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和县槎滩陂修建于公元937年,在牛吼江上游一个急拐弯处用土木作坝截流,顺应弯道河势开挖一弧形引水河段,利用弯道水流运动特性,灌渠引水口正面引水、陂坝侧面溢流,保障了工程防洪安全、运行可靠.为了保障陂坝下游河道农业用水和河道生态用水,在槎滩陂下游3.5km修建碉石陂,买山置田准备了陂坝维修管理的材料和经费.逐步建立了一乡绅大户为陂长、受益农户广泛参与的管理制度.一千多年来盛久不衰、活力无穷,经过不断维修改造,现在灌溉农田3000hm2以上.槎滩陂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是人水和谐相处的杰出典范,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相似文献   

2.
地处赣江流域吉泰盆地的槎滩陂水利工程始筑于南唐(937~975年),仍持续发挥灌溉功能,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槎滩陂建在林木葱郁的千年古村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境内,具有打造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潜力.但目前槎滩陂保护利用措施明显不足,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前人丰富的经验,提出保护性利用槎滩陂水利遗产的建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将槎滩陂水利遗产传承千年仍造福百姓的灌溉功能传承下去,并在开发成为水利风景区挖掘生态旅游功能方面进行探索,将槎滩陂打造成为多功能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相似文献   

3.
本次辑录《泰和县槎滩陂志》中"记"、"沿革"部分资料并标点,这些资料反映了民国二十七年重修槎滩、碉石二陂的起因、组织、人事、过程、筹款、善后、修志及撰序等事项,同时反映了以槎滩陂为中心区域社会的民风民情,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江西民间水利组织、水利遗产、水利社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地踏勘与文献研究,对江西泰和县古代水利工程槎滩陂的保护、利用与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从槎滩陂的历史沿革、科学理念两个维度剖析其“道法自然”、“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总结历史时期槎滩陂在保存、保护、管理和利用中的宝贵经验,分析现今槎滩陂在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为现代生态水利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利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水资源丰富,水利建设较为发达,水利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家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目标引领下,如何加强和促进传统水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泰和县槎滩陂水利工程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分析了槎滩陂水利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及其保护开发的现状等,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促进槎滩陂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槎滩陂位于吉安市泰和县境内,是江西省古代"民修"水利的重大工程之一,创建于南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号称"江南都江堰"。其流长三十余里,灌溉泰和、吉安两地农田四万余亩,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南唐至民国,槎滩陂经历了多次重修,地方社会围绕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及水利纠纷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笔者将分阶段辑录相关资料,供享于专家学者。本文辑录的是五代至两宋时期。  相似文献   

7.
建筑物三维模型较为真实地展示了建筑形体的各组成部分,给人一种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本文以泰和县槎滩陂古代水利工程为例,在完成特征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Auto CAD强大的图形绘制、编辑功能和3DMax完善的三维模型构建技术,建立了槎滩陂水利工程的三维模型,并将三维模型导入Lumion中进行渲染编辑,进一步实现三维动画漫游.文中所构建的三维模型可为水利遗产的宣传和数字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荔县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已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自汉武帝元守年(公元前122年)开挖“龙首渠”、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引洛水济通灵陂,到宋、元时期引黄分洪浇灌农田,直到明朝末年,清代中期,又屡次在沙苑凿井,发展水井灌溉,以及民国时期于洛河(氵状)头筑坝修洛惠渠灌田。这些水利发展历史记述了大荔农田水利的兴衰。  相似文献   

9.
天宝陂     
正2020年12月8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一届执行理事会公布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位于福建福清的天宝陂成功入选。龙江发源于瑞云山,是福建省福清市的母亲河。天宝陂位于龙江中段,始建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0.
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全国水利风景区已开始进入"质量"竞争阶段。目前,江西省已有4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名列全国第四,但仍存在"明星级"水利风景区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江西省水文化遗产丰富,现有诸如泰和槎滩陂、赣州福寿沟、崇义上堡梯田等保存较为完整、仍具现实功用的工程型水文化遗产。这些水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与环境价值和开发潜力,是发展特色水利风景区,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资源。本文从规划理念、制度、经费、人才及宣传策略等方面提出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发展"水文化遗产"特色水利风景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太阳渡     
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 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这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大水之后,自河南陕县流传开来的一首民谣。这里提到的太阳渡,也是古代黄河上一处著名的津渡。  相似文献   

