 CO2 对红曲中的胆固醇合成抑制物 Monacolin类物资的萃提效果较溶剂萃提方法好 ,这可能与超临界流体的细胞破壁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大豆油脚为原料,采用酯化反应和超临界CO2萃取方法,进行了天然VE的提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脂化反应和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油脚为原料,采用酯化反应和超临界CO2萃取方法,进行了天然VE的提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脂化反应和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采用均匀设计实验,研究了流量、压力、时间、分离温度四个变量在CO2等压连续亚临界态萃取超临界态分离工艺中对花生油萃分率的影响,通过回归拟合,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流量100 L/h,压力22 MPa,分离温度65 ℃,时间220 min,萃取温度30 ℃(定值),此工艺条件下花生油预测萃分率为26.02 %,实际平均萃分率为35.02 %。通过与传统花生萃取工艺对比,表明花生油亚/超临界CO2等压连续萃取分离工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以及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_E组成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水代法3种制油方法对枸杞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VE以及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代法制取的油脂,其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的油脂,其亚麻酸、油酸、VE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及酸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