12.
<正>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处,是古代淮河流城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境内,故又名安丰塘。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思塘"等称谓。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  相似文献   

13.
郏县摩陂考     
<正>古代有一种水利工程称为陂(bēi),《礼记·月令》注:"畜水曰陂"。《说文解字》: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玉篇》:"陂,泽鄣也",可以理解为人工修建的水库,有别于自然形成的泽与湖。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有史记载、有迹可循的古代陂工程有五座,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叶公二陂、东汉时期的郏县摩陂,南北朝时期的汝州黄陂与鲁公陂,本文试对郏县摩陂进行研考,就教于方家。摩陂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一个较大的水库,摩陂的兴  相似文献   

14.
黄河温孟滩(即温、孟县的黄河滩),是1958年大水淤积而成的,滩高土肥,而且又是温、孟黄河大堤的天然屏障。1968年以来,孟津铁炉靠河,主淄北徙,滩岸坍塌,大有吞噬温孟滩、顺堤行洪之势。1970年兴建化工控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早在殷末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有了养鱼的记载。至到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养鱼技术才传入欧洲,较欧洲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奥地利(公元1227年)和德国(公元1258年)要早两千多年。从殷(公元前1783~1122年)墟出土的1169条甲骨文中,有关渔猎的多达197条,如“癸未卜,丁亥渔”,“在圃渔,十一月”等,可知当时已利用占卜(用火烤甲骨,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治河专家黎世序(公元1772年~1824年),河南罗山县人。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中进士后,黎世序在任江西南昌知县5年间,常为水患而忧,废寝忘食,誓为“根治水害而平民心”。他深入实际踏勘,制定出筑堤防洪、疏浚排涝、修塘凿灌等一系列治水方案。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黎世序调任江苏镇江知府后,除搞了小型水利工程外,又着重治理了荒废的“练湖”,精心设计并修建了三座泄洪闸。真可称“万民感戴”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海口淤塞,河床抬高,洪水为灾。皇上命大学士代衢亨前来视察,他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初,笔者有幸参加伊河勘查,夜宿洛阳龙门香山下,听老人们讲述白居易修八节滩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一生为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他58岁时虽隐退洛阳龙门香山寺,但他仍献余力修好伊河八节滩及伊南渠首引水工程。当地百姓说:“八节滩,鬼门关,十船路过九船翻。”这是指龙门下游的伊河险恶的怪石滩。每天从上游下来的船筏经过这里,经常触石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峡建设》2006,(1):44-45
巴东古为信陵郡,因在古巴东郡东部而得名。南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分秭归置归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巴东县,距今已有 1500多年历史。商以前属禀郡国地、秦汉属巫县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流域行洪安全,对于一些老旧、损毁的水利设施,需做好相应的重建或拆除处理工作。本文围绕拦河陂展开分析,首先明确了水利工程中拦河陂的作用,其后具体就惠阳区乌边陂现状加以论述,分析了乌边陂现状及其拆除影响,确定了拆除必要性与紧迫性;其后具体就惠阳区乌边陂拆除方案进行设计与计算分析,以期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最早的崇明岛,据史料记载,在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它位于长江口江苏省南通狼山附近,仅是江中的两个沙洲,名东沙、西沙,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岛上居民大都是从句容、丹阳、镇江等地迁来。唐中宗神龙初年(公元705年)沙岛始设崇明镇于西沙。“崇明”之意,是由江海泥沙聚积起来的洁净土地。宋天圣三年(公元1250年),在西沙西北涨出“姚、刘沙”;宋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